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情要麼不做,做就做好!」這句話對嗎?(原創)

“做事情要麼不做,做就做好!”這句話對嗎?(原創)

我們經常發現身邊有人發出這樣的感慨,“做事情要麼不做,要做就做好!”特別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經常以這樣的話來激勵孩子。乍一聽,這句話鏗鏘有力,加上自強、自信的精神溢於言表,有時候真被這句話的氣勢給鎮住了!但這句話除了有氣勢之外,沒有任何意義,因為全球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做到凡事都做好,以前沒有,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有。

首先,世界上不存在完美主義,任何事、任何人都有缺點,以完美主義來要求自己或別人,是不科學的。我們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大學,都會面臨各種考試,難道都要求自己去考100分,要麼就考100分,要麼我連考都不考!如果是這樣,高考閱卷老師可輕鬆了,坐下畫“零蛋”就是了!事實情況是:考60分也得考,考不上本科考專科也得考!其實,我們中的90%以上的人都是普通人,應當接受自己的平凡,總認為自己能夠戰天鬥地、成就不世之才,那是年少輕狂,那是涉世不深。工作中出現“無能事件”很正常,我們有誰沒有捱過領導的罵呢?誰叫我們不是聖賢呢!還是得原諒自己,為自己開脫,能混下去就不錯了!孩子的考試不再是“雙百”,這太正常了,將來沒有幾個孩子會成為科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文學家……,就連能考上“211”大學的孩子也就10%左右,給孩子下達要考好的硬指標,那現實嗎?把孩子逼上絕路嗎?

“做事情要麼不做,做就做好!”這句話對嗎?(原創)

還有,事情的“做好”與“做不好”沒有絕對界限,很多事情都是經歷了很多次“做不好”而慢慢“做好”的。如果事情在做之前就立下“做不好”就不做的誓言,那麼可以說做事情是淺嘗輒止的,永遠不會成功。做事業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總會有挫折,每次失敗都要總結經驗教訓,一次失敗不怕,二次失敗也不要怕,甚至100次失敗,也要嘗試在第101次爬起來,只有這樣才無限接近成功。比如,我們的近現代革命,經歷了多少挫折,走了多少彎路才找對了方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還奮鬥了28年呢!前面的“做不好”並不是做無用功,而是一種嘗試,積累量變才會有質變,如果認定“做不好”就停止中國革命出路的探索,那我們豈不是要永遠生活在黑暗中?我們大多數人一般從二十幾歲參加工作,到六十幾歲失去勞動能力,期間大概是40年的時間,這期間我們會創造很多的財富,也會實現自己的價值,同時也會有很多的遺憾,有遺憾才是人生,不要迷戀童話故事的幸福生活,所謂的“做不好就不做”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做好與做不好都得要工作40年(這是對大多數人來說的,有的人工作時間更長,有的人可能沒有這麼長時間)!學子的求學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有幾個孩子從小到大一直是前三名?成績出現反覆,甚至掉隊,這都是正常的,讓孩子找到合適的位置,比逼迫孩子出成績現實的多,比如中考失利,可以嘗試職業高中、成人中專、技校、五年一貫制大專等等?高考失利,可以嘗試專科,讓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座標,本身就是一種成功。

再者,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有些事情是註定做不好的。舉個例子,剛畢業的大學生雖然有理論知識,但無實踐經驗,很多事情他們是做不了的,不會被委以重任,即便是給安排一個基礎性的工作,他們也會漏洞百出,很難做到完美,這是經驗使然,是必經階段,如果這時候要求他們“要麼不做,要做就做好!”這不是施加過大壓力,趕他們離職嗎?其實,新來的大學生潛力是很大的,通過向老員工學習積累經驗,成長是很快的,需要的是耐心而不是帶有刺激性的激勵,比如:“要麼不做,要做就做好“!還有,我們平時會遇到很多與自己所從事專業毫不相關的事情,比如:做飯。大多數人做飯不是本專業,做的飯不過是能吃罷了!如果非要要求自己做的和飯店一樣,要色香味俱全,還要手腳麻利,這種過於嚴苛的要求會令自己“早生華髮”未老先衰!再加上,做飯做不好,我乾脆就不做,那麼家庭矛盾就來了,家裡總得有做飯的,不能天天下飯店啊!

平凡是最美的,是最現實的,接受平凡的自己,接受自己也是一種素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