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应龙饼干:品类创新需符合常识

马应龙饼干:品类创新需符合常识

老字号的跨界创新如今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以痔疮膏闻名的马应龙也在其中。

近日,在第四届武汉国际电博会现场,马应龙展台前聚集了不少市民,令大家惊讶的是,马应龙展台上摆的不是痔疮膏和眼膏,而是化妆品、母婴用品,甚至还有由马应龙生产的疏通消化保健饼干。但不少消费者表示,这款马应龙保健饼干,“从下面到上面”的跨界还是有点难以接受。

马应龙始创于公元1582年,主导产品为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马应龙麝香痔疮栓等药品,其治痔类药品一直在国内市场同类药品中居领先地位,曾经一句“痔疮药,马应龙”的广告语家喻户晓,使马应龙肛肠领域领导品牌的地位也早已深入人心。

历经400多年的发展,马应龙已经成长为一家专业化医药类A股上市公司。据2015年财报数据,马应龙年营业收入约17.9亿元人民币,其中肛肠治痔类产品营业收入接近6亿元。这款国内常见的痔疮药,在国外也引起了抢购热潮,亚马逊好评逐年激增。有了核心产品的市场积淀和口碑,让专注于肛肠及消化道领域的马应龙,从2009年起,开始围绕着核心功能,尝试创新。


2009年,马应龙在八宝古方基础上研发推出了第一支功能型化妆品——马应龙八宝眼霜;2011年,马应龙推出全新功能型眼部护理品牌——“瞳话”,现有去黑眼圈、去眼袋、去眼纹等多个系列、30余个品种;随后,马应龙又接连推出婴幼儿护理品系列和中药饮片等系列产品;2016年,具有保健功能的蔬通消化饼干面世,填补了马应龙功能性食品领域的空白。

据称,这款饼干由肛肠领域权威专家提供配方,马应龙药业研发,专门面向肠道亚健康人群。看似非常切合马应龙在肛肠及下消化道领域的品牌影响力。

但事实上,在这款饼干推出的两年时间里,众多消费者在购买时依然表示惊讶和犹豫。马应龙的产品创新行为本身确实值得肯定,可对实际消费心理欠缺考虑。这其实是包括马应龙在内的众多药企于创新过程中的致命点之一。

那些保健品倾向、快消费品倾向,不但没有因药品品牌而加分,更多时候因为一些不那么自然、甚至牵强、夸大功效的产品延伸,反而留下不务正业、盲目跟风的品牌印象,令消费者的品牌好感度下降。


通过2017年马应龙年度报告分析可以看出,痔疮类产品占比总营业收入近45%,而包含化妆品、饮食类的其他产品类别占比总营业收入却不到18%,其麝香痔疮膏在海外市场的销售份额也不足总销量的2%。马应龙将近十年的保健品策略成效甚微。

马应龙饼干:品类创新需符合常识

(马应龙2017年年度报告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

为什么马应龙的饼干卖不掉?超市里的饼干品种成百上千,竞争品牌太多、太像又太强是一方面,产品自身才是根本问题。

马应龙认为,超市纵然有那么多的饼干品牌,想让人们买我的,靠的就是“马应龙”三个字的魅力。但他们没有看到,人们表面看起来会被“马应龙”的老字号招牌和四百年荣誉所吸引,但实际上人们看重的,也购买的,是马应龙药品的核心功能:对于隐秘而尴尬的痔疮病症可以极大缓解。

纵然此次马应龙的蔬通饼干确实专门面向了肠道亚健康人群,但是四百年来“疗效性”极强的品牌印象,导致饼干与消费者难有心理共鸣,相距甚远,只能小众发展,最后沦为平庸,甚至可能还会让人联想到“不专业”、“非强项”。

其实,这种老字号盲目跨界涉足其他领域失败的前车之鉴有很多:东阿阿胶的桃花姬阿胶膏面临退市,云南白药的养元青洗发乳难以大卖,片仔癀的护肤品市场占有率难以攀升……这些老字号药企本身带有极强的功能属性和诊疗作用,一旦涉及到产品效果,容易给消费者形成某种功能性极强的刻板印象,难以走向大众。另外,老字号某些脱离自我,有些想当然的创新,不仅难以为其锦上添花,最终还可能变成市场上可有可无的“鸡肋”产品。


品类创新,永远是企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创新可以允许失败,但不能违背商业规律和常识。将核心产品保持做好做强的态势,切忌盲目,或采用子品牌等方式面向消费者,也许才是老字号药企的真正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