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富養”,正在毀滅孩子

寶寶嗷嗷待哺,媽媽耐心地一勺一勺地餵飯,這個場景我們覺得很正常,很溫馨。

可是如果一個四肢健全,精神正常,近20歲的大姑娘吃飯靠喂,那麼你是否三觀凌亂?

最近光明網一則新聞,報道了16歲的女孩劉思琪,吃飯靠媽媽喂。不僅如此,日常生活中,這個近20歲的大姑娘,過得是真正意義上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嬰兒般的生活。

你的“富養”,正在毀滅孩子

由於家境優越,父母還為她配了專門的司機和保鏢來照顧她。對別人的質疑,媽媽不以為然,認為女兒還很小,自己有精力照顧,至於女兒是否獨立,並不需要考慮。認為反正家裡有錢,女兒喜歡幹什麼就幹什麼。這位媽媽的育兒理論徹底顛覆了讀者的三觀。

你的“富養”,正在毀滅孩子

16歲還很小,那到幾歲才算長大?

自己有精力,有財力,無所謂獨立?

母愛爆棚,完全是把女兒當成寵物撫養,捧在手上怕飛了,含在嘴裡怕化了。

在她的無微不至的呵護下,女兒成功地從四肢健全變成了一個“殘疾人”。

為了接一個頭發,可以讓司機開300公里到大連,為的就是尋找一家給明星剪頭的理髮店。

這種“富養”理論,實際上是一種畸形的錯誤的育兒理論。它完全以自己的思維替代孩子的思維,實際上是從思想上,行動上佔有、控制孩子,讓孩子最終失去獨立能力,而不得不依靠父母。

“富養”不是所謂的“十指不沾陽春水”,不是以無窮的物質滿足取代精神的良性澆灌。

有些父母以極端的寵溺撫養孩子,不讓孩子承受任何辛苦,可當孩子成年啃老又抱怨孩子不獨立,不懂事,卻不追問,始作俑者究竟是誰?

眾所周知,當小鷹的羽毛剛剛長出來的時候,鷹媽媽就會就把小鷹往外推。雖然它擔心外面的風很大,懸崖很高,摔下去可能會死。但當小鷹最後展翅高飛的時候,鷹媽媽知道它終於可以放心了。

育兒,是為了使孩子最終能離開父母的懷抱,獨立生活。而不是斬斷它的四肢,以愛的名義將孩子捆綁在身邊。

家境優越,富養孩子,有些人會覺得無可非議。而家境一般,身為農民,幾近寒門,卻也“富養”孩子,這實在是讓大家大跌眼鏡。這與“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的說法實在相去甚遠。

你的“富養”,正在毀滅孩子

23歲的信陽市羅山縣朱唐鄉青年楊鎖,身體健康,不呆不傻,在家中活活餓死了。因為父母的寵愛,楊鎖從來不走路,八歲時出門都靠父母挑著。父母雖為農民,卻擔心兒子累著,從不捨得讓他幹活。

楊鎖的父親因病去世,母親仍捨不得讓他幹活。疾病纏身的母親,還要伺候他的一日三餐。父母的寵溺,讓楊鎖徹底失去了獨立謀生的能力,精神上已然殘疾。讀書怕累,不去上學。幹活太苦,不去幹活。最後連上廁所都懶得出門,吃完了就睡,甘願餓著也不做飯,最後活活餓死家中。

楊鎖的悲劇,源於其父母錯誤的育兒理念。

一味的寵溺,讓孩子精神徹底殘疾,無可救藥。蘇珊·富沃德在《原生家庭:如何彌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中將“有毒父母”分為好幾類,其中包括“對孩子過度溺愛”。過度溺愛實際上實在毒害自己的孩子。

“富養”理論的提出,本來無可厚非,關鍵是如何“富養”?

“富養”不是奢侈的物質代替代,不是無原則的寵溺,而是給予孩子精神上的富足,這才是留給孩子一生的財富。

我的閨蜜小蘭的“富養“女兒方式,值得很多人學習。

小蘭夫妻年薪百萬,家境富裕。自從有了寶寶後,他們便有了“富養“女兒的思想。

在女兒兩歲時,閨蜜每年花幾萬元把孩子送到一個育兒機構。那兒有專業的育兒教師陪伴,教孩子讀英語繪本、做烘焙、畫畫、堆積木、表演舞臺劇、做科學實驗……,孩子玩得不亦樂乎。

每週她會抽空帶女兒看畫展、參觀博物館、聽戲曲、看演出。

休年假時,她會帶女兒到各地旅遊,見識當地的風土人情。

女兒三歲時,小蘭便手把手教女兒自己洗頭、洗澡、洗衣服。

女兒四歲時,小蘭每週會教女兒做一個菜。從最簡單的西紅柿炒雞蛋開始,女兒自己拿菜刀,繫上小圍裙,踩在小板凳上炒菜。

如今女兒七歲了,生活上已經基本能夠自理。

小蘭說:“我培養孩子並不期待她有多麼優秀,但至少能洗衣做飯,生活獨立,能照顧自己。”小蘭的女兒性格活潑,有主見,見識廣,動手能力極強。在我眼裡,她的“富養”方式是較成功的。

讓孩子浸淫在富足的精神世界裡,教會孩子精神上獨立,生活上自理,讓孩子離開父母的懷抱,自由地放飛,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富養”。

如果愛你的孩子,請“富養”他(她);如果想毀滅你的孩子,也請“富養”他(她)。

我是笑鍾,有關育兒理念,請發表你的不同看法,敬請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