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謂之民族,謂之文化,謂之精神

這幾年,在網上看了各種文章,還有各種評論和罵戰,都是關於中國和華夏的關係以及華夏的存亡與否。關於這些,自己也是想了很多,更是翻閱了很多史料試圖尋找一個最為正確的答案,現在感覺自己掌握的已經差不多了,便寫下這篇心繫已久的文章。

華夏的起源

華夏華夏,初為諸夏,華夏的開始就是以血緣為紐帶的一個單一民族,後來是一個部落,也就是黃帝的部落,後來炎黃一統,兩大部落融為一體,再加上蚩尤的九黎(涿鹿之戰後融為一體)。各個民族部落文化和生活方式漸趨一致,曾經的血緣華夏也就難以支撐。至此,華夏的定義擴張到了地緣華夏,即是居住在中原這塊地方有著相同生活方式的這幾個部落就是華夏。此後,夏朝建立,鬆散的部落制初現了分封社會的雛形,一個國家性的文化體系開始慢慢形成,而且在隨後的商朝、周朝,這一文化體系並沒有中斷,而是愈發的發揚光大了。隨著一千多年的國家文化的沉積,到了周禮的出現,華夏終於完成了最後一個階段的蛻化——以文化為紐帶多地域文化華夏。春秋時期的姜戎子駒支說:“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語言不達。”以此強調“華

華夏,謂之民族,謂之文化,謂之精神

夷之辨”分量和重要性,在此提出了任何尊崇華夏禮儀的人都是華夏大家庭的一員的理論。比如說楚國原不是西周分封國,而是起源於三苗的一個超大部落,初步有了國家體制之後,由於文化的落後,被中原的諸侯國所不齒。為了改變這一現象,楚國這個插班生拼命的學習華夏禮儀,終於是擠進了華夏的行列。

多元化的華夏

漢朝的建立,逐步的使信奉華夏文化的人群慢慢的成了漢人,從大漢開始,華夏似乎和漢族有了一種中特殊的綁定關係。自範式接替了前一個正統王朝的漢人王朝,都會想當然的把自己定義為華夏王朝。這就給人一種華夏即漢的感覺,這些政權也就是所謂的華夏正統。而周邊的其他學習漢文化的國家就變成了華夏文化體系的成員,就比如李氏朝鮮每每自稱“小中華”,曾經帝國主義時期的日本也把自己奉若華夏正統,打著“光復華夏”的口號和清國開戰。因此我們可以說日本和韓國是華夏文化圈中的一員,但是日韓只是華夏這棵大樹上的兩個小分支,他們以華夏為本又結合了自身的屬性發展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體系。總的說,就是跟是華

華夏,謂之民族,謂之文化,謂之精神

夏的根,剩下的就讓他們自己自由發揮了。

當然,不只是日韓這兩個番邦小國,在中華大地上,有很多曾經的少數民族也都襲承了華夏文化。比如鮮卑、沙陀、契丹,他們最終都是因為尊崇華夏的文化而融入了其中,成為了華夏大家庭中的一員。這裡我們可以說,民族的華夏,是以漢人為主體群眾的其他所有信奉華夏文化的民族的總稱。而文化的華夏,就是以儒家為主題的崇尚風節的又能包容天下、海納百川的龐大的文化體系。

中國和華夏的區別

其實仔細的看看網上關於這方面的爭吵,不過是圍繞著“宋亡(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這句話發生的爭論,當然這句話的原出處是錢謙益的《後秋興之十三》

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更無魚腹捐軀地,況有龍涎泛海槎?

望斷關河非漢幟,吹殘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無歸處,獨倚銀輪哭桂花。

所以也並非是日本人捏造出來的,只不過是被日本人拿出來當作輿論戰爭的武器,那這句話有沒有道理呢,只能說有些道理,不全對。首先宋亡之後,有沒有中國,答案是有的,元朝在政治的定義上講確實是中國的王朝,和宋朝類似的政治制度(當然了,大部分地方不像,其實更像金國),人才選拔有科舉(就是你考出來也就是個小官,而且考風不好,大權還是握在貴族子弟的手裡,做了這麼多,這要再不是中國,那是什麼(我們用的國家定義是一個政治詞彙,有著相同或相似或在之前的政體的基礎上進一步演變的政權,都屬於這個國家的該段歷史的國家形式)。但是,要強調了,縱使忽必烈把自己變成了中國人,大元也不是一個華夏國家,很簡單,大家先別罵,仔細想想(和今天沒關係哈,別有敵對情緒),蒙古人哪一點做到尊重華夏文化了,是奉若正統了嗎?沒有,蒙古人對華夏文化毫無興趣,而且把儒家這一哲學派別腐化成了一個類似於宗教的信仰(特別強調,儒家是一個哲學派別,從來沒有出現過宗教,對孔孟的尊崇不過是對先賢大哲的崇高尊敬),這樣的一個政權,怎麼可能是華夏。

華夏,謂之民族,謂之文化,謂之精神

替換高清大圖

再者我們說大清,如果說蒙古對華夏只是多少有點置之不理,那大清就是對華夏進行狂轟濫炸。大興文字獄,這是限制華夏文化的進步;四庫全書,燒書收書,這是弱化華夏文化的宣傳力度;變態似的強調尊卑之禮,奴化下層人,還說這就是儒學的真諦,讓華夏民族認為奴性是自己的劣根性;剃髮易服,毀掉華夏的傳統,極大地打擊了華夏民族的自尊心。結果很明顯,清國,不是華夏,但是它基本照搬了大部分明朝的政治體制,因此毋庸置疑的,大清是中國的一個王朝。這樣,我們就能得出一個結論了,中國和華夏,有大交集,但是沒有包含。

逝去的精神

精神,什麼是精神?就是決定了一個人種種行為的核心力量。那麼,什麼是華夏的精神?堅毅不屈、海納百川、謙虛好學、禮貌友愛。感覺不像?那是因為他們在這片土地上已經快丟了。當有人說漢民族沒有韌性、奴性十足的時候,有幾個人想過八百多年前的時候,有十萬軍民為了捍衛自己的國家、民族、尊嚴、文化而跟隨者他們的皇帝一起投入茫茫大海;三百多年前,又有多少人為了捍衛代表了自己那民族象徵髮髻和衣物而對滿清發起了反擊,即使最終面對他們的是慘絕人寰的屠殺。當有人說中國喜歡閉關鎖國,中國人夜郎自大的時候,又有多少人想過平壤城下一發發佛朗機大炮給倭寇帶來的恐懼。當有人說中國古人頑固不化的時候,又有多少人能想到一本本歐里幾何和理科名著被慢慢譯出,讀書士人,爭相學習,暢談奇想。就是這些似乎和你印象中的老中國文化不相符的精神,就是華夏的精神。奴性的漢族,是歷經了多少華夏精英慘遭屠殺後剩下一群“聰明人”所導致的。但精英不會枯竭,經歷了蒙元的屠殺,我們依舊看到了300年後在揚州城頭捍衛自己的華夏兒女。歷經了嘉定三屠這樣的屠殺,我們依然看到了中華民族團結一致的抵抗日本的侵略者。即使是日本,在面對蒙古人的征服時,也在拼死的捍衛自己的國家和尊嚴。因此可以說,華夏精神不死,則華夏民族必興,華夏文化必盛。能否重新振興中國這片地的華夏文化,就看我們每個人心中那顆華夏的種子會不會發芽了。

替換高清大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