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崛起——第四回 吕后专政

当初曹参不理政务,惠帝派人问责,这也说明惠帝不是一个醉生梦死之人,而是勤于政务,只是在那种条件下,他很难有所作为。虽然吕后对刘盈很放权,但在某些方面上,她依然是一个强势太后。就比如说刘盈的婚姻问题,吕后的干涉则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吕后为了亲上加亲,竟然将鲁元公主与张敖的女儿嫁给惠帝刘盈为后,由于这个姑娘姓张,大家都称她为张皇后。要知道的是,鲁元公主可是惠帝刘盈的亲姐姐,也就是说,吕后让儿子娶外甥女,如此灭绝人性的婚配,吕后都能想出来。刘盈自然不愿意,他反对意见就两条,第一,伦理问题,两人毕竟是甥舅关系;第二,年龄问题,当时鲁元公主的女儿只有10岁。对于惠帝的反对意见,吕后轻描淡写的说道:“岁数小可以长大,甥舅关系也不再五伦之列。”


吕后说的轻松,敢情不是她嫁给自己的舅舅。要是放在现在,不但民政局不给办手续,还涉及违法,在古代也受道德伦理约束的。然而这些都抵不过吕后,因为法律是她制定的,汉代又是以孝治天下,皇帝的婚事,太后是有权决定的,向来温顺的刘盈只能服从。


刘盈对母亲、兄弟、大臣都以仁爱谦恭为标准,对待自己的外孙女,自然也如此。虽然吕后强行将鲁元公主的女儿立为皇后,但刘盈依旧将这个小姑娘当作自己的外甥女,自始至终都是。


吕后发现刘盈非暴力不合作,也没有办法,只有将惠帝与其他妃子生的孩子冒称是张皇后之子,同时将这个妃子杀死。吕后这样做的目的无非就是防止大权旁落,她非常担心惠帝刘盈。因为刘盈的身体实在太差,万一刘盈一病不起,又没有立太子,刘邦可是还有几个儿子在的。但吕后这样做只会是弄巧成拙,不但让惠帝去娶他的外甥女,还将惠帝宠妃杀死,如此灭绝人性之举,惠帝那柔弱的心理怎么能承受的住?


公元前188年,七年八月,年仅二十四岁的大汉第二任皇帝——刘盈,在未央宫病死,谥号“孝惠”。在刘盈执政的短短七年中,他政治上清静无为,经济上与民休养生息,文化上废除《挟书律》,唯一修建的大型工程就是长安城,从这些例子看,他绝不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君王。“惠”字有“仁慈、柔顺”之意,他的确不是一个强势的君王,“孝惠”这个谥号概括了他的一生。

由于历史上凡是谥号中有“惠”字的帝王,名声都不太好,所以我认为,刘盈的谥号应该是“仁”。因为他对兄弟笃厚亲情,恩敬友悌,对大臣进谏则问过失色,心悦纳谏,如此作为不愧为一代宽厚仁爱之君。


刘盈死后,吕后作为皇太后自然要主持刘盈的丧事。对于刘盈的英年早逝,吕后或许有些悔恨,因为她发现刘盈死后,她少了安全感。不管刘盈如何仁弱,但他毕竟是刘邦的嫡长子,不管是功臣还是刘邦的那些儿子,自然都遵奉刘盈。然而刘盈一死,危机立刻显现出来,刘盈留下的六个儿子都非常小,最大的不过五六岁,再加上吕后的两个兄弟以及她的妹夫樊哙都已死亡,真是孤儿寡孙,无依无靠。反观刘邦的那些儿子,如今各个都长大成人,成为坐镇一方的诸侯王,还有一大批重臣悍将都健在,这些都让吕后心忧不已。


在刘盈出丧的那几天,吕后一直担心出现叛乱,也有怀着对未来的恐惧,几中感觉交替在一起,自然就不会呈现出哀伤之感,以至于大臣们只听见吕后的哭声,不见吕后的眼泪。要说女人心、海底针,连陈平这样谋圣都不知道吕后为什么没有眼泪,以为吕后欲哭无泪。对于吕后的反常表现,还是有人明白了,这个人年纪不大,只有十五岁,当时担任侍中,名字叫张辟强。强不强不知道,但他是张良之子,应该遗传了父亲的某些优秀基因。


张辟强就对陈平说:“太后只有惠帝一个儿子,现在惠帝死了,她哭的并不悲伤,您知道为什么吗?”要是一般人反问陈平,陈平或许不会搭理,可是张良之子自当别论。陈平问道:“你说是什么原因?”张辟强说:“惠帝的儿子都很小,太后怕你们。”听到张辟强这样说,陈平顿时恍然大悟。于是陈平接着说:“那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张辟强回道:“只要封太后的亲侄吕台、吕产为将军,让他们统率南北二军,并将太后娘家姓吕的都封官掌权,这样太后才会安心,你们也将幸免于难。”

大汉崛起——第四回 吕后专政

一代谋圣——陈平


陈平就按照张辟强的谋划上奏。吕后听到后,不但对陈平感激万分,而且心中悬着的那颗心总算安定下来。要说张辟强真不愧是张良之子,随后吕后眼泪就哗哗的流了下来。处理好惠帝的丧事后,吕后就将太子刘恭立为皇帝。虽然刘恭不是嫡长子,但也是惠帝的儿子,大臣们自然没有意见。此时少帝刘恭只有四五岁,根本不能上朝听政,只得由吕后临朝称制。所谓临朝,是指在朝廷上裁决政务,而称制是指发布制书、诏书。临朝称制意味着这两项原本只有皇帝才能行使的国家权力由皇太后全权代行。至此,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太后正式从幕后走向台前,这也掀开了西汉外戚掌权的先河。


文武百官同意吕后临朝称制,证明功臣们是信任吕后的能力的。刘邦登基以来,大部分时间都在外戡乱,一直都是吕后和萧何坐镇长安处理朝政,这些都可以反映出吕后的理政能力;灭韩信、彭越,保太子,以及应付匈奴冒顿挑衅,都很好的展现了吕后的权谋,再加上吕后作为大汉朝的太皇太后,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


吕后的能力在当时的大汉朝是数一数二的,此时刘邦的托孤之臣只剩下王陵、陈平、周勃,刘邦死前对这三人做出评价,说王陵憨厚正直,陈平智谋强大,周勃稳重忠厚。刘邦建议王陵和陈平两人担任左右丞相,一个负责治国,一个负责权谋斗争;周勃文治不行,但忠厚,可以担任太尉。吕后深明权谋之道,知道她孤儿寡母要想坐稳大位必须要拉拢这三个人,所以吕后坚决执行了刘邦的遗命。


刘邦留下的这三个托孤大臣,的确阵容强大,治国有王陵,谋略有陈平,军事有周勃,都是大汉最顶尖的人才。如果结合后面发生的一切,可以清楚的发现,刘邦看低了陈平和周勃。其实这也不能说刘邦缺乏识人之明,主要在于他没有那么多看人的机会。可能刘邦也不怎么清楚,谋略分为两种,一种是军事谋略,一种是职场谋略,陈平在跟着刘邦平定天下时,展现的几乎都是军事谋略,所刘邦不清楚陈平的治国能力到底怎样,所以安排王陵、陈平共同辅政。至于周勃,的确不善于文事,但是人是会成长的,周勃天天跟着陈平,陈平一肚子的阴谋诡计,周勃耳濡目染,自然会学到不少。


在刘邦临死时,发生了一件事就可以很好看出吕后、陈平、周勃三人的水平。当时刘邦重病,燕王卢绾叛乱,刘邦就命樊哙带兵平叛。不知道是不是樊哙平时得罪了什么人,反正有人偷偷地告诉刘邦,说樊哙准备在皇帝死后,杀掉戚夫人和刘如意。刘邦当即大怒,立即命陈平和周勃一起去樊哙军中,杀掉樊哙,让周勃领军平定燕国之乱。陈平和周勃接受诏令后,立即动身追赶樊哙大军。在路上,两人商量说:“樊哙毕竟是皇帝的老朋友,也是吕后妹妹吕媭的丈夫,皇亲国戚,功劳显著。皇上因为一时愤怒,就要处斩樊哙,恐怕将来会后悔,我们干脆将樊哙抓起来,押到长安交给陛下自己去处决。”


于是陈平、周勃抓住樊哙后,直接绑起来塞进囚车里,然后陈平押着樊哙返回长安复命,周勃则统率大军去平叛。陈平还没返回长安,就听到刘邦去世的消息,他害怕吕媭向吕后进谗言,于是加紧赶回长安。要说陈平猜想的的确不错,吕媭的确向吕后告状。吕媭为什么如此对待陈平呢?原因在于抓捕樊哙的计谋是陈平告诉刘邦的,吕媭就将罪责全部算在陈平头上,即使后来樊哙安然无恙,吕媭还是一直在想方设法找陈平麻烦。然而,此次吕媭的谗言并没有起到作用,因为吕后此时想的不是帮妹妹报仇,而是想着怎么保住儿子刘盈顺利即位。这样看来,吕后的智商显然比她的妹妹高不少。


当陈平赶回长安的路上时,接到了吕后一道诏命,让他和灌婴率领十万大军驻守荥阳。陈平接到这个诏令时,心中暗自佩服吕后的谋划。吕后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她担心有人要来抢皇位,而她防备的人应该就是皇长子刘肥。当时刘肥高居齐王之位,手下有曹参等人辅佐,又拥兵二十万,自然是最危险的人物。刘邦一死,作为皇长子的刘肥要是带着二十万人前来奔丧,那皇位的归属还真不好说。吕后让陈平、灌婴派守住荥阳,等于直接堵住了关中的大门,这样自然可以保证刘盈登基万无一失。


陈平并没有按照吕后的诏令行事,而是留下灌婴守荥阳,自己赶回了长安。陈平赶到长安后,连家都不回,就风尘仆仆的跑到刘邦灵前大哭,这可是真正的嚎啕大哭,比吕后那只出声不流泪的假哭要感人的多。吕后看到陈平哭的是那样伤心,自然假装慰问一番,陈平就乘机将处理樊哙事件的经过告诉了吕后。吕后听到自己妹夫没有死,又看到陈平已经哭得几乎到声嘶力竭,脸上又是一脸的疲倦,于是伤感的说:“你辛苦了,回家休息吧!”陈平还是害怕吕媭进谗言,于是再三要求留宿宫中为刘邦守灵。吕后就任命陈平为郎中令,并告诉陈平,让他好好辅佐新君。


显然,陈平的示弱迷惑住了吕后,但吕后也需要陈平的辅佐,而周勃,也不是那么忠厚,不然也不会和陈平商量放过樊哙。至于吕媭,注定了就是一个失败者,她的所说所想,完全都在陈平的意料之中,证明她是一个肤浅的人,不知道斗争的残酷。这样分析下来,最终能够和吕后交手的,只有陈平和周勃。

此次少帝刘恭登基,吕后又面临当年的情况,而且局势更加凶险,因为刘邦的好几个儿子都已经长大成人,都是手握重兵的诸侯王,而吕后的兄弟、妹夫都已经死亡,双方实力己消彼长,吕后的担忧可想而知。那究竟吕后担忧那些诸侯王呢?


齐王刘肥作为刘邦的长子,自然应该是吕后重点防范的对象,然而此时刘肥已经去世了,算是上苍帮助吕后除掉一个大患。刘邦的三子刘如意早就被吕后干掉了,四子就是代王刘恒,五子是梁王刘恢,六子是淮阳王刘友。刘如意死后,吕后将刘友改立为赵王,七子淮南王刘长,八子是燕王刘建。刘邦还有五个儿子健在,这些儿子中,年纪最大的就是代王刘恒,不过才十五岁,那剩余的肯定都是十岁左右,照理说,刘邦的这些儿子年纪不大,实力应该不怎样呀,吕后为什么担心呢?


实力是不强大,关键就在于这五个人都是刘邦的儿子,他们的血统注定了他们有资格竞争皇位。再者,年纪不大可以慢慢长大,而此时少帝刘恭才五岁,吕后也会一天天老去,吕后的担心肯定不是多余的。除去刘邦的五个儿子,还有两个人也让吕后不放心,一个就是刘邦的弟弟楚王刘交,还有一个就是刘邦的侄子吴王刘濞。楚国、吴国都是当时的大国,刘交老当益壮,刘濞勇冠三军,这两个诸侯王自然让吕后不省心。


要说吕后运气也是蛮好的,刘邦的五个儿子虽然有资格竞争皇位,但年纪小,实力自然弱,而吴楚二王实力强,但血统决定了他们没有资格竞争。这样看来,有资格的没实力,有实力的没资格。唯一担心就是怕他们联合,一起挑战中央,那样吕后就危险了。


吕后要想防止宗室抢班夺权,必须要仰仗功臣,功臣们倒向哪一边,胜利就向谁倾斜。此时功臣们主要有五人,除了三个托孤之臣外,还有将军灌婴、郦商,这五个人的态度很重要。这五个人已经贵为列侯,作为侯爵当中的最高级,已经没什么可以追求的了,再想要进步,那只能封王了,但想着韩信、彭越等人的下场,他们都知足了。在他们看来,只要吕后还在,他们就要全力支持吕后,毕竟吕后代表中央,名正言顺。


自古皇权交接时,局势最凶险,所以在惠帝重病时,吕后就命灌婴率十万大军守住荥阳,防止刘姓宗室带兵进入关中。要说吕后实在过于谨慎,刘邦的那些儿子都是安于现状之人,都害怕吕后,刘如意的榜样就在前面。种种原因让五位诸侯王对皇位都无丝毫觊觎之心,在少帝刘恭登基时,并未出现状况。


长期的政治斗争使吕后行事异常谨慎,她深知要想控制朝政,必须具备两点,第一,百姓要拥戴,第二,功臣要支持。只有百姓拥戴,各地诸侯王才没有借口闹事;只有功臣们支持,才能镇住各地诸侯王。为了笼络民心,吕后在少帝登基时,就大赦天下,同时将“灭三族令”和“妖言令”全部废除。“灭三族令”非常好解释,韩信就享受到了此种待遇。何为“妖言令”呢?这是秦王朝的法令,规定百姓不能议论政府,不能议论皇帝,不能议论官员,一经发现,全部斩首。显然,“妖言令”也是一条秦王朝遗留的严刑峻法,吕后废除掉,自然深得民心。这两招下来,百姓自然感恩戴德,之后吕后又赐名爵,赏赐百姓之中孝悌的代表人物,几招下来,老百姓彻底被征服了。


对于功臣们,吕后自然也不含糊,毕竟这些人才是主要的。那怎么拉拢这些功臣呢?要想拉拢一个人,就要看他们需要什么。功臣们需要的就是将自己的侯爵、封地永远传递下去,除非大汉灭亡。说的通俗点,就是保证功臣们的既得利益,传至子孙后代,只要家族有男儿,利益永远不断。吕后做的更让功臣们感动,直接下诏书,让所有列侯一起商讨功绩,然后按顺序全部记载下来,放在高祖刘邦庙中,以便后世之君瞻仰学习,同时也将爵位的传承明文记载在上面。吕后这样做,等于就是将功臣们的功劳写进大汉的宪法之中,让宪法赋予功臣们的爵位永远传承的权力。这剂猛药太厉害了,五大功臣当即上书,表示欢迎。这样,吕后终于将功臣们拉上她的船。


吕后先后颁布了几道诏命,终于获得万民的拥戴,功臣的拥护,然而这些她并不满意,因为她知道这样绝非长久之计。她已年过半百,说不定哪天就随刘邦而去,而刘邦的那些儿子一个个都变得年富力强,一旦她离去,少帝根本镇不住他的那些叔叔。在她看来,这些刘姓诸侯王和当年的异姓诸侯王没有区别,对她的统治都是威胁。她想到当初刘邦为了防范异姓诸侯王,采取大封刘姓宗室的办法,她认为这招也可以用一用。


于是吕后决定,采取分封吕氏子弟为诸侯王的方式来防范刘姓诸侯王一家独大。吕后这样想也没错,但刘邦与功臣们签订的“白马之盟”还没过十年,她要提出封吕姓为王,功臣们会同意?要知道的是,白马之盟就是刘邦为了防止吕后篡权设立的。里面清楚的记载:“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也就是说,只有刘姓宗室才能封王,旁人只能通过立功来封侯。


但吕后行事一向果断,想到了就立即去做,从来不犹犹豫豫。她趁着早朝廷议时提出册封几位吕家子侄为诸侯王。当文武百官听到吕后要册封吕氏为王时,原本吵闹的朝堂立即安静了下来,人人低着头,闭口不言。因为他们都是“白马之盟”的见证者,刘邦死了还没有十年,所立盟约就要被人废弃,他们自然不敢支持吕后的主张。当然,更不敢反对,毕竟死人可以不管,活人可不能得罪。


吕后看到无人回应自己的提案,当即便问右丞相王陵。王陵不愧是第一硬汉,直接对着吕后说:“高帝曾经将一匹白马杀掉来盟誓,说‘非刘氏而称王的,大家一起消灭他。’如今您封吕氏为王,不符合盟约。”王陵就这样直接将吕后给顶回去了,吕后气的半天说不出话来。过一会儿,吕后缓过神来,她不死心,又接着问左丞相陈平以及太尉周勃,这次,这两位重臣没有让她失望。两人像是事先商量好的一样,一起说道:“高帝平定天下,封刘姓子弟为王。现在太后掌权,封自己的吕姓子弟为王,也没什么不可以。”吕后顿时眉开眼笑,而王陵气的想杀了陈、周二位,他有一种被深深出卖的感觉。


退朝之后,王陵拦住陈平、周勃,骂道:“当初与高皇帝饮血盟誓时,你们二位不在场吗?现在高帝驾崩了,太后以女主当政,要封吕氏为王,你们为了逢迎太后懿旨而背弃盟约,可又有何脸面去见高帝于地下呢?”陈平、周勃一起看着王陵,微笑的说:“现在,在朝廷之上当面谏阻太后,我二人确实不如您;可将来安定国家,确保高祖子孙的刘氏天下,您却不如我二人。”面对陈、周二人这种说法,王陵气的连话都说不出来,只能独自离去。


陈平、周勃两人显然已经建立了一种默契,认为只要大汉皇帝还姓刘,吕后还是大汉的太后,他们只能服从命令。因为以目前的形势,吕后作为大汉的太后,临朝称制,行使皇帝生杀予夺之权,他们无法阻止,既然阻止不了,那干脆蛰伏待机,保存实力。毕竟吕后是会老去的,陈平、周勃的策略很明显,就是熬死吕后。


当然,王陵如果不出面阻止,那就不是王陵了,刘邦当初就是看中王陵的刚正,才推荐他当丞相的。但是,王陵再怎么刚也没用了,因为他马上就不是丞相了。随后不久,吕后就发布了一条诏令,说王陵功劳卓著,理应升为皇帝的太傅。皇帝的太傅排位在三公之上,但此时皇帝才五岁,还被吕后一手操控,太傅毫无实权。显然,吕后采用明升暗降的办法,将王陵调开了,而王陵发现自己被授太傅虚职后,索性连朝都不上了。吕后看见王陵不上朝,索性直接将王陵免职。


王陵的下场已经清楚的告诉了陈平,现阶段根本阻止不了吕后,只能隐藏实力,等待时机。右丞相的职位空出来了,吕后将陈平由左丞相升为右丞相,将她的相好审食其升为左丞相。吕后非常清楚审食其的能力,不让他行使左丞相的权力,只让他处理宫廷里面的事务。更重要的是,吕后直接让审食其住进了皇宫,以便两人交往,文武百官想要见吕后,都需要审食其通报。刘邦要知道吕后这样干,恐怕坟头都要冒火了。


一个寡居的太后和臣子搞在一起,成何体统,难道没有人出面劝谏?难道王陵之后,刘邦的那些大臣就没有一个有骨气的?也不是没有,还真有,出来阻止的人叫任敖,也是一位牛人,虽然名气没王陵大,但官职可不比王陵低,因为他是御史大夫。任敖出来阻止吕后,让很多人都看不懂,甚至吕后自己都蒙了,因为就是吕后将前任御史大夫赵尧免职,提拔任敖继任御史大夫。吕后想不明白的是,这个任敖怎么如此不通情理呢?


这只能怪吕后不理解任敖的为人,任敖是一个可以为兄弟两肋插刀的人。秦末时期,刘邦私放犯人被官府通缉,官府没逮住刘邦,却将吕后给抓住了。吕后被关在沛县的监狱中,当时的吕大小姐还是蛮漂亮的,有个狱卒调戏吕大小姐,被同是狱卒的任敖撞见了,直接将调戏吕后的人打成重伤。任敖一直将刘邦视为兄弟,认为朋友妻,不可欺。吕后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才将任敖提为御史大夫的。但吕后不清楚的是,任敖帮她只因为她是刘邦的老婆,仅此而已。


任敖劝谏的毕竟是关于吕后的私生活,吕后也不好反驳,在她看来,只要任敖配合她的政治主张,那就让他接着干御史大夫。吕后也想培养几个她自己的亲信,在她看来,只要她加以引导,稍加点播,任敖就会坚定支持她。只能怪吕后想得太简单了,任敖不但数次阻止吕后封吕家子弟为王,还多次劝谏她不该将审食其请进皇宫,动不动就拿刘邦出来,这吕后哪能忍住。三年之后,吕后终于也忍不住了,将御史大夫任敖罢免。


任敖之后,选择谁接任御史大夫,吕后想了很久,终于让她找到了以为合适的人。吕后选择的人是曹窋,曹参之子,由曹窋出任御史大夫,大臣们也没有意见,毕竟他是功臣之后。事实证明,吕后这次的选择没有错,或许是当初曹参的二百大板让曹窋开了窍,明白了无为之道的妙处,所以曹窋当了御史大夫之后,和当年的曹参一样,每天就是喝酒,什么事都不管,吕后说什么,他都支持。对于曹窋的表现,吕后相当满意。


吕后的种种所作所为,身为丞相的陈平能忍受吗?陈平不但忍的住,反而很享受生活,每天什么事都不管,除了喝酒就是逛妓院,吕后的一切主张他都支持。显然,陈平是采用韬晦之计。陈平这一生虽然数次背主,但他只认一个主人,这个人就是刘邦,是刘邦给了他建功立业的机会。当刘邦选择将他选为托孤之臣时,他心中就暗自发誓,绝不会让刘家天下损失半分。陈平认为:当前局势凶险程度绝不下于白登之围,吕后控制住了天子,吕家子侄掌握了南北二军,双方实力过于悬殊,他如果要阻止,不但阻止不了,反而自己会身陷囹圄,保存实力才是为今之计。


陈平不但具备张良的军事谋略,还有强大的职场谋略,这也注定了他才是吕后的真正克星。要说陈平的演技还真不是盖的,他的老仇人吕媭依然不忘记当年之仇,多次在吕后面前说道:“陈平当丞相不管事,天天喝酒玩女人。”陈平听到后,更加放纵无度,而吕后更加高兴。有一句说的好,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吕媭就是这样的人,要说樊哙都死了好几年了,怎么还念念不忘那点仇,她一直不停的在吕后面前控告陈平,弄得吕后都烦了。有一次,吕后当着吕媭的面,对陈平说:“俗话说,‘女人和小孩的话不能信’,现在就看你怎样效忠我。不要怕吕媭讲你的坏话。”吕后等于是当着陈平的面,打妹妹吕媭的脸,来给陈平吃定心丸。其实吕后和吕媭也差不了多少,不管什么仇都是刻骨铭心,吕后对待戚夫人不也是这样的吗?


陈平、曹窋都实行无为而治,周勃作为武将出生,按说脾气应该比较暴躁,可是面对吕后所做的一切,也是不知声,只要吕后问他,他都同意吕后的建议。周勃的这种反常表现,显然是被陈平做了工作,让他蛰伏待机。三公都不管事,吕后自然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于是,吕后准备无视“白马之盟”,大封吕家子弟为王。那当初一起签订盟约的大臣该怎么应对呢?请看下回——《封王博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