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智慧總結:包容、自足、實有、絕對和永恆!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智慧總結:包容、自足、實有、絕對和永恆!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要先了解《道德經》,就首先要了解老子說的“道”的含義,研究過《道德經》的人中有不少認為,道是空幻無實,虛無飄渺的。如果是這個意思,我們就會問,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不是虛無的呢?我們生活本身是不是虛無的呢?道家本來是要解決存在上的虛無主義,讓我們真正的感受到道這個存在實體,如果我們把道看做了虛無,似乎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是變本加厲,讓我們覺得生命毫無意義,全是空虛。如果這樣,那就徹底背離了《道德經》的初衷。

《道德經》智慧總結:包容、自足、實有、絕對和永恆!

《道德經》的初衷是什麼呢?請看哲學詩畫為你整理的:《道德經》智慧總結:自然、寡慾與虛無!

1,道是一種真實存在,並不虛無

道是真實的存在,《道德經》二十一章言:“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道是恍恍惚惚的,恍恍惚惚是什麼樣的狀態?《道德經》第四章說,道“湛兮似或存”,好象存在又好象不存在。但是,在這樣的狀態中,裡面有物質,有形象,有精氣,而且是可以驗證的。

《道德經》智慧總結:包容、自足、實有、絕對和永恆!

萬物的本源就是這樣的狀態,恍恍惚惚之中有真實的存在,萬物從中而來,又迴歸其中,所以,假如你能覺悟到與道同體的話,人就獲得了一種永恆的寧靜,這樣的狀態就如滴水迴歸大海。

2,道中的虛無該如何理解?

那麼,老子說的“道是虛無”該如何理解?老子講道是虛無時,其實他的意思是說——

它的形態

道的形態是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觸之不可及,故曰虛無。老子的本意是告訴我們,你不可以通過經驗界的方式、方法去了解道,要通過直覺和神秘的生命體悟才能瞭解和認識。

它的包容性

它能包容一切,故虛無。道是虛無,不是說道不存在,只是道的表現形式而已。道不離物,物不離道,道類似於一個整全的概念,不可能整全之外還有別的東西,所以,道一定是虛無。因為它代表著無限,無極,對於這種概念,我們不能用一般的經驗思維去概括。

它的自足性

道似全,自無不足,所以是虛。如果是實的話,說明不能全有。比如一個杯子,再怎麼裝,水滿了就會溢出來。但假如這個杯子是無形的話,怎麼裝也裝不滿,怎麼裝也容得下。所以說,道是自足,而且是容納萬物的。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學習經驗界的知識,是越積累越多,但是,再多又怎樣呢?圖書館的書籍汗牛充棟,你一眼就掃過去了。但為道不一樣,為道是越來越減少,減少到最高的程度,就是虛無,你沒有了自私、自我的意念,當然就無為,無為反而無不為。因為你並沒有刻意的目的,自私的目的,只是隨緣應時而已,就如不繫之舟,所到皆岸,到哪裡都是目的,都可以接受,所以無為而無不為。

它的絕對性

虛無不是沒有,而是萬有、全有、所有。當你講到虛就有實相對,但道家概念的虛,不是通常意義“沒有”的概念,恰恰是“全有”的概念,既然是全有,就沒辦法以實相對。但道雖然全有,但不把控,不佔有,好象一無所有。所以,道不是有,不是無,是有又是無,是無又是有,佛家講空中生妙有,在此可以對照著參考。

道就是這樣一個奇妙的存在。所以學道家,沒有一點智慧,實在不容易領悟它的最高境界。

它的永恆性

世界上一切有形可見的東西,都處在不停的生滅變化之中,道無形,所以不會變化,道無實體,所以不會消亡,它的形是無形之形,它的體是無體之體,它超出了經驗界的範疇,自古就有,萬世長存。

莊子說,“惟道極虛”,“精神生於道”,“虛室生白”,虛的妙用在於開啟生命智慧,從繁複萬象中解脫出來,從慾望掙扎中解脫出來,從人我分別中解脫出來,直透生命的真實,如大鵬鳥一般翱翔於江河大地,萬水千山,如莊子所言“獨於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

《道德經》智慧總結:包容、自足、實有、絕對和永恆!

從老子的《道德經》中,我們可以學到道的這5個哲學特點,還可以學到其他哲理智慧,比如順其自然、清心寡慾、大道至簡、篤靜無為等,這些都是《道德經》給我們帶來的人生智慧,只要我們敢於堅持,勤加學習,就一定能感悟出生命的“大道”。

以下是我讀《道德經》後個人總結的幾點,希望大家能夠融匯貫通於生活後踐行運用——

《道德經》智慧總結:包容、自足、實有、絕對和永恆!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尊重自然法則,順勢而行。

2,“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不居。”即學會用樸素的辯證方法論來審視世界,審視人生。

3,“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即以辯證的思維來審視人生的禍與福、成與敗、得與失。

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即真實可信的話不華麗,華麗的辭藻不真實;善良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一定善良;真有知識的人不賣弄,認為自己什麼都懂的人,其實不一定有知識;自然法則是讓萬物受益,而互不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