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此生「最愛」

今天在湖南長沙舉辦的學術會議上,我做了主題為“體表器官再造進展”的學術報告。在報告中,我儘可能通過視頻和圖片的形式向同行闡述技術細節,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最大限度的把我耳、鼻、生殖器等體表器官再造的經驗與體會傳授給同行。

記得多年前,同行中有一位醫生耳再造做的很不錯,但他做學術報告時,只能看到術前術後的對比照片,他在幻燈中很少展示手術操作的細節,更不會透露其核心技術,整場學術報告成了他的“秀場”,而非學術交流。

我當時作為一位年輕醫生,是極想向這位同道學習的,希望能夠學習到先進的技術,以便為我的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務,但他在學術講臺上的“保守”讓我非常失望。

醫生這個職業極其特殊,技術創新不受專利的保護,多年來醫療行業形成的這種機制就是要強制並鼓勵醫生們把新技術傳播開來,讓更多的患者受益。

將自己開創的新技術無私奉獻出來醫生們,雖然不會得到任何物質利益,但他們收穫的卻是同行的尊重與認可,得到的是至高的榮譽。

我的此生“最愛”

那位不願把新技術拿出來分享的醫生,大概是怕同行學到技術後會與自己競爭醫療市場。記得當年的同行們對這位醫生和他的技術很是“佩服”,但很少有人會發自內心的尊重他。

需要明確的是,一項新技術無論在當時多麼先進,醫生都是無法真正將其據為己有並一直保持行業領先性的。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技術本身在不斷進步,也總會有後來者超越前人,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我後來對耳再造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了耳再造技術的改進之中,包括將擴張技術引入耳再造領域,用擴張皮瓣覆蓋耳支架的前部和後部,造出的耳朵外形更加逼真,受到很多患者及其家屬的歡迎與認可,上門就診的患者絡繹不絕。

我的此生“最愛”

但我從來不覺得我該將自己創新的技術“保守”住,如果那樣做,或許在短時間內我可以贏得更多市場,但新技術如果不做推廣,將無法讓更多的患者受益。

我的此生“最愛”

一位醫生一輩子能做的手術量是有限的,醫生只有將自己創新的技術傳播開來,讓更多的患者受益,才能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並贏得同行的尊重。

創新與傳播技術,我的此生“最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