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帝国的对外军事扩张之路

约在公元六世纪初,突厥族游牧于我国西北阿尔泰山南一带,阿尔泰山形似兜签,北方俗称兜鉴为“TURK”,古代汉语译为突厥,近代又转译为土耳其。他们在当地逐水草而居,逐渐吸收了当地文化和风俗习惯及使用铁器生产等。约在我国南北朝时期,突厥族赶走了我国北方的柔然等一些少数民族,势力日渐强大。约在隋朝时期,突厥分化为东西两部。唐朝时期,唐曾征服突厥汗国。此后,北部又兴起了回纥,迁入突厥故地。突厥族的一支,为避免与回纥人的冲突,从蒙古高原移向中亚细亚地区,开始接受伊斯兰文化,以后又分两批进入小亚细亚。 第一支突厥族人西迁,约在十世纪。突厥族中的一支奥格斯族由锡尔河南下进入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在巴格达建立了塞尔柱土耳其素丹国。十一世纪西进占领基督教圣地耶路撤冷,并于1071年大败东罗马帝国的军队,进入小亚细亚半岛,在科尼亚建立了鲁姆·塞尔柱素丹国。

奥斯曼帝国的对外军事扩张之路

突厥族人部分西迁后,遗留下的一支后来在中亚细亚建立了伽色尼、古尔、花剌子模等国,其中以花剌子模最为强大。蒙古帝国西征时,花剌子模被蒙古所灭。这支突厥族人在其领袖埃尔托格鲁尔的率领下,又经呼罗珊进入小亚细亚。这时小亚细亚正是鲁姆·塞尔柱王朝强大的时候,埃尔托格鲁尔作了鲁姆·塞尔柱王朝的陪臣,赐封在距东罗马帝国很近的一块叫做瑟于特的地方。1243年蒙古帝国打败了鲁姆·塞尔柱素丹国。鲁姆·塞尔柱素丹国随即分裂成若干个小公国,埃尔托格鲁尔的儿子奥斯曼做了一个小公国的领袖,于1299年建立了奥斯曼帝国,建都在瑟于特(今布鲁萨之东偏南)。

奥斯曼帝国的对外军事扩张之路

奥斯曼建立帝国后,整军经武,对外发动一系列战争。先占领了小亚细亚名城布鲁萨,并迁都于此,接着逐步蚕食东罗马帝国在小亚细亚的领土,迫使东罗马帝国龟缩于君士坦丁堡及附近一偶。然后对内经营,建立帝国体制,在原来游牧经济文化基础上广泛吸收伊斯兰文化,兴建高等学府、仿照东罗马货币制度,制定了自己的货币“阿库切”等。又把小亚细亚被征服地区的希腊人、亚美尼亚人,以及其他各民族的技术人才和商人编成一支类似伊斯兰教僧侣团的组织,使他们参加经营管理帝国,加速了帝国封建化的过程。 奥斯曼帝国在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为素丹(亦译为苏丹)—哈里发。素丹是帝国世俗方面的元首,拥有绝对君权。哈里发是伊斯兰教的教长(这一制度完备于第九代素丹)。历代素丹加冕典礼都以奥斯曼使用过的宝剑作为授受信物,代表绝对君权。

奥斯曼帝国实行军事采邑制,这种制度是“帝国以服军役为条件,把土地分封给封建贵族,封建贵族世袭封地向农民和牧民征税”。这种军事采邑制又称梯玛尔制或军事封疆制。素丹皇室除留下部分领土由皇室直接向农民征税外,其余全部作为军事领地,按照等级分封给有功的军人,最大的封主叫做哈斯。 这种制度的特点是所有封建主都从素丹那里直接受封,彼此只有军事上的隶属关系。这种制度对奥斯曼帝国初期军事力量的加强、土地关系固定化、加速封建化进程都起了一定作用。

奥斯曼帝国的对外军事扩张之路

军队,是奥斯曼帝国向外扩张的支柱,它从建国起即开始注意军事制度。经过几代素丹逐渐完善起来。主要有四个兵种:(1)正规军—骑兵军团;(2)常备军,著名的新兵军团即属此类,(3)甲必 丹巴夏(大提督)统帅下的海军;(4)非正规军,其中包括阿金日(非正规轻骑兵)、 阿札布(非正规步兵)、库尔德兵和其他小部队等。新兵军团是奥斯曼帝国前期最有战斗力的兵种,又称征召军团,土耳其语称“耶尼·切里”,其士兵都是被征服的巴尔干各民族中基督教徒的子弟,他们在8一20岁 之间被强制征召,由土耳其王公贵族进行严格的土耳其传统教育,使之成为忠诚的伊斯兰信徒。新兵在政治上是素舟的奴隶,不准结婚,终生为帝国打仗,但待遇优厚,训练有素,立大功可晋升,因之作战勇猛。这种征召制称之为“迪乌希尔美制”。

1362年奥斯曼 土耳其攻下了阿德里亚堡,占领色雷斯尔部,切断了君士坦丁堡与欧洲各地陆地联 系。早在1354年奥斯曼帝国渡过了马尔马拉海,急袭色雷斯地区。1362年攻占了重要的城市阿德里亚堡(现称埃迪尔内)。当时,阿德里亚堡不仅是西通马其顿、北达保加利亚的军事要地,而且是东南欧贸易的交 通要道。东罗马帝国失掉了它,就只剩下孤立在黑海岸边的君士坦丁堡和一些小岛。 1369年奥斯曼帝国第三代素丹穆拉特一世迁都于阿德里亚堡。

奥斯曼帝国的对外军事扩张之路

自穆拉特一世迁都于阿德里亚堡后,采取了东边和好、巩固小亚细亚统治、向西进攻的战略。他利用了当时巴尔干半岛上希腊人、塞尔维亚人和保加利亚人之间的矛盾和不断战争。这时欧洲封建主根据罗马教皇的倡议由塞尔维亚、匈牙利、瓦拉儿亚(现罗马尼亚)等巴尔干帝国组成联军对抗奥斯曼帝国的进攻。穆拉特一世于1363年在马里查战役击败联军,1389年又在科索沃战役中把联军打败,占领了巴尔干半岛,进抵多瑙河畔,为奥斯曼帝国进一步扩张打下基础。

1396年的尼科堡战役进一步为攻陷君士坦丁堡战役作了准备。穆拉特一世在科索沃战役后被刺,其子巴雅济特一世即位为第四代素丹。他勇敢、善战、暴躁,被称为“闪电”,即位后即向东南欧基督教诸国发动进一步进攻。1396年在尼科堡(又译尼科玻利斯)战役中打败了匈牙利国王统帅的联军(包括普鲁士王国、卢森堡公国组成的联军,又称尼科玻利斯十字军)。这一仗虽然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有所损失,但在整个伊斯兰世界提高了威望,成为地跨欧亚的强国。

奥斯曼帝国的对外军事扩张之路

尼科堡战役后,巴亚济特一世遇到帖木耳从东方的进攻,小亚细亚东部土耳其诸小国纷纷倒向帖木耳,巴亚济特在迎战中被俘死去。奥斯曼帝国进入空位的混乱时期,这就给东罗马帝国以残存的机会。奥斯曼帝国经过十二年内部混乱之后,穆罕默德一世登上了第五代素丹的宝座。到第六代素丹穆拉特二世又走上了开拓领土的道路。占领君士坦丁堡是奥斯曼帝国几代素丹瞩目的目标,进攻的条件日趋成熟。 君士坦丁堡虽然地势上是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但政治上已十分衰落,成为只能勉强维持十八万人口的商业城市。重要的商业活动区金角湾又被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人控制。为了抵抗奥斯曼帝国军队的进攻,东罗马帝国的皇帝康士坦丁努斯十一世,凑集了八千军队。这时君士坦丁堡内部矛盾重重,居民迫于重税,不愿抵抗敌军的进攻。

奥斯曼帝国的对外军事扩张之路

奥斯曼帝国第七代素丹穆罕歇德二世于1453年集中十五万以上的兵力,三百余艘战船。陆军主力集中于君士坦丁堡的西侧,海军集中于君士坦丁堡的东面和南面的海上,海陆两面夹击。4月6日下令猛攻,炮击达六、七个星期未能攻进。后来,接受一个意大利人的建议,从博斯普鲁斯海峡到金角湾之间4.8公里的土地上(最近的距离)用木板铺成一条路,涂上油脂,把舰队从木板上拉过,运进金角湾。而原来控制金角湾的威尼斯、热那亚商人等在围城前已经和土耳其人进行保留商业特权的谈判,这些商人明助东罗马帝国,暗助土耳其人,让舰队用滑板滑过进入君士坦丁堡的金角湾,使君士坦丁堡受到四面包围。5月29日发动总攻击,奥斯曼帝国军队蜂涌进入君士坦丁堡。康斯坦丁努斯十一世于圣罗曼诺夫门附近被杀,无数居民遭到战争的残害,大量珍贵文物毁于战火。1461年,拜占庭的残余领土也被奥斯曼帝国占领,存在千年的东罗马帝国灭亡。

奥斯曼帝国的对外军事扩张之路

奥斯曼帝国灭掉东罗马帝国后,成为跨有欧亚两洲大片领土的强大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为伊斯坦布尔,定为国都,并宣布使用东罗马帝国的威仪。此后素丹穆罕默德二世乘战胜余威占领了小亚细亚北部沿黑海地带,接着1459年夺取了克里米亚通商口岸,获得黑海的制海权,迫使威尼斯屈服,获得赔款,他本人被称为“征服之王”。 其后,奥斯曼帝国转向亚洲、非洲扩张。1513年打败波斯。1516年攻入埃及,将埃及并入版图。同时获得对伊斯兰教圣地—麦地那、麦加的保护权。成为全世界伊斯兰教的盟主。 十六世纪奥斯曼帝国第十代素丹苏里曼一世大帝在位时,继八代素丹巴叶济德,九代素丹赛里木一世之后,帝国到了极盛时期,形成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强大帝国。黑海、红海和大半个地中海成为其内海。帝国的版图在欧洲西起匈牙利,北逾喀尔巴吁山脉,向东经乌克兰草原到克里米亚汗国;在亚洲,包括由高加索山脉经波斯西部,两河流域,阿拉伯半岛西部和红海沿岸地带,南抵也门;在非洲,包括由埃及向西,经的黎波里,突尼斯直至摩洛哥边境。其中包括瓦拉几亚、摩尔达维亚等为藩属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