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家富養』』看完句句戳心

在中國當下的社會中,有錢人是富人,富人的孩子就是富二代,他們衣食無憂,生活優越。 然而也有許多的工薪階層,收入並不高的家庭同樣自己的孩子當富二代養,滿足孩子的各種奢侈要求。他們不顧家庭資源的差異,百般努力,傾盡所有,讓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條件。

‘‘窮家富養’’看完句句戳心

​ 家庭不寬裕,他們覺得自己虧欠了孩子,擔心自己孩子被別人比下去,產生自卑心理,所以更加嬌慣、寵溺孩子,再苦再累,也捨不得孩子吃苦受罪。

‘‘窮家富養’’看完句句戳心

​ 於是大多數的孩子都過著一種極其享樂的生活,用著最新的電子產品,穿著時興的大牌,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再苦不能苦孩子,關愛下一代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值得弘揚,但萬事都要有個度,過分的溺愛就是走向極端了。而父母的這些“呵護”,對於孩子們來說,無疑是一味“毒藥”。

‘‘窮家富養’’看完句句戳心

​ “寒門再難出貴子,”這句話並不是空穴來風,事實證明,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挨窮挨怕了的父母, 因不想孩子再步自己的後塵, 繼續窮下去,寧願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在孩子小時候,不讓孩子做家務活,只需專注讀書, 其他事情都不用理, 結果養出了白眼狼和啃老族。 不曾也不能吃苦的孩子,因不曾嘗試過勞作的辛苦, 會變得好吃懶做,只顧享樂,沒有擔當和不知感恩。

‘‘窮家富養’’看完句句戳心

​即使長得牛高馬大, 也依然是伸手將軍, 依賴父母和他人的供養。 這些窮人家的“富二代”只會使家庭變得更窮。 他們 寧肯窮了全家,也不能窮了孩子,這就是他們的教育信念。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習慣了伸手討要,缺乏感恩心理,今天花明天的錢,消費遠遠超出他的能力, 而責任心幾乎為零。我窮我有理、我弱我有理,我一不求人二不偷搶,自己的錢愛咋花就咋花,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別人愛咋說就咋說去,之所以這樣去想那是在他們心裡面一直存有一種補償的心理,這種心理也是長輩普通共有的自我安慰心理。

‘‘窮家富養’’看完句句戳心

現如今的社會,各種創富神話正在快速衝擊著社會各個階層,越來越多沒有創富的人,把責任推給機遇、社會不公、階層固化,因為看不到希望,只能傾盡所有對孩子進行補償:我不管你將來如何,至少小時候,別人有的我都讓你有。 這就直接造成了一個惡果:家境越不好,越容易把正常的教育當成吃苦。

​不思進取爭卻要打腫臉充胖子攀比 。因為有一個怪異邏輯那就是富人穿100塊錢的衣服是節儉,窮人穿100塊的衣服就是窮酸;窮家孩子去打工是因為家裡窮才去賺點花錢貼補家用,富家孩子去打工那是勤奮就是勵志。 在這樣的社會現實中,貧窮的父母往往會培養了孩子過剩的自尊。為了不讓別人說自己的孩子是窮人,乾脆不讓他們穿100元的衣服、去飯館酒店打工。然而,自尊是虛無的,生活是現實的,虛榮不能幫任何人撐過一生。

‘‘窮家富養’’看完句句戳心

​ 貧窮家庭的這種自尊教育,讓孩子特別“晚熟”。當同齡人已經知道踏踏實實為一日三餐、十年後的生活拼命時,他們卻抱著熱乎乎的自尊心,幻想只要擺出成功人士的派頭,就能成功。 貧富差異,本質上是教育的差異。當富人已經轉變教育方向,開始培養能夠更好適應社會的複合型人才,窮人卻走起了10年前富人的彎路:無限度地寵溺孩子,只求成績,不求其它。 結果導致了富人家的“窮二代”越來越富,而窮人家的“富二代”越來越窮。

有位父親實話實說:“我這輩子才華和努力都夠,賺不到錢的原因是個性太強、太正直且不願同流合汙處事不會圓滑。”

這個社會就是太現實,而現實的社會就要認真去面對。這位父親 能坦誠面對自己的不足,比故作堅強更有威信。條條大路通羅馬,不要跟住在羅馬的人比,父母與孩子合力的每一分努力,終究是離羅馬一天天近了。 面對、接受、處理、放下。願天下為人父母者,都堅信父母比學校更有力量,再大的教育資源差異,也比不過父母心態的差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