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本軍隊的機槍爲什麼不用彈鏈而非要用銅板呢?

奧假期


日本92式重機槍使用的彈板學名叫保彈板,一般是能裝30發子彈,這個是預置的。這個保彈板對製造工藝要求非常高,它是一個直板然後把每一發子彈卡住。實際上日本生產這個保彈板還是比較費材料的。

當時機槍的供彈主要是有三種方式,一種是日本的保彈板,一種是帆布彈鏈。最後一種就是金屬彈鏈;這三種供彈方式最落後的就是帆布彈鏈接,其次是保彈板,最先進是金屬彈鏈。二戰德軍和美軍都用金屬彈鏈。實際上日本人不用彈鏈跟日本人的對重機槍的使用方法有很大關係。

二戰日軍的作戰戰術中比較強調小隊以上的面殺傷火力,但是不太強調用機槍作為壓制武器。日本人更多喜歡用面殺傷手段,比如手榴彈、擲彈筒是這一類武器;而不像美國人、德國人、蘇聯人那樣喜歡用重機槍來充當壓制火力。日本人對重機槍的使用一般是就將其安置在後方的專用陣地上對敵進長點射攻擊,一般是6髮長點射或4發短點射,正好一個保彈板夠4-6次點射,依靠這種方式進行攻擊壓制。但在戰場上要拔出敵方要點時,日本人一般使用擲彈筒而不是機槍壓制拔點。其實使用保彈板與二戰日軍的陸軍戰術是有很大關係。

二戰日軍其實也有金屬彈鏈金屬彈鼓,比如裝甲車或飛機上是有使用金屬彈鏈和金屬彈鼓的。但陸軍卻不用金屬彈鏈,這跟日軍的輕步兵操典上的規定有關。二戰日軍最大的問題是重機槍不下到基層的一線部隊,都是中隊甚至大隊才配備重機槍,下面基層部隊只有輕機槍,那麼需要重火力支援時都是擲彈筒來解決。基本上二戰日軍的重機槍與92式步兵炮也就是大隊炮是一個火力級別,都只配備營級單位。這個武器配備的層級很高,這是二戰日軍的軍制存在一個問題。

對於92式重機槍火力持續性不好的問題,其實並不準確。二戰日軍是有重機槍中隊的編制。一個重機槍中隊中伺候一挺重機槍是11個人的槍組,這就是它編制問題。11個人中有6個人可以負責供彈,編制這麼高根本不存在火力持續性不好的問題,一個接一個的遞保彈板就行了,這種情況下也用不到彈鏈。除非是槍支本身質量問題中間需要散熱會停止一會射擊,不然火力持續性還是不錯的。而當時西方軍隊重機槍槍組則沒有那麼多人都是3人左右,當然人家是使用彈鏈,人少也能保證火力連續性。

還有一種說法是日本人用保彈板是為了節省彈藥,其實還真是沒太多關係。他們的輕機槍用彈鬥到是跟節約彈藥有些關係。但重機槍不存在這個問題。二戰日軍的機關銃中隊給一挺92重機槍配那麼多彈藥手,還設有專門的彈藥搬運車,要節約彈藥不會這樣設置機槍組編制。這其實跟日本人對重機槍的詭異認識有關係,武器設計也是一個詭異的設計思路。


陶德中士


圖注:“九二式重機関銃弾薬保弾板”


你說的應該是俗稱“野雞脖子”的92式重機槍吧,這款機槍就是用30發彈板供彈的。至於為啥不用彈鏈,估計有下面幾點原因:

1、日本的92式重機槍是仿自法國的“哈奇開斯”M1914機槍,法國這款槍用的就是彈板供彈(後期有使用彈鏈供彈的改型),日本在仿製時沿用了這個設計,也使用彈板供彈,並把這種供彈具命名為“九二式重機関銃弾薬保弾板”。

圖注:使用彈板供彈的法國哈奇開斯M1914機槍

2、一戰時金屬彈鏈還比較少見,且多用在航空機槍上,陸軍機槍基本都是帆布彈帶。帆布彈帶可以摺疊捲曲,使用和收攏都很方便,但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容易受潮黴變,會對供彈順暢性造成影響。而且機槍供彈具撥彈時的力量比較大,帆布彈帶在使用中容易被拉扯變形,容易造成卡殼。與之相比,供彈板在當時算是可靠性比較高的供彈方式,基本很少卡殼,就是單人操作也不容易卡殼,不像彈帶需要副射手用手扶著才能保證供彈順暢。

圖注:裝有30發彈板的92式重機槍

3、彈板供彈最被垢命的就是供彈持續性不如彈鏈,但這要結合機槍的射速來看。對於MG34、MG42這樣的“潑水”槍而言,用彈板供彈肯定不行。但日本人對機槍的認識比較奇葩,覺得精度比火力密度更重要,比如“寧要一槍一命的步槍,也不要百槍一命的衝鋒槍”就是這種思維的產物,因而在設計92式重機槍時,為確保精度,將射速壓的很低,理論射速只有450發/分鐘,戰鬥中的實際射速只有100多發/分鐘,用彈板就能保證供彈量。但這其實也就在面對裝備較差的中國軍隊時呈呈威風,到了太平洋戰場,面對裝備大量自動火器的美軍,92式重機槍火力密度不足的缺點便被無限放大。


兵工科技


彈板供彈,也稱彈排供彈,缺點不少。子彈衝量大,橫向彈板易受振動影響,致使點射精度較差。最糟糕的是,由於彈板橫向尺寸大,又不能捲曲摺疊,增加了士兵的負荷,且攜彈量受到限制。

供彈方式有幾種,但實際上,彈板、彈帶和彈鏈都屬於鏈式供彈,它們的基本原理是一樣的。通過鏈節的彈性將槍彈緊緊抱住逐發鏈接起來,通過武器上的受彈機逐發撥送到進彈位置進入槍膛擊發,由此就可以連續不斷地射擊。

另有一種彈鼓供彈,設計上較傳統的鏈式供彈更復雜,運作時彈藥依靠旋轉的內部撥彈輪由內至外到達供彈口。

那,日軍是腦殘嗎?為什麼採用彈板供彈?

首先,彈板式供彈,優點是一個人就可以操作機槍。對士兵數量相對較少的日軍來說,這是很大的吸引。

其次,彈板是用長條形金屬板製作的,沒有彎曲,金屬板上有一個個抱住槍彈的彈性卡口,一般用衝壓的方法生產,製造起來相對簡單,工藝並不複雜。

還有,日本資源短缺。由於帆布帶式的彈帶供彈,易受潮發黴,易拉扯變形,對彈帶本身磨損又很高,日軍無法承受如此大規模的消耗;而彈鏈每一節都是金屬製的,靠彈性抱彈部抱住槍彈,鏈結之間通過鉸鏈連接或者直接用槍彈作為連接銷,製作工藝很複雜,又很消耗材料,所以日本人只好採用比較穩定、消耗性小又比較省材料的彈板。

最後,日本人既死蠢無能,又比較死心眼。

世界上最早使用彈板供彈的,是法國的哈齊開斯機槍。而日軍使用的,最為我們熟悉的彈板供彈機槍,便是日本的92式7.7毫米重機槍,它是從另一種更早的重機槍——大正三年式重機槍發展而來的,而它就是哈奇開斯M1897式機槍的改進型。92式重機槍改良自三年式重機槍,三年式重機槍改良於霍奇基斯M1914重機槍。


日本人沒有能力改良供彈方式,而且已經熟悉了彈板供彈的方式和操作,併成為了一種慣常態。所以彈板這種供彈具雖然有種種明顯的缺點,但日本人也不論好歹,學到後就一直頑固地使用,直至二戰結束。

————————————————

說日本人死蠢無能,並不是空談嘲笑。某些慕洋犬也不要咽咽而吠,為鬼子張目。我們可以用實際例子來計算一下。92式重機槍,造價是2175日元——不是現在的日元,是銀本位貨幣的日元,按現在的價值呢,是87萬人民幣左右。一挺重機槍,要87萬啊。看過《亮劍》吧,知道“你他孃的意大利炮”嗎?實際上,是法制1897式75mm野炮,售價是65萬,造價還要低。中國是沒有重機槍,但是當時,中正式步槍,造價大約是3300元。黃崖洞兵工廠生產的步槍,還要便宜許多。當時我們沒有好的設備,也不足以去搞什麼研發,生產環境大大不如日軍,但是生產成本卻控制得很棒,槍械造價可算低廉。相比日本鬼子造一挺重機槍,錢花得比別人造炮還多,我們的軍工業那才叫性價比超值。如果抗戰時我軍有同樣的資金造軍火,人手一杆槍,彈藥充足,那今天日本可能就是中國一個省。

日本鬼子死蠢無能,也在於,你說造個機槍花的錢比造大炮還貴,他們仍是要造,這不叫死心眼的話,天底下就沒有死心眼的了。軍國主義瘋狂分子,十足的心理變態,他們的思維是正常人無法理解的。

所以說,到後期,日本實在打不起仗了。咱們一場戰鬥,幾條破步槍、幾顆土地雷和手榴彈,或許就換來他們幾十萬元造出的裝備,有多少錢也受不了啊,負責後勤的鬼子要是上了戰場,看到這麼敗家的情況,非吐了血不可。

比如到今天,美國人恨中國無人機都恨瘋了。一臺無人機造價不到1萬美元,可是導彈多少錢啊?戰勝敵人有很多辦法,逼瘋他們,就是個不錯的主意。


純鈞LHGR


通過歷史資料和現代的抗戰電視劇,我們可以發現,二戰時期小日本的重機槍是使用以銅板為材料做成彈板供彈系統,究其原因,我認為應該有以下幾點:


首先與日本的重機槍的設計有關,日本的重機槍是依照法國哈奇開斯機槍為原型設計的,而法國的這款機槍最開始就是採用的彈板供彈,由於日本國內的資源有限,而升級改造一款軍事裝備是需要花費大力氣的,日本歷來都是重視海軍而輕視陸軍,所以不願意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來升級改造陸軍的裝備,那麼就只好學全套,所以日軍的重機槍就一直沿用了彈板供彈系統。

其次是其他方式的供彈系統也有諸多缺點,彈鏈在當時分為帆布彈鏈和金屬彈鏈兩種。帆布彈鏈在潮溼的環境下使用,易變形導致供彈不流暢,還有就是它不堅固易扯爛。金屬的又太貴,為了節約資源所以日軍的重機槍採用了既穩定堅固又耗費不大的彈板供彈系統。

在一個就是日本人看重的是射擊精度,因為當時日軍使用重機槍的主要部隊是陸軍,而陸軍又主要是在中國戰場,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本來就遠遠落後於日軍,加上當時日軍的槍法在世界上都是一流的,所以日軍寧願一槍一命,而不願意百槍一命。而92式重機槍的射擊精度能夠滿足日軍的作戰需求。因此採用彈板供彈就成為了日軍的必然選擇,這樣既滿足了現場需求還可以節省彈藥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綜合各方面因素,對於當時的日本陸軍來說,迫不得已,只有選擇彈板供應系統。


天帝賴元和








從上到下依次是92式,MG42式和勃朗寧,怎麼看,92式都是最笨的。


別動我的ID


看到好多回答都在說彈板的問題,我覺著你們是被題主帶偏了。

題主給的圖是歪把子,這個機槍用彈鬥供彈,我估計題主說的那個銅板應該指的是日軍標準補給的6.5mm彈夾。

歪把子之所以用這種奇葩的供彈方式,其實也是有其戰術思想的,當初設計這種機槍的時候,日本軍方提出了一個要求,就是彈藥能通用,也就是要跟三八式步槍用同樣的彈藥。

問題是機槍是自動武器,三八大蓋是非自動武器,用同樣的彈藥就得考慮兩方面的問題:一個是得有一個承載彈藥的平臺,另一個是得能夠將彈藥自動送入到槍膛裡面去。

於是彈鬥應運而生,彈鬥這東西滿足了這兩項要求,首先,彈鬥內可以填入6板標準5發彈夾,然後,內部的機構能夠自動將一個彈夾中的5發子彈推入槍膛,並自動將空了的橋夾彈出,再然後,摞在上面的彈夾會落下到達上膛位置,開始下一個循環,直到彈鬥中的6個彈夾都打空為止。

這個東西的優點是使得日軍補給的時候只要統一補給整箱的5發彈夾就可以了,不用單獨為機槍再補給一種彈藥,這大大減輕了後勤方面的壓力,想想現在三鍋家的情形就明白這意義有多大了。

但缺點也是槓槓的,首先,由於這種奇特的供彈方式,使得歪把子無法真正實現連射,歪把子每打5發子彈必然會有一個停頓,加上歪把子無法更換槍管,使得該槍在射擊時必需得悠著點,這樣歪把子的實際射速遠低於理論射速。其次,超複雜的供彈具使得歪把子的故障率超高,卡殼簡直是太稀鬆平常的事情了,而且必需有一個油壺不斷的給子彈潤滑,否則立刻就卡給你看看。這還只是供彈方面的問題,其他設計方面的問題還有一大堆,所以該槍被稱為“二戰最差機槍”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重型手扶拖拉機


日軍的重機槍是從仿製法國的哈斯開斯重機槍開始的,後來的重機槍都是在此基礎上改進的,屬於漸改換代,作為一個工業基礎不是很發達的工業國家,使用一點一點的改進自己的武器是一條很慎重的技術路線,也是很合適的。而是法制機槍日軍使用了很多年,已經習慣了,就像美軍用慣了M16系列步槍,俄軍用慣了AK系列步槍一樣。

而法國當時哈斯開斯機槍也是不錯的重機槍,在一次大戰中表現也是很不錯的,作為早期的重機槍,哈斯開斯使用了氣冷,還有金屬彈板供彈,這個是它的很大的特徵。

而讓法國人作出這樣有革命性的設計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本身法國的陸軍武器一直都是世界領先的,無煙火藥,管退式火炮,就是李雲龍的意大利炮都是法國人研製出來的。還有一個重要原因說出來很可笑,就是專利。馬克沁機槍開始了速射火器的新時代,而馬克沁老先生把馬克沁重機槍上邊的每一個零件都申請了專利,就很今天的蘋果三星似的,那個冷卻水套,有專利的,帆布彈帶也是專利,如果想用,可以,拿錢來。

這種情況下,法國本身的軍工水平也不錯的,不讓用水就用空氣,不讓用帆布彈帶,就用別的,比如金屬彈板。而日本人在仿製的時候也沒有再改,於是習慣成自然。


有痰


主要還是因為窮,工業的相對落後!國土狹小資源貧瘠,以及貧瘠產生的思想狹隘。馬克芯機槍在一戰大放光彩,馬克芯機槍和鏈式獲得歐洲的認可,就是中國這是這麼認可的。所以說一戰過去幾十年了,還說鏈式裝彈和彈片裝彈之爭已經說不過去。

還有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整個二戰中,日軍的武器都沒什麼更新改變的,說明日本全國全力投入戰爭中了,事實確實如此。

而且當時中國武器很落後,讓日本覺得他們武器已經很先進了的錯覺。

更多的,我覺得是當時日本的設計師都是奇葩,日本的不僅重機槍奇怪,輕機槍也長得很奇怪,還有日本的戰艦也奇怪,竟然建了大和級這樣的大靶子。

這些原因,我認為還是因為日本的貧瘠,造成的思想狹隘。


濁酒論武


日本的九二式重機槍是仿自法國的哈奇開斯重機槍,之所以不用彈鏈而用彈板是因為法國沒有彈鏈的專利。該專利屬於馬克沁重機槍。而日本仿製時也是全盤照仿沒改。而中國的馬克沁是購買的德國圖紙和技術設備仿的,中國叫民二四重機槍。該槍在德國屬淘汰的,但在中國屬國寶級的好槍。猶其是南京的金陵兵工廠的工程師和技術工人精益求精的完善生產技術後生產的機槍在與日軍的機槍對決中是佔上風的,該槍故障少,火力持續性強,射速高,射程遠,威力大,缺點是持續射擊時冷水開後蒸汽容易暴露發射陣地,給鬼子的擲彈筒和迫擊炮指示了目標。而鬼子的重機槍用彈板供彈,彈板上要刷黃油並且要乾淨無灰沙,不然會卡殼並且射速低於我國機槍,雖然二者都屬於一代名槍,但我國的明顯更優秀,在抗日那個生死存亡的年代是少有的優於日本的國寶級武器。不得不說中國人選武器的眼力還是蠻準的,也要感謝那些為了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工程師,技術工人和引進此優秀武器的軍工人


網事如煙8423


彈版供應也北稱作彈排供彈,有很多的缺點,子彈衝量大,橫向彈板受到槍支射擊時的震動,影響射擊精度。這種設計尺寸還大無形間增加了士兵的攜帶負荷。

可日軍為什麼還是採用這種設計的機槍,小日本子腦袋進水了嗎?這就要從日軍的作戰方式說起,二戰時的日軍強調的是各個小隊的全面火力殺傷,不太喜歡用機槍作為壓制對方的火力武器,日軍更喜歡的是用手榴彈 迫擊炮一類的武器實施火力壓制。

二戰日軍對機槍的使用就像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那樣,多數情況下都是找一個視線開闊的固定射擊點來進行火力支援,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當時日本的軍工企業沒有能力設計出更好的供彈方式,並且也已經熟練的掌握了這種彈板設計。日軍也就只能硬著頭皮使用這樣的機槍,用手榴彈和迫擊炮彌補機槍方面的先天性不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