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哪個級別的父母

你是哪個級別的父母

我們在這裡強調的級別,不是指父母身份、地位的差別,也並非職位、職稱上的區分,而是指父母在教育意識與教育行為上的級別。正是因為在教育意識與教育行為上有了差別,父母的愛才有了級別,父母也就有了級別。

照顧級

1.這一類型的家長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孩子的膳食營養、健康保健等生活層面的看護照料上。滿足於實現孩子在飲食、健康、服飾、玩具、用品、娛樂等諸方面之需求,這些行為構成了“家庭教育”很重要的內容。這一類型的家長以在自己悉心呵護下,孩子吃得飽穿得暖,長得惹人疼愛,乾淨清爽,怡人眼目,茁壯結實為終極要務。如果家中的孩子主要是由老人照看長大的,發生這樣情況的幾率似乎更大一些。隔代人更願意在生活照料的層面上貢獻愛心。這樣,對孩子“養育”的職能漸漸變成了單純的養,“育”的職能就在無盡的關愛中弱化掉了。

在學校門口我們經常會見到這樣的場景:

上學時,父母一定會說:多喝水,把帶的蘋果吃掉!

放學後,父母一定會問:今天午飯吃什麼?如孩子說不好吃,父母親一定會補一句:晚上給你做點好吃的。

……

2.孩子漸漸長大,父母似乎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有了很大的差距。責怪、批評、指責都很難將這種差距彌補,於是只能沉重地認為:自己的孩子“先天”就比別人差。似乎一切都難以挽回和補救,只能維持現狀。

物質化的照顧是愛最直接最本能的表現,也最容易操作。當教育被照料代替,孩子內部的生命系統、思想系統、精神系統的開掘與發展就被輕易忽視掉了。人,不僅僅是個生物的人,是個衣食住行的人,是個身體健康的人。人,更應該是一個富含理想的人,熱情堅定的人,有精神生活的人。孩子內部系統不暢通,無聊、煩躁、不安、空虛等問題就會接踵而來。

不能給孩子精神世界以建設與影響的父母,還不能達到高級階段。

補救級

這一類型的家長對孩子的成長與發展缺乏長期、系統、全面的規劃。最開始,是漫不經心,走一步說一步。出現問題了,才開始奮力撲救。大火一熄滅,一切又回到原來的軌道上。諸般情景,在生活中幾乎天天都在上演。例如升小學要考跳繩,可眼看著孩子還不會跳,便趕快報一個訓練班。一期訓練下來,終於學會了。上小學,孩子數學成績不好,抓緊時間請家教,上補習班,還好,總算補上了。體育會考要不合格了,每晚練習,終於及格了。高中階段學習又亮出紅燈,輔導班、一對一授課紛紛上馬,孩子走馬燈似的來往於學校和教育機構間,但怎麼突然間沒了效果?成績沒有提升反而繼續下滑,更嚴重的是精神也萎靡不振起來,幹什麼都不起勁。孩子為什麼突然間一下子就失控了?父母慌了手腳,心理諮詢、查閱資料、請教專家,辦法一下子全都失靈了。

仔細分析不難發現,這一類型家長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就像消防隊員一樣,哪裡出現了情況他們就奔向哪裡,然後再採取補救措施。然而救火只能滅火,卻不能防火;補救的只能是漏洞,卻不能消除隱患。一時的補救也許會有暫時的效果,但隱患並未得到真正的關注與及時的消除。補救級的家長往往關注孩子的“果”,沒有深入關注到其間的“因”。

教育孩子,也是事業。不能規劃孩子,做細緻深入、系統執著教育工作的父母還不能達到高級階段。

模仿級

這一類型的家長對孩子的未來有美好虔誠的期待,但對於如何實現目標與願望,往往缺乏針對孩子個性特徵的切實想法,更乏具體步驟。對孩子的教育基本上是受身邊人的影響與牽制的。鄰居家小孩學跳舞,自己也學;同事的孩子在少年宮學繪畫,自己便也畫。一樣不能少,一樣也不敢少。報紙上宣傳有一種獨特的方法可以培養思維,於是便火熱報名;英語不學可不行,於是“新概念英語”“劍橋英語”一定要考級;孩子同班的同學進行了一對一的補習,於是自己的孩子也要走進各種教育機構。

這一類型的家長在模仿中進行著教育。模仿朗朗,模仿李娜,模仿姚明,模仿劉翔,模仿丁俊暉,模仿馬雲……其實,許多名人的成功,不易模仿,也無法模仿。

一味模仿著別人的教育方式去塑造孩子的教育,還不是好教育。模仿型的父母,還沒有達到高級階段。

構建級

高級別的父母應該是構建型的。他們從生活起居、行為習慣,到理想目標、思想意識,全方位用心去影響孩子。他們心中有著明確的教育目標,有著較為系統全面的教育計劃,特別是這一類型的家長都有著較為堅定的教育信仰。

他們不會這樣認識:孩子仍小,還不懂事呢!等懂事了再教育也來得及。所以他們在孩子“不懂事”的時候就精心陪孩子在玩耍中去“體會”,去“理解”,去“實現”。

他們不會這樣認識:孩子的時間還很多,來日方長,即使浪費幾天也沒關係,只要以後抓緊,很快便會補救過來。所以他們很早就幫助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很早就會讓這個世界上偉大卓異的心靈走進孩子的世界,他們尊重孩子,將孩子看成是一個有別於自己的獨立個體,他們喜歡引發孩子提問。

他們從不僅僅以考試作為孩子學習的惟一內容。他們培養並促進孩子熱愛體育、藝術、詩歌、文學、哲學、自然等。他們注重培養孩子多方面的興趣和愛好,注意孩子的全面發展。

他們深信性格就是能力,健全的個性是孩子成功的資本。因而他們有意識地加強性格教育,注重自我的態度調整,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注重孩子的行為舉止訓練——怎樣同其他人說話,如何談論別人,怎樣對待朋友和壞人等,讓孩子在無形中修得良好的人格。

他們傾盡全力教會孩子善良、勇敢、公正、仁愛、大度、有責任感,因為他們深知這些因素對孩子未來的人生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是關係到一個孩子能否被社會所接受,能否成為幸福的人的重要因素。他們把生活中的許多都變成教育的資源。

他們不相信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天賦”。他們相信在成功的道路上,堅持不懈比天賦更重要。

他們知道自己就是面對孩子打開的一本教科書,於是嚴格要求自己,規範自己的行為舉止,為孩子做行為的表率;他們熱愛生活,熱愛學習,刻苦追求,為孩子做生活的引領;他們在平凡中堅持不懈,不屈不撓,為孩子展現追求的意義。在孩子身上處處可見他們的影子。(北京四中名師連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