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暑假,老師都要讀讀這5類好書,您的案頭有嗎?

前不久,在某教育媒體的微信公眾號上看到一篇《此言不虛:老師3個月的假期,是拿9個月的透支換來的!》一文。不管怎麼說,平時工作忙碌但擁有暑假的教師可以利用這段相對大段和自由的時間來好好做點實事。

在社會對教師專業的期待越來越高的當下,如何為自己充電升級,已成為新時代教師亟需面對的現實問題。因此,教師除了在暑假休想生息,走親訪友、外出旅遊之外,不妨親近一些好書,為自己儲值,更加淡定、從容地走進新學期。

第一類書:走進智者的課堂

6月下旬,我在寧波大學園區圖書館和一些讀者朋友分享了閱讀寧波市教育系統第四屆讀書節教師共讀書目《讀懂課堂》的心得體會。

該書的作者華師大鐘啟泉教授認為,學校改革的核心在課堂。讀懂課堂,是每一個教師成長的標識。客觀地說,由於《讀懂課堂》(一書的理論性較強,很多老師直呼看不懂。其實,源創圖書也出過兩本關於課堂方面的書,一本是新近出版的北京十一學校特級教師魏勇的《怎麼上課,學生才喜歡》和去年出版的江蘇省特級教師吳非的《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

魏勇老師的這本書,雖然聚焦的是課堂教學,但又超越課堂,從另一個層面對教師自身的修為進行了深入淺出的闡述,讀來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正所謂“如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要真正上好課,主要不在於具體的課堂教學技巧,而在於這些技巧背後的“道”。

魏勇老師認為,好課堂必須以學生為中心。課堂不是教師自我展示的舞臺,而是學生學習的場所。因此,他儘可能創造和學生平等對話的課堂。在他的課堂上,除了知識的傳授外,更注重對學生學科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好課堂來自平時的積累,魏勇老師在課堂上的高屋建瓴和談笑風生,這與他經年累月的積累是密不可分的。在書中,魏勇老師還分享了他積累的路徑:把讀書作為自己的生活方式、把思考作為自己的習慣、在寫作中提高自己。其實,魏勇老師所說的也就是教師成長的常識,關鍵在於我們能在日常踏實修煉。

趁著暑假,老師都要讀讀這5類好書,您的案頭有嗎?

《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是特級教師吳非關於“課堂”的思考筆記。作者以數十年課堂實踐為基礎,對“課堂”這一教育教學的中心環節,對於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教師在課堂上的言行舉止,師生的互動,課堂教學的任務與價值、教師的修養與學習,等等,皆進行了系統、深入、細緻的反思和剖析,探討“教師為什麼要教、怎樣教,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這本書被《中國教育報》評為2015年教師喜愛的100本書中的十佳圖書。

趁著暑假,老師都要讀讀這5類好書,您的案頭有嗎?

趁著暑假,老師都要讀讀這5類好書,您的案頭有嗎?

“以生為本”作為口號耳熟能詳,但是在很多教育工作者在具體的工作中,往往並沒有真正把學生髮在心上。我們應該把學生當做目的,而不是工具。在現實中,有不少教師把學生的成績作為獎勵、升職的籌碼,導致學生看不起教師,教師也因此失去了教育力。吳非老師在多篇文章中,都提到了他心目中的“以生為本”,很值得我們反思。

他對學生的關愛體現在細節上,認為學生在課堂上小睡有何不可。學生課上打瞌睡了,他不僅不會責罵學生,甚至還給學生披上衣服,認為少聽幾分鐘課不要緊,萬一生了病,損失就大了。他也反對學生僅僅為了不遲到而在校園內奔跑。

吳非老師認為作為教書育人的教師,理應比一般人更會學。敬德修業是教師一輩子的事情。對於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吳非老師也開出了方子,那就是隻要肯讀書,一切都好辦。教師只有多閱讀,才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開闊自己的視野,做一個有精神追求的人。

第二類書:理解國際教育

今天的教師,要有國際視野。當然,並不是每一位教師都有出國遊學,親歷國外教育的機會,但閱讀可以彌補這一遺憾。方帆老師新近出版的《給學生無限可能——細說美國教育》

就是一本讀懂美國教育的好書。方帆老師十年前曾出版過《我在美國教中學》一書,這次,他十年磨一劍,又獻上了一本解讀美國教育的教育著作。作者在美國從教近三十年,目前也仍在一線教學,因此他對美國教育的認識和理解,遠比國內一些到美國短期參觀和訪學者要深刻和全面的多。因此,這本書中讓我們對真實的美國教育有很好的認識。

本書並不是從理論上去解讀美國教育,而是結合一個個具體的案例的分析,讓讀者來更好地瞭解美國教育。比如“美國中學真的取消班級了嗎”“美國的中小學真的沒有班幹部嗎”“美國有班主任嗎”“怎樣才有資格在美國當中小學教師”“美國學生要上補習班嗎”“美國有重點學校和重點班嗎”“美國的基礎教育真的比中國差嗎”“中國教育要向美國學習什麼”“送孩子到美國讀中學是還了孩子嗎”這些問題,真的很吊讀者的胃口,在閱讀的過程中,真的可以對美國的教育有進一步的認識。

在書中,作者還就美國教師怎麼看待雷夫進行了具體的說明。雷夫自2013年首次來華講學後,在國內引發了強烈的反響,源創圖書也曾出版過《第56號教室的奇蹟》。

2014年11月,山東的《齊魯晚報》整版刊發了《第56號教室的奇蹟》,公開質疑雷夫。作者在書中的解釋既認同了雷夫的優秀,也說明了雷夫的做法為什麼得不到推廣,雷夫在美國同行中的影響並不大的原因。這有助於我們更客觀理性地認識雷夫老師。

第三類書:迴歸教育常識

這是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這是一個表達門檻比較低的時代。在誰都可以對教育說上幾句的當下,這種教育管理者的專業理性的聲音就顯得更有價值,可以讓大家對一些教育熱點和難點問題有更客觀的認識。湯勇局長的《迴歸教育常識》,

直面教育熱點和難點問題,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來讀懂教育。

作為一名基層的教育局長,作者對迴歸教育常識深切呼喚並身體力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改變著一個區域的教育生態。書中,作者用大量鮮活的事例和真知灼見,詮釋了一個樸素的道理:只有真正迴歸教育常識,才能擁有美好的教育。

湯勇認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讓學生具備最基本的閱讀能力。正是有了這樣的教育追求,閬中的教育贏得了廣泛的讚譽,被朱小蔓等專家認為“破解了鄉村教育發展的難題”。

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習以為常的反教育行為,我們是熟視無睹,還是在反思中改進,這考量著教育者的智慧,也關係到教育“微生態”的改善。在許多中小學,考試科目受重視,非考試科目被冷落,這儼然已成為一種“顯規則”。事實上,那些被打入冷門的學科,比如音體美,對學生的綜合素養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作者在《不能再佔音體美的課了》一文中,對此進行了反思,提出化解之道。當前,國家對學生的綜合素養越來越重視,改進美育教學已經寫入了黨中央全會的公報。“我們如何來重新審視音體美”,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作者不僅關注教育的大問題,也非常注重教育的細節,比如“如何打造一間幸福教室”,“比如教育,需從文化做起”“勞動教育是最好的生活教育”等,都是從細節入手迴歸教育常識。

第四類書:聆聽學者的聲音

在教育問題上,誰都可以發聲,有時也會讓人無所適從。二十一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楊東平近期出版的《中國教育會好嗎》和《教育的重建》的兩本書,可以讓我們聽聽學者對教育問題的一些看法。其中,《中國教育會好嗎》主要收集的事近些年來作者手寫的教育隨筆、評論、時文。其中,很多文章是在報刊上發表過的。比如說《拒絕“標準件”,做最好的自己》《“素質”就是為生活做好準備》《培養合格的公民》《不做“人上人”,要做“人中人”》這重新認識教育目標的系列文章,是曾經在《中國青年報》上連載刊登的,當時我也認真學習過。楊東平教授提出的做“人中人”的觀點,很值得我們思考。這本書中也涉及到了很多教育的熱點問題,比如如何看待衡水中學和毛坦廠中學這樣的超級中學和高考工廠,如何看待虎媽現象,如何看待奧數問題等。

《教育的重建》是楊東平教授的教育講演錄,收錄了他的15篇精彩講演稿。在書中,作者從教育問題出發,圍繞中外教育差異、家庭教育、高考改革、教育公平、教育的歷史文化傳統、教育創新等,探討教育的價值,教育改革的方向,回答什麼是好的教育。這些講座思想深刻,視野開闊,表述深入淺出,非常具有吸引力,能帶給人很多的啟迪。

這兩本書可以幫助我們借用學者的眼光取看待教育問題,提高自身的教育判斷力。

第五類書:感受“十一”的風采

自2014年教育部在北京十一學校召開新聞發佈會,推廣十一學校的教改經驗以來,十一學校越來越受到各界的關注,該校的教改也獲得了全國首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全國僅兩項)。源創圖書推出的“十一系列”圖書,可以讓我們近距離感受十一學校的魅力。

除了李希貴校長的《面對個體的教育》一書外,其他的不同層面的作者撰寫的相關圖書,可以讓我們對十一學校的教改進行全方位的“圍觀”,並從中得到更多的啟發。

擅長課改報道的中國教育報資深記者李建平深入十一學校,親歷各種改革事件,用教育記者的專業視角,寫出的長篇紀實性教育專著《中國教育尋變——北京十一學校的1500天》,對十一學校的這場變革進行了全景式解讀。書中涉及的都是當下教改中的新鮮事物或亟需破解的現實問題,比如學科教室建設、學生走班上課、學生學習動力激發、學生自學能力培養、教師職業幸福提升、學校管理轉型升級等。其實,十一學校走到今天,也非常不容易,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經歷了探索的迷茫和轉身的陣痛,走出了原先的舒適區,迎接了各種新挑戰,實現了“鳳凰涅槃”。

《為每個人開的學校——北京十一學校學生的成長故事》,這是由學生主編的書,是“學生寫學生”的書。書中的30多個故事,展示了當代年輕人在被給予了充分的信任、自由與選擇權之後,所呈現出的各種成長樣態。這些故事並非成長樣板,但很真實,也是我們讀懂學生的一種有效路徑。

《非常理想,特別現實——北京市十一學校章程與制度集萃》這本書彙編了十一學校近年來制定的部分規章制度。《北京市十一學校章程》作為學校的“憲法”,對完善學校治理結構與治理體系提出根本要求;《北京市十一學校行動綱要》確立學校共同的價值觀,是全體“十一人”教育行動的價值追求;《北京市十一學校教育綱要》《北京市十一學校課程辦工作手冊》《北京市十一學校排課、選課工作手冊》等則為學校課程改革及日常管理提供行為準則、流程、工具與方法。這些制度並不能照搬,但的確給同樣在探索中的學校可以提供很多參考。

《鏡頭裡的十一學校》是最直觀瞭解十一學校的攝影集。作者李強作為高級攝影師,在三年多的時間裡,在十一學校的角角落落,拍下了數萬張照片,用鏡頭記錄了十一學校的變革,固化了很多精彩的瞬間。選入此書中的照片,從“理念、課程、教師、學生、教室、活動”等諸多側面,展現了學校變革中的良好教育生態和勃勃的教育生機。

暑假那麼長,好好讀幾本書,或許你的教育之旅會更加精彩。

您有什麼書籍要推薦呢?歡迎留言?如果有任何異議歡迎文明說說您的看法,嘴下留情哦!歡迎關注#基礎教育論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