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國產某型發動機的新型殲20再次試飛:其數量少的原因終於揭曉

裝備國產某型發動機的新型殲20再次試飛:其數量少的原因終於揭曉

圖片鳴謝@酒色財氣呂洞賓提供

7月14日,一張最新一架殲20戰機騰空起飛的照片再次引起媒體高度關注,這是2017年年底以來,又一架裝備國產某型發動機的新型殲20飛機再次曝光,去年年底,一架編號為2021的殲20戰鬥機曝光高清晰照片,其中其尾部曝光帶有鋸齒狀尾噴管的新型發動機尤為引人關注,這種被外界稱為新型國產渦扇-10C發動機,安裝有一個軸對稱推力矢量噴管,是目前世界上第三種實用性軸對稱推力矢量噴管,其在殲20戰機上進行測試應用,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這標誌著,我國殲20戰機一方面具備了強大的高機動能力,還將具備一項劃時代意義的新技術,我們知道,由於空中作戰環境日趨惡化,對戰鬥機的技戰術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採用推力矢量控制技術就是一項提高戰鬥機技、戰術性能的主要技術。推力矢量控制技術亦稱推力轉向技術,它通過控制發動機尾噴流方向來控制飛機機動飛行,即它可補充或取代常規飛行控制面產生的氣動力來對飛機進行飛行控制。

裝備國產某型發動機的新型殲20再次試飛:其數量少的原因終於揭曉

航空發動機作為飛機的“心臟”,其性能直接決定了飛機的性能,沒有先進的航空發動機,就沒有先進的飛機。以美國最先進的F-22飛機為例,其超音速巡航、過失速機動、短距起降性能、隱身、高可靠性、高可維護性是第四代作戰飛機的典型特徵,前三個功能直接由發動機決定,而後三個功能也與發動機有很大的關係,可以說如果沒有裝備F-119發動機,F-22飛機就不能稱為第五代戰鬥機。而五代機F-22特點中過失速機動、短距起降2個功能與航空發動機矢量噴管控制密不可分,矢量噴管控制技術是F-119發動機的一個亮點。隨著我國航空工業的迅速發展,為滿足新一代戰機對高機動性、短距起降能力的更高需求,矢量噴管控制技術已成為矢量噴管研製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裝備國產某型發動機的新型殲20再次試飛:其數量少的原因終於揭曉

近年來,我國國產航空發動機發展迅速,技術能力已經有了長足進步,在渦扇-10發動機實現批量生產,增推改進型實現設計定型並裝機試驗的當下,我國當然具備發展新型矢量噴管技術的能力,上世紀90年代以來,經過對比研究。我方認為美軍的二元推力矢量噴管和俄羅斯的俯仰式軸對稱矢量噴管技術已經落後,雖然F-22戰鬥機採用二元推力矢量噴管可實現降低發動機外觀尺寸,減少阻力並大幅度減少紅外輻射的效果。

裝備國產某型發動機的新型殲20再次試飛:其數量少的原因終於揭曉

不過,近幾年發展表明,降低紅外輻射強度主要依靠設計完善的內冷和外冷冷卻技術,而二元推力矢量噴管已經在新技術面前略顯落後,所以自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我國新型矢量噴管研究,最終選擇了最新型的軸對稱推力矢量噴管,當時研製的某預先研究型號由3個轉向調節作動筒 、4個喉道面積調節作動筒 、3個調節環製成機構、噴管控制閥以及1組位於調節片之間的塗有耐熱塗層的擴散密封片等構成,2008年完成驗證樣機測試後,2014年上太行某改進行高空臺測試,2017年同時登上殲-10C戰機和殲-20飛機。

裝備國產某型發動機的新型殲20再次試飛:其數量少的原因終於揭曉

軍事專家告訴記者,自2017年殲20戰鬥機服役以來,殲20戰鬥機的數量一直穩定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大致擁有20多架殲20戰機在滄州實驗基地進行試裝試飛,其中某旅還先後兩次參加了“紅劍”軍演,為什麼我們有錢有技術,但殲20戰機的總體保有數量這麼少?答案就是在等新型國產發動機和新型矢量噴管,以及其配套的“飛-火-推”一體化數字電子控制器實現,先進的飛行/推進系統綜合控制,確保戰鬥機的超機動能力、超音速巡航和過失速機動、短距起降性能。通過渦扇-10C發動機的第三代全權限數字電子控制系統的採用,形成殲20飛機和發動機的一體化,以大大降低重量和成本。高性能高可靠性的數字控制系統為複雜的矢量推力控制技術提供了可行性。這也就是為什麼最新的原型機這麼快就有好幾架,但批產速度有點慢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