中草藥介紹—黃耆

中草藥介紹—黃耆

釋名(時珍曰)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今俗通作黃芪

集解〔時珍曰〕黃耆葉似槐葉而微尖小,又似蒺藜葉而微闊大,青白色。開黃紫花,大如槐花。結小尖角,長寸許。根長二二三尺,以緊實如箭桿者為良。嫩苗亦可煤淘茹食。

【氣味】甘,微溫,無毒。

【主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瘻,補虛,小兒百病。(《本經》)

婦人子髒風邪氣,逐五臟間惡血,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止渴,腹痛洩痢,益氣,利陰氣。(《別錄》)

主虛喘,腎衰耳聾,療寒熱,治發背,內補。(甄權)

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破症癖,瘰癧癭贅,腸風血崩,帶下赤白痢,產前後一切病,月候不勻,痰嗽,頭風熱毒赤目。(《日華》)

治虛勞自汗,補肺氣,瀉肺火心火,實皮毛,益胃氣,去肌熱及諸經之痛。(元素)

中草藥介紹—黃耆

【發明】〔元素曰日)〕黃耆甘溫純陽,其用有五:補諸虛不足,一也;益元氣,二也;壯脾胃,三也;去肌熱,四也;排膿止痛,活血生血,內託陰疽,為瘡家聖 藥,五也。

〔好古曰〕黃耆治氣虛盜汗,並自汗及膚痛,是皮表之藥;治咯血,柔脾胃,是中州之藥;治傷寒尺脈不至,補腎臟元氣,是裡藥,乃上中下內外三焦之 藥也。

〔嘉謨曰〕人參補中,黃耆實表。凡內傷脾胃,發熱惡寒,吐洩怠臥,脹滿痞塞,神短脈微者,當以人參為君,黃耆為臣;若表虛自汗亡陽,潰瘍痘疹陰瘡者當以黃耆為君,人參為臣,不可執一也。
中草藥介紹—黃耆

莖葉

【主治】療渴及筋攣,癰腫疽瘡。(《別錄》)

附方 小便不通。綿黃耆二錢,水二盞,煎一盞,溫服。小兒減半。(《總微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