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如果不用原子彈,日本照樣會投降,爲什麼還非用不可呢?

用戶61640732596


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二戰歐洲戰場結束。此時日本太平洋海軍和空軍都已不復存在,陸軍退守本島,做困獸猶鬥。

到7月底,美軍不僅把日軍吳市等軍港轟得稀巴爛,連東京都被炸成一片廢墟,但是日本卻拒不投降。

此時中國戰場日軍與國軍相持,日軍在中國還有約200萬陸軍,國軍與日軍只是戰略相持。日本在朝鮮半島經營半個世紀,日本軍隊中就有不少朝鮮人,日軍在朝鮮的根基較深。就日本控制的領土來說,和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時相差不大。

另一個方向,蘇聯承諾德國投降後三個月內出兵遠東,但蘇聯一直在等待一個出兵的好時機。若盟軍進展迅速,蘇聯會早日出兵以奪取最多的戰果;若盟軍進展緩慢,蘇聯也會拖到8月8日以後出兵,以消耗中美兩國最多的力量。

美國人雖惱怒卻毫無辦法,蘇聯人所期待的正是美國人最不願看到的,對美軍來講,迅速結束戰爭以免蘇聯搶一杯羹,才是上策。

但美軍在太平洋大小島嶼上吃盡了日軍的虧,他們在太平洋戰爭傷亡達到43萬,如果登陸日本本島近距離巷戰山地戰,免不了又要折損數以十萬計的將士。

此時上天送給美國一份禮物,1945年7月16日,美國阿拉莫戈多沙漠上一聲巨響,人類歷史上的首枚原子彈成功爆炸。

如果美國用原子彈轟炸日本,會誤傷數十萬平民,那麼美國會用原子彈炸日本嗎?那要看總統的態度是否堅決。

美國當時有不成文的傳統,總統任期四年,任何總統只能連任一次。羅斯福總統是1933年上任的,正值經濟大蕭條,他率眾扭轉美國經濟形勢,於是1937年連任總統,1941年更是破格連任總統。由於美軍在二戰中優異表現,羅斯福在1945年又一次連任。

一人幹四任總統,羅斯福在美國總統史上絕無僅有,因為到1951年美國憲法就規定總統只能連任一次,誰也不能破格。

羅斯福總統的第四任期,時間從1945年3月4日開始,到4月12日病逝,只當了一個多月總統。繼任者是副總統杜魯門,白撿了四年總統來當。

羅斯福出生於富商家庭,哈佛大學畢業,振興經濟是他的強項。杜魯門是農夫的兒子,高中畢業,參加過一戰,因軍功升為陸軍中校。

杜魯門有句名言:“日本人只聽得懂炸彈的聲音。”

如果是羅斯福在任,日本人有機會逃過一劫。但軍人出身的杜魯門總統,絕不會給日本人僥倖的機會,杜魯門要讓日本人永遠記住原子彈的威力。

原子彈造價昂貴,當時美國一共只造了3枚,除了試爆的那枚,另外兩枚立即運到美軍太平洋艦隊馬里亞納群島天寧島基地。

由於東京已經在大轟炸中殘破不堪,美軍選定市貌比較完整的廣島作為原子彈轟炸的首選目標,另有小倉、長崎兩個備用地點。

那時的導彈還不能精準定位目標,轟炸機一般是低空飛行,憑飛行員的肉眼和技術來判斷投擲方位與時間。但原子彈威力大,若低空投擲,飛機恐怕逃不出來。所以投擲原子彈必須是萬米左右的高空,這樣原子彈爆炸點與飛機的距離應該能超過一萬米的安全飛行。投彈點高的弊端,是飛行員肉眼很難定位準確,當時的原子彈殺傷力遠不如現在,如果偏離十幾公里在郊區爆炸,就沒有多大效果了。

1945年8月6日,天寧島最早起飛3架氣象觀測機,分別前往廣島、小倉、長崎進行觀測,避免在厚雲層或陰雨或大風的地方投彈。

這一天廣島天氣晴空萬里,美軍B-29轟炸機在9632米的高度,投下原子彈。43秒後,原子彈在距地面600米處爆炸。

原子彈如果在地面爆炸,建築物將阻擋衝擊波和輻射,威力會大大降低。若原子彈在高空爆炸,同樣效果不會好,最佳的效果是距離地面五六百米。

這次原子彈爆炸,廣島幾乎被夷為平地,約二十萬人死亡,因為輻射收到影響的人口不計字數。

1994年,日本廣島舉行了亞運會,向全世界宣告,原子彈打擊下的廣島人頑強地生存下來了。

1945年8月8日,蘇聯在承諾里的最後一天出兵遠東,率先攻擊中國東北的日軍。蘇聯早就佈置妥當,軍力174萬,飛機超過5000架,日軍方面雖也有百萬兵力,但無論裝備還是鬥志都無法相提並論。

戰爭打到第三天,東北日軍就全面投降了。蘇聯在中國東北,打了二戰最大的一次勝仗。此戰蘇軍稱殲滅日軍八萬餘,又押送60萬日軍戰俘到西伯利亞強制勞動,蘇軍可謂日軍的天敵。

美軍也要與時間賽跑,1945年8月9日, B-29轟炸機再次開動,目標是小倉。可是這天大倉天氣不好,能見度低,飛行員在大倉上空轉了很久,三次嘗試投彈都未能成功,以至燃油都不夠回到天寧島。

飛行員於是轉向長崎上空,這裡天氣不錯,美軍B-29轟炸機在9000米的高度,投下原子彈。60秒後,原子彈在距地面503米處爆炸。

此次原子彈爆炸,造成長崎十幾萬人死亡。投擲完畢後,由於燃油不足,飛行員向南飛至沖繩,補充燃油後才回到天寧島。

1945年8月15日,即廣島原子彈爆炸9天后,長崎原子彈爆炸6天后,裕仁天皇宣佈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在美蘇賽跑的過程中,美軍依靠原子彈搶得先機,戰爭結束前蘇軍未能踏足日本本土四島,這也是戰後蘇聯沒有在日本駐軍的主要原因。


地圖帝


這是戰後日本人責問美國的核心意思:為啥明知日本會投降,還要用原子彈轟炸無辜平民??

對此,用幾句美國執行原子彈轟炸的飛行員的話來解答,最合適不過。

1.兇殘無情莫過日本

1941年12月7日,日本精心選擇一個週日的早上對毫無防備的美國珍珠港進行偷襲。

數千名美國水兵的生命湮滅珍珠港灣底,“許多士兵甚至不清楚為什麼受到突然襲擊就已死去。”

日軍殘暴令人髮指:

巴丹死亡行軍,7000名美軍和菲律賓戰俘慘遭毆打、槍殺、被刺刀捅死,或慘死於疾病和飢餓。

這是實事!

戰爭末期,日軍部隊在即將被美軍驅趕出馬尼拉時對平民展開了大屠殺。

這些也都是事實!

他們幻想統治亞洲,在中國京城南京,日本屠殺無辜男女和孩子,未有絲毫憐憫和猶豫。數十萬手無寸鐵的平民被屠殺,慘絕人寰。

這些都是事實!

2.日本人戰死也不投降

隨著戰爭的持續,美國越來越發現對“日軍獸性”不能有“一絲懷疑”。

神風敢死隊的自殺性攻擊要了5000名美國海軍軍人的命。

日本是一個以戰敗和俘虜為恥的國家。 無論戰事是多麼令人絕望,無論機會是多麼渺茫,無論結果是多麼確定,日本人都戰至最後一人。

為此,日本士兵為了取得儘可能大的光榮,會全力以赴去殺死儘可能多的美國人。 而且美軍距日本國土越近,日本人的行為就變得越加瘋狂。

硫磺島美軍陣亡6000人,傷21000人。
沖繩島美軍陣亡12000人,傷38000人。
塞班島美軍陣亡3000人,其中在最後幾小時就死了1500人。

這更是沉重的事實!

(日軍槍決中國人前)

3.美國無可選擇

投降前的三四月份,美國對日本進行了燃燒彈轟炸,逼迫他們投降。並向日本國土投下宣傳單,提醒他們:如果不投降,會有更大的襲擊。

但日軍發誓決不投降。他們準備犧牲自己的人民,以換取他們所理解的光榮和榮譽——不管死多少人。

數以萬計的美軍部隊焦急地在大洋中等待著進攻。

他們的命運取決於日本下一步怎麼走。日本可以選擇在任何時刻投降,但他們選擇了等待。而就是日本“無所作為”的時候,隨著戰事的進行,美軍每天傷亡900多人。

4.日本是個選擇性遺忘的國家

戰敗50年後,日本裝成一個天真爛漫的純情少女,無端遭受歹徒的強暴,蒙受了天底下最大的冤屈,好像人們不表示同情,就是全無心肝、喪心病狂、天理不容。

這就是原子彈問題上的“日本邏輯”。

日本是受害者嗎?

斯韋尼說,廣島、長崎與南京大屠殺在實質上是一回事!整整幾代日本人不知道他們的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都幹了些什麼。

這可以理解為什麼他們不理解日本為什麼要道歉。

最後,讓我們記住杜魯門對實施原子彈的回應:

戰後幾年中,有人問杜魯門總統是否還有其它選擇,他響亮地說:沒有!接著,他提醒提問者:記住,珍珠港的死難者也沒有其它選擇!

(史料參考《原子彈下無冤魂》)


飛春讀傳


  因為如果不用的話,日本可能就不存在了,美國其實在拯救日本……二戰時期的日本就像一隻賴肚蛤蟆,蛤蟆有個可笑的“優點”,無所畏懼!儘管生物學理論上它有許多天敵,可是它可以被吃掉,卻不可以被嚇到!不管眼前是螞蚱還是一條蛇,蛤蟆統統敢於吞過去!

  所以,日本人一直敬佩的中國古越王勾踐,就號召自己的臣民學習“怒蛙”,大概日本自稱吳越後裔是有幾分道理的。

  二戰日本不也是這樣嗎?打到山窮水盡,就要亡國滅種,還叫囂“一億玉碎”。

  可惜它們到底是外強中乾,剛剛捱了兩顆原子彈,就徹底慫了,所以它們還真不如蛤蟆。

  假如二戰日本真的敢於繼續打下去,美國人的原子彈一時還沒有存貨,恐怕不等美國人再生產出原子彈。

  蘇聯人就會真的將全體日本人連同日本列島一起送到海底,其連帶的災難性後果恐怕連周邊所有國家地區都會牽連到!

  【二戰晚期,盟軍飛機飛臨富士山猶如閒庭散步,想望裡面仍什麼都隨便,美國還曾經計劃把富士山給染黑,打擊日本人士氣】

  蘇聯解體後好久,一系列蘇聯時期機頂機密的檔案被陸續解密,其中一個就讓日本人嚇到靈魂出竅,原來,蘇聯計劃對日本設施的打擊手法,已經是超出人類所能,而是上帝的手法(如果有上帝)!

  古往今來,人類一直有一種“終極滅絕”理論,就是擁有“超自然”力量,造成地質、氣候等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大破壞。也就是氣候武器、地質武器。

  從這個角度看,蘇聯人比美國人更心黑,蘇聯研發出一種代號“斯大林”的超級常規炸彈,這種炸彈的威力,是二戰時期僅次於原子彈的,蘇聯計劃派出戰略轟炸機群,攜帶足夠的炸彈,去攻擊日本的最致命要害!世界最高的休眠狀態下的火山——富士山。

  很多人懷疑這個計劃的可行性,總覺得人類的力量不足以有如此效力。但是如果知道日本的地理地質結構,就知道這個計劃的可怕可行性了。

  【遍佈日本的火山,一旦將最大的富士山激活,引發的多米諾效應所產生的巨大殺傷力,足以毀滅日本】

  日本不幸位於亞歐大陸版塊俯衝到太平洋版塊邊緣,地下潛伏蘊含著無窮的滅絕性能量。所以,日本就像坐落在一個超級彈藥庫的上面,富士山表面美麗寂靜的山口就是點燃的導火索。

  

  

  【二戰沒有實施的計劃,可以給後人無限啟發,日本再作孽,不失一個好辦法】

  現代美日科學家已經運用高端計算機推算過這個計劃一旦實施的末日般景象:

  只需500枚斯大林炸彈,就可以完全激發日本地下蘊含的千萬年聚集起來的能量,

  不僅富士山會噴發,日本列島上大大小小上百座火山都會一起噴發,引發廣泛劇烈的地震,就算日本列島不會因此陸沉到海底,造成的毀滅性後果也將是多少批次轟炸機群也無法比擬的。

  【為了完成此項計劃,蘇聯用製造的PE-8轟炸機,專門成立了完成此任務的飛行隊,在遠東地區每天都在練習投擲炸彈的訓練】

  日本再小的鄉村(根本不可能成為軍事目標)也不可能避免毀滅性打擊。

  二戰日本幸虧投降了,這個“天譴計劃”沒有實施,不過,過去沒有,不代表未來也沒有,日本如果不真正汲取教訓,是萬能保證未來不會領教下這種“神州陸沉”式的滋味!

參考文章鮮為人知的蘇聯對日計劃


戰爭史


1945年8月,美國向日本的廣島、長崎分別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巨大的破壞威力讓世人感到無比震撼,也開創了人類歷史上首次將核武器用於實戰的先河。美國人聲稱這樣做實屬無奈之舉,為了儘快結束戰爭,使用原子彈是最為行之有效的方法。果不其然,僅僅過了幾天日本就宣佈了無條件投降。其實當時就算美國沒有原子彈,已經山窮水盡、走投無路的日本也必然會投降,那麼美國究竟出於什麼原因非要使用這種大殺器不可呢?

美國投向廣島的原子彈“小男孩”

第一,美國從一開始就是將原子彈作為實戰性武器而不是威懾性武器而研製的,使用原子彈絕非一時的心血來潮。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回憶錄中就提到:“我一向把原子彈看作是一種兵器,理應付諸使用,對此從無任何疑念,最高軍事顧問們也曾經多次勸誘我使用之。”至少從1943年5月開始,德國、日本就已經被設定為核打擊的目標。只不過美國首次成功進行核試驗是在德國投降兩個多月之後,德國幸運地免遭核武器打擊,只剩下日本這個最後的倒黴蛋。

美國意圖通過原子彈掌握戰後格局的主導權

第二,出於對蘇戰略的考慮。二戰末期,美國的主要精力已經從如何在戰場上取得勝利轉向瞭如何在戰後格局中爭取更大的主導權。美國意圖以原子彈為砝碼,有效地威懾遏制蘇聯在歐洲和遠東的擴張。在波茨坦會議上,杜魯門向斯大林透露了美國成功研製原子彈並準備投入實戰的消息,其一語雙關的威脅意味不言而喻,其實斯大林通過情報渠道早已對美國的核計劃瞭如指掌,也在加快推進自身的核武器研發。

使用原子彈在客觀上大大減少了美軍的傷亡

第三,對日本的報復心理,戰爭初期日本偷襲珍珠港以及虐待美軍戰俘等殘暴行為,讓美國人一直耿耿於懷,再加上太平洋戰場上的島嶼爭奪戰,日本軍隊表現出來的視死如歸的亡命精神,也讓傷亡慘重的美國人既震驚又惱怒,為了給這個野蠻的對手一個終生難忘的沉痛教訓,美國使用原子彈進行報復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利刃軍事


美國決定使用原子彈是基於多重目的考量,一方面是踐行更多地利用科技手段而非人力結束戰爭的思想,減少傷亡,提前結束戰爭,但不僅僅侷限於軍事目的,更重要的是政治外交等層面的設想。

原子彈項目其龐大開支使美國政府必須要對國內民眾一個交代,在戰場上的檢驗更能展現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日本即將崩潰,戰爭的勝利果實近在咫尺,採用何種方式迫使日本投降,繼續利用軍事措施還是有其他較溫和的途徑達到目的?面對日本軍隊的戰鬥力及其頑強的抵抗,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軍傷亡數字的逐漸增加。在羅斯福時期,美國總統“羅斯福也曾期望使用原子彈以減少美軍的傷亡,但其時原子彈的成功與否還是個未知數”,故美國設想只有通過中國和蘇聯作為基地,在美蘇的合作下,攻佔日本本土才能結束太平洋戰爭,使日本無條件投降。“1945 年春,美國在太平洋戰場的節節勝利,美國開始重新考慮既定的戰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特別是當原子彈的試驗成功後又給美國一種新的選擇”,進而調整與對手日本及盟國蘇聯的既定戰略。美國希望儘快結束戰爭同時不希望蘇聯加入對日作戰,避免蘇聯要求分享對日本佔領這一願望的實現,遏制蘇聯在東亞地區進一步的擴張的戰略,降低蘇聯在太平洋戰場的作用和削弱遠東的影響力。原子彈的使用及其後續震懾力,肩負著美國決策層設想的實現。

原子彈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美國政府的目的,比原先預計的戰爭結束日期提前了一年多時間,減少了一千多萬的人員傷亡。更重要的深遠的戰略意義是,美國在蘇聯出兵日本前投下原子彈,獨佔了日本,蘇聯要求部分佔領日本的目的沒有達到,在遠東的影響力受到削弱,美蘇兩國在分享戰後世界霸權,劃分勢力範圍的博弈中,美國憑藉核壟斷地位,迫使蘇聯在國際問題的談判中及在歐洲等重要地區的爭奪中妥協。


國家人文歷史


日本不是因為捱了原子彈才投降,原子彈只是加速了日本的投降。實際上,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後,日本已經開始籌劃如何實現“體面媾和”,並通過中立國瑞士和美國有接觸。所謂“體面媾和”,說白了就是“有條件投降”。1945年6月18日,日本最高戰爭指導會議達成共識:在美英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時將繼續戰鬥。也就是說,如果不被要求“無條件投降”,日本是可以投降的。

說美國即便不扔原子彈,日本也會投降,是因為日本不是被原子彈打敗的。例如,丘吉爾在他的二戰回憶錄裡就寫道,“在第一顆原子彈投下之前,日本的失敗早已成定局”。麥克阿瑟也說,“扔原子彈在軍事上沒有任何意義”。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丘吉爾這麼說,是為了“攬功”:難不成日本就是被你美國的原子彈打敗的?那麼多英軍將士都在幹嘛?麥克阿瑟說這話,是為了“壓低”原子彈的“分量”。因為,麥克阿瑟一直反對向日本發動核攻擊。那不是因為他“仁慈”,而是他想指揮比代號為“霸王戰役”的“諾曼底登陸”更宏大的日本本土登陸作戰,使自己名垂青史,風頭蓋過指揮“霸王戰役”的艾森豪威爾。為了避免他“添亂”,所以關於原子彈的一切,美國總統杜魯門都對他進行“信息封鎖”。但不管怎麼說,美國即便不扔原子彈,日本也會投降是肯定的。必須強調的是,美國扔了原子彈後,為什麼日本天皇頒佈《大東亞戰爭終結之詔書》(簡稱《終戰詔書》),宣佈接受《美英中三國敦促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看一下《終戰詔書》就明白,天皇裕仁擔心日本“亡國滅種”。那麼,如果美國不扔原子彈,“大和民族”在盟軍的沉重打擊下,是否也面臨這種危險呢?答案是肯定的。不是日本高喊“一億玉碎”嗎?須知那是口號,不是日本政府真有那種意志和決心。否則,即便捱了原子彈,日本也不會投降。

既然美國不扔原子彈日本照樣會投降,那為什麼要扔呢?概括說,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減少盟軍傷亡。最早提出這種“理由”的,是美國陸軍部長史汀生的《投放原子彈的決定》。他在這篇文章中寫道,投放原子彈直接促使日本投降,避免了發動對日本本土的登陸作戰可能造成的盟軍士兵的大量傷亡。

第三,“驗證原子彈的威力”。按照美國總統私人參謀長威廉·萊希上將的說法,“科學家和一些其他的人們想要進行實戰試驗。因為這個計劃耗費了總計20億美元的經費。”所以,地方選擇中等城市並且沒有遭受常規轟炸大規模破壞,時間選擇上午8;15人們正好在上班途中,處於室外。


馮瑋


1945年5月8日,德軍投降,歐洲戰場上的戰爭已經結束,亞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上的戰爭仍在繼續。

1945年7月16日,美國在新墨西哥州的阿拉默果爾多沙漠核試驗場,成功實驗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原子彈

早在1945年6月,原子彈研製成功前夕,就有科學家聯名建議當時剛上任的美國總統杜魯門,“只在日本無人的地方做一次演示,給日本以警告,若不給日本警告就使用原子彈,是不可取的……”

到了7月,核物理學家西拉德聯絡芝加哥地區63名科學家,再次聯名向杜魯門請願。信中說,“作為總統,不要因同意對日本城市使用原子彈,而開創原子能應用於大規模毀滅人類的先例”。

與此同時,愛因斯坦也表明了對核轟炸日本城市的反對態度。

當時美國科學界的主流聲音是:儘量避免對日本使用原子彈,如果不得不使用,先在日本無人居住處進行核警告。

相比科學界的反對態度,杜魯門及美國軍政界的觀點呈現出極大的分歧。

分歧的根本原因在於1945年7月日本失敗已成定局,在這種情況下,向日本投放原子彈,是否還有意義?

歐洲聯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與美國總參謀長、海軍上將萊西等人認為,核轟炸投降在即的日本毫無必要;陸軍參謀長馬歇爾持中立態度;有與日軍作戰經歷的太平洋戰區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則極力主張對日使用原子彈。

不過,雖然看起來敗局已定,但日本的態度也比較強硬。7月26日,中美英三國發表了督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不過日本政府仍拒絕投降,堅決戰爭到底。

美國是否使用原子彈的最終決定權

在總統杜魯門手上。

杜魯門的基本意見是:首先,“需要作出決定的,不是我們是否應該使用原子彈,而是何時使用這類武器”;其次,“在戰爭結束前儘快在日本投下這枚核彈,以顯示美國的威力,方便日後與蘇聯人打交道”,最後,投放原子彈,是結束二戰的最迅速方式。

當議題進入在日本哪座城市投放原子彈後,美國軍界再次出現意見分歧。起初,臨時委員會上報的城市是京都、廣島和新瀉,在陸軍部長史汀生的強烈反對下,文化名城京都被排除出轟炸名單

最終確定轟炸的城市是廣島和小倉

● 被炸後的廣島

1945年8月6日清晨,美軍轟炸機從吉里安島起飛,8點15分,在日本廣島投下人類歷史上首枚用於實戰的原子彈。

當天,廣島約有4.5萬人死亡,此後的四個月裡,約有1.9萬人死亡,死於轟炸和核輻射的廣島平民,累計約9到14萬。

不過,廣島的原子彈沒有讓日軍立即宣佈無條件投降,他們認為美軍只有一顆原子彈,還把希望寄託在蘇聯人身上,希望蘇聯出面調停。

1945年8月9日清晨,美軍轟炸機再次起飛。抵達小倉上空時,發現能見度太低,於是駕駛員決定飛向備選城市——長崎。

上午11點左右,長崎被轟炸,當場死亡人數約2.2萬,此後四個月內死亡人數約估1.7萬。

原子彈的威力加速了二戰的結束。

“小男孩”和“胖子”的投擲讓日本的廣島和長崎瞬間成為火海,兩顆原子彈的巨大殺傷力迫使日本裕仁天皇在一週後就宣佈投降,儘管日本軍方高層仍有一些主戰派拒絕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正式投降書,太平洋戰爭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如果你是1945年的杜魯門,你有以下幾種選擇:


1.不向日本投擲原子彈,戰爭可能還要持續一段時間才能結束;

2.向日本荒島投擲原子彈以示警告;

3.向日本廣島、小倉(或長崎)投擲原子彈。


你的選擇是什麼?

參考資料:
1.張開善:《美國在對日本投擲原子彈中鮮為人知的分歧情節》,《兵林史話》,2006年2月;
2.劉磊:《美國知識分子與美國核戰略思想的演變(1945—1960)》,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
3.劉瑞:《美國核轟炸廣島長崎的倫理再反思》,雲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出品丨視知TV

視知TV(微信公眾號ID:shizhimedia),知識解釋類短視頻“一哥”,致力於打破信息高牆,將深奧、枯燥、晦澀的知識用專業、精準、有趣的形式“翻譯”出來,形式不限於視頻、漫畫和圖文。目前旗下有百科、汽車、財經、電影、男裝、寵物、健康和二次元八大垂直領域。我們的口號是,為你解釋世界。

視知TV


美國人核平日本的長崎和廣島可以說是整個二戰最讓人激動的一幕。廣島在戰前是日本第七大城市,人口超過34萬,是日本西南的行政首府,也是日本最主要的軍事基地之一。第二軍和中國地區陸軍司令部就坐落於此。

小男孩位於城市中心580米的空中引爆,釋放出了1.5萬噸TNT當量的能量,強大的衝擊波摧毀了起爆點500米內所有的建築。

唯一倖存的只有護國神社的鳥居。日本的鋼筋混凝土建築以美國標準看很多都是豆腐渣,瞬間就在核爆中土崩瓦解。緊隨而至的就是火風暴。

火風暴在廣島城內蔓延了超過11平方公里,燒出了一個近似的圓形。核彈當場殺死了7萬多人,其中包括2萬多名軍人。1700多名護士死了1600多個。救援措施的缺乏進一步導致了相當多傷員的死亡,而核彈炸出的廢墟要清理到1947年。


為什麼要對日本使用原子彈呢?有種說法是要威懾蘇聯。

美國高層確實有過這種意識,在1945年5月的會議上,陸軍部長史丁生和助理戰爭部長麥克洛伊就談到:原子彈將是戰後處理美蘇關係的王牌。並且詢問在7月前能否完成原子彈。

波茨坦會議上,杜魯門就告訴斯大林:美國完成了一種威力巨大的新型炸彈。

而斯大林的反應則相當淡定:很好,你們可以好好的用在日本人身上。

在當時來看,拿原子彈炸日本人簡直是天命所歸。

杜魯門總統對是否核爆的決策日本並沒有任何干預

美國人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在1945年的時候,已經花了30億美元了。(當時的美元可是直接和黃金掛鉤的,一架P-51野馬戰鬥機才50000美元)在1945年中的時候,國會已經質疑過“曼哈頓”計劃的驚人開銷。對此,計劃的負責人格羅夫斯就說過:“如果我們把原子彈造出來而不用,那麼國會老爺們遲早會追究我們浪費稅金的責任!”

再說了,造出來的原子彈就算不炸日本人,也得找個地方炸了做實驗,去炸日本人也省的在新墨西哥搭一堆房子。


貞觀防務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失敗的戰局已經定了,但是為什麼美軍還要往日本投放原子彈❔


沖繩島戰役,代號為“冰山行動”,這是在琉球群島中沖繩本島進行的戰役,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中規模最大的兩次登陸行動,這場戰役歷時了82天,這也是美國和日本兩軍在太平洋島嶼作戰中,歷時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的一次戰役❕

日本在這次戰役中,採用了一種很極端,慘無人道的“神風特工隊”,這是日本為了抵禦美軍的猛烈進攻,為了挽救戰敗局面,利用了日本武士道精神,遵循“一人、一機、一彈換一艦”的原則,日本飛行員駕駛著載有炸藥的的零式飛機,向美軍的軍艦撲去,只為了跟軍艦同歸於盡,美軍在日軍這種瘋狂的自殺式襲擊中,也頻頻失誤❕


兩軍在這場戰役中傷亡都很嚴重,日本在這次中死亡9餘人,美軍傷亡了7萬餘人❕

按照這種傷亡比例看,有專業人士向杜魯門提出,至少戰爭還要再進行大概一年,傷亡還要至少幾十萬人❕


還有就是利用一顆原子彈,提前結束戰鬥,也能減少傷亡,杜魯門毫不猶豫的選擇第二種❕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斯大林也決定對日軍宣戰,美國為了維持自己在亞洲的地位,肯定也會選擇利用原子彈結束戰爭❕


四都火雞


美國在二戰末期對日本使用原子彈,主要有三方面考慮:首先,加快戰爭進程,減少美軍傷亡。中途島海戰後,美軍在太平洋戰場雖然節節勝利,但遭遇日軍激烈抵抗,傷亡慘重。據美國當時的估計,如果美軍進攻日本本土,可能要付出傷亡一百萬的代價,才能徹底打垮日本本土的數百萬大軍。其次,驗證原子彈的實戰威力。美國雖然率先研製成功原子彈,但除了試驗一顆外,對其實際威力並拿不準。因此,在日本拒不投降的情況下,動用原子彈不僅能加快戰爭進程,還能驗證原子彈的實戰威力。第三,向世界各國特別是蘇聯展示美國的強大。原子彈與其說是一種威力巨大的武器,不如說是一種政治工具和戰略威懾手段。美軍對日本用原子彈,在當時可以起到殺雞儆猴的效果。

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可以設想一下。如果美國不對日本使用原子彈,那麼歷史會如何發展呢?首先,日本當時本土尚有多達三百萬的軍隊,且佔有朝鮮半島,中國東北及華北、華中、華南,及東南亞大片土地,其軍部領導人也已做好全體國民集體 “玉碎”的準備,因此日本肯定會繼續負隅頑抗。如果美軍進攻日本本土,雖然最終能夠贏得勝利,但必然會遭受巨大傷亡。其次,戰爭進程會延長。雖然中美蘇等國在德國投降後對日本有巨大優勢,但在日本做好全體國民集體“玉碎”準備的情況下,要徹底掃清日本在朝鮮半島及中國、東南亞的侵略軍,並消滅日本本土的軍隊,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能至少還要持續一年甚至更長時間。第三,亞洲各國人民會繼續遭受戰爭之苦。日本的侵略給亞洲各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災難,日本晚一天投降,亞洲人民就要多面臨一天殺戮和屈辱。

因此,美國對日本動用原子彈雖有自己的算盤,但客觀上是正義的,對遭受日本侵略的亞洲各國人民而言終究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可以說,面對日本這樣的死不悔改且拒不投降的軍國主義侵略者,動用原子彈是正確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