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爲何能長期維繫疆域廣闊的龐大帝國不瓦解?

古代中國自秦統一六國,2000多年的漫長封建王朝中,大一統是常態。那麼,在通訊落後、交通不便的中國古代,中央王朝為什麼能長期維繫這個龐大帝國呢?

一、儒家的忠君愛國思想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時代,儒家思想在諸子百家中即是顯學,受到較廣泛認同。尤其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後世華夏民族有了統一的文化信仰和共同價值觀。儒家忠君愛國思想和倫理綱常,強調忠於國家,抵禦外來侵略,這種了不起的民族精神,成為凝聚民族認同的共同信仰,貫穿了中華民族的大部分時期。君臣百姓各司其職,遵守社會秩序,促進了社會的安定。

二、秦始皇車同軌書同文

先秦時期,中原各諸侯語言文化系出同源,但在“禮壞樂崩”的時代裡,諸侯交相侵伐,尤其戰國中後期,各諸侯相繼稱王,也強調各自的獨立性,語言文字開始逐漸分化。由於秦始皇統一六國,並統一了語言文字、度量衡等,使逐漸分裂的中原文化重新凝聚。

三、司馬遷卓越的民族觀

司馬遷在《史記》中,依據考證將中原及邊疆各民族均列為炎黃子孫,並主張各民族應該平等友好,而反對以掠奪、擴張為目的的不義戰爭。突出地表現了他站在民族大格局上的遠見,對後世民族融合與國家維持統一產生深遠影響。

四、隋唐以後的科舉制度

隋唐以後的科舉制度,給了平民百姓進入社會上流的渠道,也在無形中促成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的廣泛傳播,成為知識分子的必學課程和價值觀上的共同綱領。在學而優則仕的古代,文人考取功名進入仕途,併成為統治階級的一份子,忠君愛國的社會精英管理著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