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让我们彼此隔绝?部落化与身份认同分裂

■ 文 | 张洪平

最近听到一个新词——杠精。我的第一反应是好搞笑,但仔细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网上就是有人喜欢和别人抬杠,貌似每个话题都能引发论战。

互联网让我们彼此隔绝?部落化与身份认同分裂

但这不是甜豆腐脑与咸豆腐脑之争,不是“X粉X黑”之争,因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很正常。我们应该关注的是现象背后更深层的原因。为什么人会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甚至是毫无利益冲突的事情,只是因为自己的喜好,而和互联网上素不相识的人结成一个“派系”,与另一群素不相识的人大动干戈,口诛笔伐,不彻底驳倒对方誓不罢休呢?

有人说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激发了人性中的“恶”,导致网上不少人充满了戾气。这确实是一种现象,而根本原因,可能是在网上发出不负责任的极端言论,是一件成本低收益大的“很爽”的事。我们往期文章《为什么遍地都是键盘侠?》中有相关分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查看。除了这个原因,今天我们还要往深一步挖掘一下。在我看来,我们在网上惯于“拉帮结派”,原因在于互联网传播特点造成的“部落化”与“身份认同分裂”。

互联网让我们彼此隔绝?部落化与身份认同分裂

什么叫互联网造成的“部落化”呢?我们可以理解为互联网背景下,全球规模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以前互联网不发达的时候,大家的社交圈子是以地理距离的远近,划出一圈圈的同心圆,距离近的才有可能交往频繁,你最经常来往的社交圈子,基本限制在本地。但是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后,我们可以无视地理距离的限制,理论上你能和地球上任意一个有条件上网的人联系。“六度分割”理论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地球村”的景象,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也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理想很丰满,但是大家在短暂的兴奋过后,很快发现互联网的世界也没能实现“无障碍沟通”的理想。数据泛滥,数据海洋淹没了有效的信息。面对越来越多的选择,你的机会成本越来越高,满意度越来越低,靠一己之力很难发挥互联网的力量,反到是充满了无力感。这种问题越来越明显,所以互联网应用场景从门户网站发展到搜索引擎,再发展到社交媒体,再到现在的智能推荐。这种模式的变化顺应了人的底层心理需求,即对“安全感”的追求。

互联网让我们彼此隔绝?部落化与身份认同分裂

人在碰壁之后会萌生“无力感”,本能地退回到自我设防的“安全领域”。下意识地去寻找和自己有类似价值观的“同伴”。这就好像“刺猬”之间想要抱团取暖,你们之间价值观的差异程度就是“刺”的长度,有的刺猬的价值观和你差异太大,“刺”太长,你就不愿意和他待在一起,相反,有的刺猬的价值观和你高度一致,“刺”很短,你们自然而然就会接近。

人在使用工具的同时,也会反过来被工具所“塑造”。互联网降低了人与人交流沟通的成本,但却增加了选择与何人交流的成本。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我怎么知道对方是否和自己聊得来?我为什么要花时间精力听你说话?

“选择困难”倒逼我们必须以一种简单高效的方式,快速辨别对方是否对我“有价值”,这让我们养成了给他人“贴标签”的能力与习惯。但是很不幸的,我们的这种能力,是高度主观的。我们总是在给对方贴标签,从而确定自己应采取怎样的应对态度。“咸党”“甜党”“处女座”,以及各种“地域黑”“地图炮”。你会发现,我们不仅给别人贴标签,同时我们自己也是受害者。

互联网让我们彼此隔绝?部落化与身份认同分裂

互联网催化了线下人格与线上人格的分离,让我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了分裂。你不再是一个作为整体的“个人”,而是由不同“属性”拼凑而成的一个“集合”。传统社会交往中,我们评价一个人,也会从不同维度进行分解,比如“张三是个老好人,但有点抠门”“李四心思缜密,但也争强好胜”等等。不过因为这些人都和我们在现实中有接触,我们能从更全面的角度评价他,最终我们会将其视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在我们脑子里,张三李四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只是有不同性格罢了。

而互联网交互界面不能完整展示所有这些信息,大量信息缺失,重点突出关键信息,会将这些人格特质一个个抽离出来,同时抹去不相关的细节,最终呈现给外界的就是经过“特化”处理的片面信息,所有的优点和缺点都被高度放大。

互联网让我们彼此隔绝?部落化与身份认同分裂

由于互联网的传播特性,只有那些特别突出的特点才会得到传播,才会被众人所知。所有重点不突出,不够吸引眼球的信息都会飞快沉寂,无人关注。只有那些够劲爆,有噱头有话题性的内容,才能脱颖而出。从互联网的逻辑来看,你没有缺点是不够的,如果你是“大众脸”那你就没有价值,只有那些特点特别突出(无论好坏)的人和事才有被传播的价值。所以才有人说“恶名也好过没名”。

我们每个人,只要你参与网络生活,其实都在有意无意地强化某个方面的属性。发朋友圈时会下意识地去打造理想中的自我形象,每发一张自拍都要花半天时间修图。我们不必对这种行为的好坏做道德评判,这属于每个人的自由权利。

互联网让我们彼此隔绝?部落化与身份认同分裂

但是你要意识到,你对外展示的只是你个人的某一个方面,而对方可能会将其放大为你这个人整体的形象,会将你的一个“属性”当做你这个人的“符号”,必然会以偏概全。这种以偏概全又会引发其他问题,比如导致对立与冲突。

今时今日,互联网已成了我们每个人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但我们在利用互联网工具的同时,也反过来被工具所塑造。互联网作为我们所处“环境”的一部分,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行为习惯,甚至我们的道德观念也会被其影响改变。这是一个问题吗?也许几十年后的人会视其为理所当然,但今天处在快速变革过程中的我们这一代人,势必要面临很多思想观念上的冲击,进而引发各种问题。我们首先要理解其中的原因,正视问题,然后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于互联网影响的分析,往期文章《今日头条、特朗普与娱乐至死》还有相关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查看。

互联网让我们彼此隔绝?部落化与身份认同分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