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自以爲是,暴露了你的無知

不再自以為是,不再人云亦云,而是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用心去感受,不斷學習和進步,終有一天,你會看到那個充滿自信且內心柔軟的自己。

1

你的自以為是,暴露了你的無知

前兩天,Angelababy發了一條微博。

你的自以為是,暴露了你的無知

原來,在上期跑男中有一個環節是她和鄭凱、沙溢同時競賽,沙溢被頻繁遭到懲罰,被水澆成了雕像,而Baby卻很少受到懲罰。

於是就有很多網絡噴子就開始發表言論了。

有人說:

覺得生理期不是藉口,拿著千萬的酬勞就該有所付出。

有人說:

拿著天價片酬還不付出,讓我們觀眾看什麼?快換人。

還有人說:

節目裡觸發關鍵詞沒被澆水,還拿生理期開脫,女運動員生理期訓練比賽辛苦多了,怎麼沒喊委屈?

你在跑男裡的作用就是露臉嗎?

要相貌沒相貌,要演技沒演技,但只要嫁對了人,不用努力,照樣混得風生水起。

女生生理期的感覺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知道,2016年Someet賽二爺發起了一個“讓男生感受‘大姨媽’”的活動。

5名男生參與了這個活動,他們換上了裙子,穿上貼有衛生巾的內褲,打開輸液管的閘門,“鮮血”就沿著軟管,緩緩流到深處。

有的男生捂著自己的肚子坐在椅子上,有的則直接躺在了地面,血一股股流出,滴在地面上。

有一位男生在猛然站起的瞬間,血流不止,演繹了大出血的現場。

雖然只是體驗,並沒有真的在流血,但體驗完的男生們還是感覺生無可戀,他們擔心被人看到了會怎樣,害怕別人的指指點點。

還有一種很強烈的心理暗示——血就是自己流出來的。

知乎上有位網友回答“女生來大姨媽是怎樣的體驗”,有三個方法:

第一:用一塊約兩個拳頭大的石頭置於小腹上,用繃帶綁緊石頭直至完全限於小腹中。

第二:穿上已貼上衛生巾的內褲,每隔30分鐘分鐘倒比例為1:4的玉米澱粉溫水到衛生巾上。

第三:兩肩膀各負重30KG,模擬女生經期腰痠背痛的感覺。

《桃姐》中說:

人生最甜蜜的歡樂,都是憂傷的果實;人生最純美的東西,都是從苦難中得來的。我們要親身經歷艱難,然後才懂得怎樣去安慰別人。

  • 沒有經歷艱難,便不懂柔軟。

但我們身邊有太多人,喜歡用自以為是來掩飾自己的無知。

他們懷疑一切,批判一切,把自己包裝得與眾不同。

殊不知,正是這樣憤世嫉俗的態度,暴露了他們的無知。

你的自以為是,暴露了你的無知

2

因為害怕拋棄,所以異常焦慮

《小豬佩奇》是一部深受中國兒童喜歡的動畫片。

輕鬆明快的畫面感、簡潔明瞭的故事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本身很正的三觀。

讓孩子們感受到幸福美好,也讓成年人追憶缺失童年的單純快樂。

活潑開朗但也會偶爾“欺負”一下弟弟的佩奇,可愛呆萌也會偶爾耍一下小心眼的喬治,溫柔耐心但也有公主心的豬媽媽,老實敦厚但也會偶爾偷懶的豬爸爸。

這不就是我們所向往的幸福家庭寫照嗎?

但就是這樣一個人畜無害的豬小妹一家,居然也遭到了諸多抨擊。

不正眼看人、塑料姐妹花、陰謀論、腹黑、裝逼……全部被套在了小豬佩奇和她的朋友們身上,單純的動畫人物被貼上了“社會人”的標籤,還發明瞭一句順口溜“小豬佩奇上身文,掌聲送給社會人。”

網絡有一個問題是:“你們煩不煩小豬佩奇?”

有一個回答很精彩:

小豬佩奇我不煩。

煩的是那些玩著老梗,還自以為潮到爆表的社會人。就像之前的阿狸、旅行青蛙一樣,原本是可愛清新的東西,只是因為太火,所以被惡搞、被排斥、被貼標籤。”

其實,玩佩奇梗、青蛙梗、阿狸梗的人,是一群害怕被時代拋棄,有害怕融入社會的人。他們藉著這股風,發表著“與眾不同”的言論,想要向世界證明自己的存在,卻往往暴露了淺薄和無知。

斯坦福大學和康奈爾大學做了一項研究,他們招募了667名志願者,來調查網絡噴子究竟是先天的性格缺陷,還是環境因素的影響。

他們把這群分分為兩部分,分別填寫比較難和比較簡單的問卷,然後讓他們對網絡上已有評論的一條段子進行評論,一部分段子下是比較中立的評論,一部分是噴子評論。

結果發現,在進行簡單測試並看到中立評論的人群中,有35%的人發佈了自己的噴子評論;

而在進行困難測試或看到噴子評論的參與者之中,這個比例躍升至50%;

對於既進行了困難測試又看到噴子評論的參與者,自己也發佈噴子評論的比例達到了68%。

這個實驗證實了:

消極情緒滋生噴子,而通過羊群效應,這些噴子又引出了更多噴子。

早在2011年,人民日報就發文指出:中國已進入“全民焦慮”時代。

這個時代,我們都害怕被拋棄,所以變得異常焦慮。

我們努力想融入別人構建的舒適圈中,於是人云亦云。

想要混社會,卻沒有膽識;想要出人頭地,卻沒有本領。

於是很多人就跟風於簡單的共同事物當中,用出格的言論,在群體中找尋自己的存在感。

你的自以為是,暴露了你的無知

3

不怕言語犀利,只煩無端指責

有人問:“魯迅是不是噴子?”

有網友回答:“魯迅和噴子的區別,在於讀書的多少。”

《魯迅日記》記錄了他24年來度過的書單,包括9600多冊書籍和6900多張古文物拓片,一共1.65萬件圖書。

李國文曾在《魯迅的年終書帳》中說,在他的日記裡,幾乎每一頁都談書,每一月都購書,每一年都有書帳,自1912年到北平教育部任職開始,至1936年於上海逝世為止,數十年間,從未中斷。

魯迅不是毫無章法地亂噴,而是醍醐灌頂地吶喊。

他的《阿Q正傳》,揭露了舊中國人的麻木與奴性。

他的《祝福》,為可憐的舊式女子們發聲。

他的《吶喊》,痛斥了封建禮教對人的戕害與摧殘。

他的《記念劉和珍君》,激起了全國人的抗日熱情。

噴子們,這些你們有嗎?

我們不拒絕言論犀利之人,但討厭沒有任何本事只愛瞎逼逼的人。

比如不去思考工作報表應該怎麼做,而是看見郭晶晶嫁入豪門,說她“太醜、整形、太寒酸。”

比如不去想財富自由如何實現,而是看見章子怡走紅毯,說她“凹造型、綠茶婊、潛規則。”

比如不去想如何實現人生逆襲,而是看見鄭爽參加綜藝,說她“白蓮花、太狂、炫富。”

他們把跟風排在最前,因為這些不用思考,不用負責,最省事卻能有效地刷存在,而那些需要學習的、奮鬥的、努力的、擔責的,卻被排在最末位,成為他們最不想觸碰地方。

你的自以為是,暴露了你的無知

4

放棄自以為是,就是在逐漸成熟

作家麥家曾在《朗讀者》中透露了自己青春時期的叛逆,十七年沒有和父親說過一句話。

他說自己非常討厭自己的叛逆期,因為現在自己的兒子也在重複著他那不成熟的青春時期。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說:

成熟,這是敢作敢為與善解人意之間的一種平衡狀態。成熟就是在表達自己的情感和信念的同時又能體諒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

自以為是,其實就是在放棄成熟

今天發表的言論,會在將來的某一刻重歸你的記憶。

你將會意識到,當時所傷害的除了當事人,還有你自己,那個不成熟的自己。

成長,就是任性到理性的過程。

  • 不再自以為是,不再人云亦云,而是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用心去感受,不斷學習和進步,終有一天,你會看到那個充滿自信且內心柔軟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