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心觀石之玩石頭 談質地

即便是一名粗通印石的入門玩家,也會把“好質地”奉為選擇材質的金科玉律。確實,形在皮,色在骨,彷彿“質地”才是石材的骨髓與根本。同時“質地”卻是最難掌握的,並非礙於所學者的經驗與資質,在於質地高下本身並沒有一個恆定的指標,且不說“好”這個評判標準本身的曖昧,單就質地本身,不同玩家的認知也有偏差,很多看似熱火朝天的業內交流,說不定是雞同鴨講也未可知。在許多行家眼內,“結晶”無疑是好質地的代名詞。可顯然被認為是“結晶”的石材,有很大一部分結構粗棉,材質表面顆粒感經打磨後清晰可見毛孔,下刀偏軟不密結,生裂、變色的例子也絕非少數。究其原因,業界所謂“結晶”更多的指的是一種“色相”而非特定“狀態”,所以才會有各種材質、性能迥異的各類“結晶”,唯一共通的,是結晶的石材大多通透度高,色彩鮮亮,美豔動人。所以將“結晶”視為“好質地”的人,歸根究底仍是“好色之徒”。

蓮心觀石之玩石頭 談質地

也有一派贊同質地的良好在於性能優越,更看重石材的物理屬性。如材質的細膩程度,手頭的密度,以及石材的後期變化是否穩定。很顯然,一些渾厚,樸拙,皮實,甚至含砂的材質便十分符合這一標準,大多數時候,這些石材的觀感,甚至有些淳樸的接近木訥了,然而一些玩家仍然甘之如飴,甚至自詡資深審美,不屑與好色“淺薄”者同。然而毫無疑問的,玉之所以能脫離於珉,除了溫潤的內質,也不能離開鮮亮的外觀。經過精細的打磨,即便粗鄙的大理石、花崗岩也能呈現細膩、溫潤的質感,之所以它們不會貝認為是玉石,恰恰因為這點色相上的差異罷了。即便上文所述,也許仍未切中某些人心中的“質地”關竅,那說一千道一萬,究竟怎樣質地的材質才值得玩?毫無疑問,這個標準不僅複雜、複合,更是辯證的。譬如,在鮮明透亮的“結晶”材質中,選擇質地細密、穩定而拋卻粗送的石品,或是渾厚老料中,帶一定透明度與濃郁色彩的石品。總之要求越多、越精、越高,相信離好的標準也就越接近了。
蓮心觀石之玩石頭 談質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