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造成信贷逾期的不仅有风控

谨防信贷员道德风险

一、案例

2015年某银行受理了一笔钢结构企业续贷申请,金额3000万元,房产抵押,三年前已开展合作,为异地客户。评审人员在受理资料时发现,调查报告中呈现的经营状况较好,企业利润及现金流均很乐观。然而,钢结构行业下游主要针对工业房产需求,受外部环境影响,上市公司业绩在同期均有所下滑,该客户与行业规律不相符。因此,评审对尽调工作产生质疑,并结合自身熟悉的下游客户直接进行了抽查,通过第三方渠道核实个别下游客户的合同量及付款情况,果然与实际情况不符,这表明上报的经营情况存在水分。

但此时评审仅是怀疑,尚未最终确认,因为主办信贷员的业绩很好,有其他优质基础客户,日均存款也高达2亿,之前上报的项目质量也不错。也有可能是评审过虑了,产生了误判?因此,评审决定与客户经理进行电话沟通,在合理怀疑的基础上了解其态度。在沟通过程中,评审发现客户经理极力陈述客户经营状况良好,且在评审反应客户经营状况不符合行业常规时,客户经理反应过激(可能为心虚),但是也不能正面回应,只是以评审对行业不够了解进行反驳搪塞;当评审提出适度压降1000万(客户既然好,还一部分总是可以的),客户经理极度敏感,强调一旦压缩,客户就会寻找其他银行来续做全部还清。客户经理的此种状态不符合评审对其的一贯印象和认识。种种迹象表明:该项目值得进一步怀疑。

因此,评审决定重新进行实地调查。到了车间发现,生产经营虽然正常,但存货、应收账款难以核实得很清楚,税控系统相对于去年有下滑,存在大量未开票订单,但是银行流水不足,虽然拿出了大量承兑汇票的收票开票记录,但是存在空转嫌疑,仍然无法说清原由。企业实际控制人对评审人员百般殷勤,在晚餐期间劝酒频频,并带有美女公关行为。评审产生强烈直觉:客户经理和客户的关系很不一般。

评审觉得此项目风险较大,决定提前向银行行长汇报。行长较为重视,银行动用自身关系向当地同业了解企业情况,同时通过特定渠道了解客户经理与该客户的认识历史及私人关系。最终,明确判断客户经理道德风险存在问题:一是了解到客户经理常常和老板打牌,关系过于深入;二是客户经理与老板存在合作投资的行为;三是前期贷款归还存在客户经理辅助过桥资金嫌疑;四是企业老板前期存在对酒店的隐性投资,资金固化明显,存在民间借贷,资金链紧张,当地银行同业并不愿意介入。

为了稳妥确保贷款安全退出,银行通过纪委与客户经理进行了谈话问责,并成立专项工作组与客户进行谈判,启动了重新调查工作,最终在压缩500万后完成了对客户的风险重组。

二、道德风险的成因分析

从上述案例看,由于客户经理和企业产生了高度的利益捆绑,致使在面对客户经营状况出现不利变化时,客户经理无法坚持客观理性的态度,反而倾向于对风险进行粉饰和掩盖。客户经理作为银行工作人员,也是第一道风险防线,本应尽最大努力保护银行利益,却因为利益冲突没能坚守自身的职业操守,最终劣变为“客户的经理”。

目前的经济下行期,更容易诱发员工道德风险。总体来看,道德风险的主要成因如下:

1、人性本“私”,在信贷业务办理过程中可能诱发利益输送行为

企业在经济下行期融资环境恶化,融资可获得性变差,为了成功获取融资,部分企业把向银行员工输送利益计入其融资资金成本(经验数据为1%-2%),严重考验银行员工职业操守。由于人性本“私”,人性的弱点往往诱发道德风险。由于银行内部人员的配合,使得企业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银行的制度和流程,进行突破银行的风险防线,最终造成风险损失。

2、银行考核激励模式残酷,部分客户经理因考核压力诱发道德风险

近年来,商业银行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竞争日趋激烈。客户经理作为市场化的考核主体,往往承受巨大的考核压力,其业绩水平不仅决定其薪酬福利,更直接影响到其能否转为正式员工。如笔者所在银行的对公客户经理,必须完成至少5000万年日均存款方能完成转正。由于经济下行期优质资产稀缺,客户经理考核压力加大,为了使上报的授信项目获批,存在主观上掩盖项目风险的动机。此外,部分客户在续授信中已出现一定的风险信号,但由于授信退出将直接影响客户经理考核成绩,部分客户经理也倾向于掩盖风险信号。

3、银行的内控体系不到位,未能实现有效的监督制衡

银行内控体系对道德风险管控具有重要作用。“双人调查”、“审贷分离”等是信贷工作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是最基本的银行内部控制措施。但是,在信贷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基础环节(如:面签核保)存在不规范操作,致使为道德风险滋生创造空间。我们必须承认:人性存在弱点,在没有有效监督制衡的情况下,道德风险更容易发生;反之,如果内部控制体系到位,将大幅度降低道德风险滋生的空间。

三、防范道德风险措施建议

1、警钟长鸣,教育引导(不会干)。做一些主题培训宣讲,通过合规教育警钟长鸣。一般来讲,经历过不良贷款和风险事件的人相对成熟审慎,一般不会铤而走险。

2、完善规章,规范操作(不能干)。坚持信贷管理的一些基本原则(如双人调查、四眼原则)落实到位,从体制机制上予以保障。

3、检查监督,严肃处罚(不敢干)。对于出现道德风险苗头的客户,尽早问责处罚,防范于未然。

4、银行要高度关注客户经理中的高危人群(业绩困难的、业绩大幅增长的、业务能力弱的)。

5、高度关注项目的营销来源渠道,对依托第三方渠道推荐的要高度防范。

6、关注客户经理八小时以外的生活状态,朋友圈、交际圈。

7、银行做好客户经理的“家访”工作,及时为员工排忧艰难。关注客户经理的家庭生活变动情况,家庭和谐带有子女的一般不会冒险。

总体来看,在宏观层面,要从体制机制建设完善着手,有效减少滋生道德风险的土壤;在微观层面,要关注具体业务、具体人,通过存在道德风险苗头的业务或客户经理要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唯有如此,方能有效降低道德风险对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冲击。

企业相关公章风控案例

一、销售人员“远离”企业印章

案例:王飞曾任华科公司销售部经理,离职后曾依据市场人员年度销售任务书多次要求华科公司支付20万元销售提成。华科公司认为,为方便联系业务,销售人员长期持有公章,市场人员年度销售任务书是王飞伪造的,不同意支付20万元的销售提成。双方发生纠纷,对簿公堂。法院审理后认为,华科公司并未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市场人员年度销售任务书上的公章系伪造,故法院判令其向王飞支付销售提成20万元。

法官提醒:现在部分企业在办理销售业务时,为方便外出开展业务的销售人员使用公章,往往允许公章外借使用。在公章外借的过程中,失去了对公章的有效监管,销售人员可能利用加盖公章牟取不正当利益,给企业带来了法律风险。因此,为了避免法律风险,企业应尽量少让公章“外出”,外签合同可返回公司盖章。如确实因为业务需要外借公章,企业也要多长个“心眼”,做好印章使用的审批、以及使用、回收登记,做到次次使用次次登记,登记事项明确,使用完毕立刻交还。同时可以安排两名以上员工共同使用,以避免产生法律风险。

二、空白文件加盖印章须谨慎

案例:刘某经营着一家企业多年,近日,他收到一张法院传票。原来,刘某曾为方便结算,将一张盖有公章的白纸交给供货商。供货商在这张白纸上打了一份结算单,多算了15万元货款。法院认为,由于印章是真实的,先盖章还是先打印文字并不影响结算单的法律效力,刘某应该支付15万元货款。

法官提醒:部分企业为了方便开展业务,往往会将预盖公章的空白纸交给他人。一旦企业与其产生纠纷,这些预盖公章的空白纸就会被他人恶意利用。而且进入法律程序后,如果企业不能举出有力的证据反驳,承担不利后果的风险非常大,甚至直接导致企业败诉。故法官提醒企业对预盖有企业公章的空白纸张、空白介绍信要严加管理,提供上述空白材料时,应在材料上写明用途,待审阅后再盖章。对申请盖章的材料要本着审慎的态度予以审核,树立“盖章谨慎,减少风险”的意识,促进企业良性健康发展。

三、废弃印章及时销毁

案件:农康公司于2009年9月变更名称为兴业公司,其原有的印章由兴业公司保管。2011年5月,联盛公司将兴业公司诉至法院,要求兴业公司支付货款11万元,并向法庭提交2009年11月签订的买卖合同一份,合同上加盖的是农康公司的合同专用章。法院审理查明后,认为兴业公司应当对名称、印章变更前的农康公司对外债务或法律义务承担法律责任,判令兴业公司支付货款11万元。

法官提醒:企业名称的变更并不影响变更后的公司承担原公司的债务,盖有原企业名称印章的文件对变更后的公司依然具有法律效力,故法官提醒企业,对原企业名称印章应当妥善保管,可以明确保管人,必要时可以对该印章进行销毁并登记备案,以降低法律风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