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私募股權投資18問

深度:私募股權投資18問

2018年盛夏的中國:債務違約了,p2p爆雷了,股市還在暴跌!

投資世界,籠罩在一片迷霧中。

錢,似乎迷失了升值的港灣。

一抹清涼的神光照射,年方二八的股權投資,魅惑出道。

弱冠之年,扛起中國投資的未來。

10年10倍,7年等待血本無歸,究竟哪個才是PE真面目?

如何配置?風險何在?收益幾何?

股權投資疑問三連!

922人參與,77個問題、39次回答,5位大咖、3天時間,亮劍、爭鋒、論道!

叮噹問答超級圓桌,消除一切疑問!

參與話題討論的大咖陣容:

深度:私募股權投資18問

邵亦波:經緯中國創始合夥人。曾經的哈佛神童,如今的投資界元老,很多人說正是他的一度離開才有了今天的阿里巴巴。25歲創立易趣賣給eBay,34歲創立經緯中國,先後投資過安居客、寶寶樹、獵聘網、找鋼網、折800、分期樂等。在股權投資界,是絕對的“扛把子”。

曾純:歌斐資產PE合夥人。業內號稱“PE掃地僧”,中國FOF行業第一代探索者。中歐工商管理學院金融MBA,參與紅杉、達晨等著名私募股權產品的發行。2012年加入歌斐資產負責PE產品,主導發行了國內規模最大的專注於PE二級市場的母基金、首隻美元母基金、人民幣旗艦基金等,對全國近700家頭部或者黑馬基金,做過深度的盡調。在私募股權投資領域,是實戰經驗豐富的絕世高手。

譚文清:以諾教育&叮諾科技創始人。投資江湖的隱世高手,在金融業拼搏二十多年,投資的愛康國賓,泰和誠醫療、我武生物等9家公司成功上市。2013年創辦以諾教育,2017年創辦叮諾科技,從投資到教育,堪稱華麗轉身的典範。

曾德明:諾亞財富業資中心副總經理。基金經理眼中的萬事通,被沈南鵬譽為“比紅杉更懂紅杉的人”,長期擔任金融產品存續部門負責人,與眾多的GP團隊合作默契。既瞭解LP又懂GP,被稱為投資大佬背後的大佬。

王培俊:歌斐資產醫療基金合夥人。深耕醫療行業10餘年,被同行稱為醫療投資大師。作為私募股權投資的老司機,負責的項目覆蓋天使輪、A輪、B輪、PRE-IPO等各個階段。從項目搜尋、談判、盡職調查到投資分析、上市規劃,可謂樣樣精通。GP界的學霸君。

目錄

1、什麼樣的人適合投資PE?

2、私募股權投資會賺多少

2.1、如何理解私募股權基金的收益率?

2.2、預期收益率超過20%是否合理?

2.3、資金源源不斷地湧入頭部PE和頭部項目,是否會影響它們的收益率?

2.4、IPO改為註冊制後,會不會使得PE投資的收益率下降?

2.5、PE投資的費用成本是多少,是否涉及雙重收費?如果預期收益是15%,扣除20%的所得稅,是否有必要投資PE?

3、私募股權怎麼投

3.1、篩選私募股權基金產品有哪幾條標準?第一重要的是什麼?

3.2、當前時間投資私募股權基金是選頭部還是黑馬,綜合型還是產業型?

3.3、相對於二級市場私募,PE投資的主要特點有哪些,現在更適合配置哪個?如何看待PE與二級市場投資的不同特色?

3.4、如何更好地瞭解PE投資過程中的潛在風險,有哪些“坑”需要注意?

3.5、如何選擇值得信賴的GP,如果在投資過程中團隊成員出現重大變化,該如何保障投資人的利益?

3.6、如何提前發現優質的股權投資方向,並且從中篩選出好的投資項目?

3.7、對於私募股權基金,如何在收益率、流動性和安全性之間進行取捨?

3.8、遇到高估值的好項目,投資者會如何進行取捨?

3.9、如何判斷一個私募股權基金在投資、投後管理、項目退出3個階段的重要性?

3.10、如果一個基金已經到第二個延長期,接下來基金管理人都怎麼處置自己手中的項目,會不會為了出手而出手,犧牲最好收益?不好的項目該怎麼處理?

3.11、這麼多年下來,國內有沒有一個人民幣基金做到了完全退出?如何看待現在PE的退出問題?

4、私募股權何時投

4.1、目前時點適合配置私募股權基金嗎?

4.2、接下來最值得關注的行業、賽道和打法?

1、什麼樣的人適合投資PE?

私募股權是什麼人都可以投資的?

專家意見:理論上家庭金融淨資產不低於300萬元的合格投資者都可以,但在實際理財方案上需要依據投資者具體情況分析。

曾純:什麼人適合投資私募股權基金,一看投資者現在有多少錢,二看投資者未來的現金流怎麼樣,三看投資者是如何看待私募股權基金的。

第一點和第二點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手裡有500萬的人不一定是不合適投資PE基金的,因為他可能每年現金流入都有500萬,甚至更多。關鍵是要看,這筆錢會不會影響其中短期的生活,這和第三點有聯繫又在一起了。如果投資者認為這筆錢在短期內就能有一個很高的收益,那麼這就是一個錯誤的認知。總的來說,私募股權產品的流動性並不好,我們只有通過長期的持有,才能獲得較高的收益。

王培俊:投資者要搞清楚自己的現狀和真實需求,在流動性、收益性和安全性這三個方面進行平衡。

任何一個金融產品,最終都可以歸結為流動性、收益性和安全性這三個方面。PE投資的流動性肯定是差的,收益性和安全性則存在比較大的波動,好的GP會在這兩方面加以平衡,有的GP安全性高一點,有的GP收益性高一點。總的來說,私募股權投資提供了一個流動性欠缺,但安全性和收益性上浮動很大的產品系列。

對於投資者而言,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現狀和真實需求,在流動性、收益性和安全性這三個方面進行平衡。其次要明白,如果要配置短期流動性較強的產品,就需要進行多次決策,這樣犯錯的可能性就會提高,只要一次決策失誤,就可能會遭受比較大的損失。

譚文清:投資者首先要合規,其次要認知合格。

資管新規出臺,投資者必須要符合其硬性規定。其次要合格,合格與資產的多少關係並不是很大,主要取決於兩點:第一,投資者有沒有5-8年不用的錢?第二,投資者的心態怎麼樣?如果手裡有個300-500萬,心態也很好,面對收益又高又穩定的PE基金,為什麼不投呢?

Tips:

1)什麼人適合投資私募股權基金,一看投資者現在有多少錢,二看投資者未來的現金流怎麼樣,三看投資者是如何看待私募股權基金的。

2)合格的私募股權基金投資者主要取決於兩點:一是投資者有沒有5-8年不用的錢,二是投資者的心態怎麼樣。

附註:

資管新規中對於“合格投資者”的定義:資產管理產品的投資者分為不特定社會公眾和合格投資者兩大類。合格投資者是指具備相應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投資於單隻資產管理產品不低於一定金額且符合下列條件的自然人和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一)具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且滿足以下條件之一:家庭金融淨資產不低於300萬元,家庭金融資產不低於500萬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於40萬元。

(二)最近1年末淨資產不低於1000萬元的法人單位。

(三)金融管理部門視為合格投資者的其他情形。

合格投資者投資於單隻固定收益類產品的金額不低於30萬元,投資於單隻混合類產品的金額不低於40萬元,投資於單隻權益類產品、單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的金額不低於100萬元。

2、私募股權投資會賺多少

在開始投資之前,我們往往會預期一個收益,對於私募股權最主流的產品PE基金來說,給它什麼樣的預期收益率才算合理呢?

通常PE基金的收益率有三種不同類型的定義,一是投資項目的收益率;二是基金的收益率;三是基金投資人即LP的稅前淨收益率。

超級圓桌的大咖們多數認為,按照LP的稅前淨收益率來看,合理的預期收益率不應當超過20%。

2.1、如何理解私募股權基金的收益率?

曾純:VC和PE要分開來看,它們投不同階段的企業,追求的企業成長和退出方式有差別,從而影響了本身的預期年化收益率。

PE基金髮展到現在,越來越細分化了,投在不同的行業,不同的階段,最終形成的回報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我認為不應該單純地只去看回報,因為你如果只看回報倍數,那麼天使基金的回報倍數會高很多,但它承擔的風險也很大,所以回過頭來看收益率的話,還是要跟類別掛鉤在一起的。

舉個例子,現在回頭看的話,我覺得我在2010年的時候一定會去投一些天使基金,特別是一些還比較有經驗的人出來做的早期第一個基金,基本上那個時點的天使基金做得都不錯,包括一些你可能完全沒有聽過名字的,甚至現在還沒發展起來的,都不妨礙他做的很好,所以我認為收益率和類別還是有關係的。

說到PE的年化收益,我認為還是要區分PE和VC的,有很多數據可以看到,頭部的PE和VC機構,能夠保持一個較高的年化水平,前四分之一的PE和VC,長期收益一直在20%或者更高的水平,再看其中最頭部的話,這個數字可能會更高。

在這裡,還是要稍微區分地來看這個事情,至少站在當下,VC和PE還是要分開的來看,投不同階段的企業,追求的企業成長和退出方式有差別,從而影響了本身的預期年化收益率。

作為一個基金組合來說,不可能每個項目都會成功,所以他的成功率也會有一個折扣,VC是比較愛冒險的,可能他只有三分之一的成功,甚至最成功的只有幾個項目,但他可能拿回了整個基金,而PE的話,卻是追求成功率的。因此這個成功率的基礎就決定了整個基金最後的收益,我還是想引導大家用這種方式來看所謂的年化收益,我也看有人說20%是一個合理的目標,我確實也覺得可以。

可以這麼來看,因為現在已經有很多GP會大概的預期下可能IRR,這樣就可以倒逼他在選項目的時候用這種方式去看。

2.2、私募股權基金的預期收益率超過20%是否合理?

預期收益超20%不合理,頂級PE達到20%的收益還是有可能的。大咖們覺得,預期適當放低一點會更好,從私募股權基金的IRR來看,一般在15%到20%之間。

曾純:私募股權基金IRR一般在15%到20%之間,有海外成熟市場的數據支撐。

理論上是要區分VC和PE來看待的,但如果overall 來看的話,我認為預期適當放低一點會更好,從IRR的角度來看,一般在15%到20%之間。其中的原因,首先是有海外成熟市場的數據支撐,其次是根據投資企業、成功率、每個基金的投資比例和carry費用等要素進行量化計算,最後正好就落在這個區間中。

深度:私募股權投資18問

王培俊:其中的核心問題在於資金的選擇成本,如果對流動性放棄不是特別敏感的話,我認為15%到20%的收益率是可以接受的,如果追求更高收益率的話,意味著面臨不必要的風險,反而可能會使得收益率下降。

關於預期收益率,我之前算過一筆賬,如果毛收益率是20%,那麼5年整個基金就是翻2.5倍,如果毛收益率是30%,那麼5年整個基金就是翻5-6倍左右。根據我的觀察,將近20%的項目可能是掛掉的,50%左右的項目是一般般的,只能拿回本金和基礎收益,剩下30%才是最成功的項目。這意味著整個基金要獲得30%的毛收益,那麼這些最成功的項目要翻11倍,按照歷史表現來看,要達到這個收益率還是非常難的。

從LP的角度來看,可能會對預期收益率的要求偏高一些,但我認為其中的核心問題在於資金的選擇成本,如果對流動性放棄不是特別敏感的話,我認為15%到20%的收益率是可以接受的,如果追求更高收益率的話,意味著面臨不必要的風險,反而可能會使得收益率下降。

如果評價的背景指標是平均收益率,那麼關鍵就看全市場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收益率,假如說是20%或者是遠遠低於20%,而這隻基金能夠達到20%以上,那麼至少證明這個私募基金是優於市場平均水平的。

實際上評價一個投資品種主要是從收益性、流動性跟安全性三個維度去考察。PE類的項目,流動性是相對來說是比較差的,回款週期往往在五年以上,因此它在收益性和安全性上會有一個平衡。如果PE項目的收益能夠達到20%,並且具備可持續性(不是靠運氣),那麼實際上安全性還是可以比較高的,因為它的安全性主要取決於產業本身以及投資過程中的策略。

我們評價一個私募基金的好壞,還是要具體來看,一支基金的收益達到了20%,未必是一隻好基金。舉個例子來說,如果A基金主要的退出時間節點是在股市六千點的時候,B基金的退出時間節點是在2000點或3000點的時候,同樣20%的收益率,那麼後者明顯更具優勢。

能夠帶來回報的因素中,有一些是私募基金管理人能夠控制的,有一些是私募基金管理人不能夠控制的。評價一個私募基金管理人是要從它能控制的這個角度去評價它是否優秀,對於未來的指數上下波動,我們是很難提前知道的。在這種情況下的話,要進行策略性、分散化的佈局。20%的內部收益率,背後的內容是比較豐富的,不能夠一概而論。

譚文清:

預期收益率不應該到20%,全世界通過投資,年化收益率能夠長期超過20%的,沒有幾個人能做到。

深度:私募股權投資18問

預期收益,其實是對於風險的定價,它取決於你自己的選擇,我的觀點是預期收益率不應該到20%。理由很簡單,全世界通過投資,年化收益率能夠長期超過20%的,沒有幾個人能做到,那憑什麼要求頭部基金、天使基金等PE投資產品的收益率超過20%呢?雖然我的心理預期不用到20%,只要有15%左右就可以,但我在選擇產品的時候,對這塊的配置收益要求還是非常高的,因為這是個流動性很差、投資時間很長的東西,所以我希望實際選擇的產品,最後結果是可以超過20%的。

因為我是個天生的樂觀派,為了讓自己不至於太失望,所以會先把預期降低一點。比如我是紅杉一期的投資人,現在我拿到手的現金,按照年化已經超過百分之十,我覺得已經很好了,真的覺得這產品不差。剩下的全都是上帝的恩賜,不斷地分紅,我覺得很開心,所以我的觀點是預期收益可以調低一點,但在產品配置上根據自己的能力和選擇,是可以配得高一點的。

附註:

國內的私募股票基金算是大類資產當中表現比較出色的,來自Wind數據顯示,其中成立10年以上並且目前依然存續的私募股票基金有78只,這些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率 是9.3% ,最高收益是29.2%,最低的只有-11.7%。如果看過去10年所有存在過的私募股票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率是9.7%,即便只算最優秀的頭部20%,它們的年化平均收益也僅為18.8%。

曾德明:頂級PE達到20%的收益還是非常有可能的,在當下這個階段,年化20%的收益率是合理的。

我選產品時是將確定性放在第一位,我選的產品以綜合型的頂級機構為主,特徵是:多行業、多階段、多項目,處於有成長性的大賽道,適當投一些早期,但以成長期為主,從確定性和收益性來看,更有保障。目前中國很多行業還是處於兩位數的發展期,因此頂級PE達到20%的收益還是非常有可能的,從我過往的經驗來看,也確實如此。

這隻基金怎麼樣才能持續達到20%?我會選擇具有真正核心競爭力的基金,它一定是一個具有系統性打法的團隊,不僅僅依靠勤奮和努力,不會因為團隊中的一個人離開而影響它的收益。

如果將來的GDP增速只有3%、4%的時候,那麼我可能會下調我的預期,但在當下這個階段,我認為年化20%的收益率是合理的。

2.3、資金源源不斷地湧入頭部PE和頭部項目,是否會影響它們的收益率?

王培俊:資金集聚到頭部基金有可能會造成資本投資效率的下降;資金集中於頭部項目對收益率的影響,則主要取決於項目是否處於高速成長的市場中。

資金集聚到頭部基金的話,有可能會造成資本投資效率的下降,特別是在超越基金的管理規模後,如果它的商業模式沒有改變,那麼很可能造成他的投資效率下降。對於投資項目而言,則要區分來看,主要取決於這個頭部項目是否處於一個高速成長的市場中。

假如頭部項目在一個高速成長的市場中,它之所以成為頭部,它就有核心競爭優勢,市場的高速發展,很大程度上是能夠彌補掉這個頭部項目溢價的。假如它所在的市場已經進入到相對飽和或者是相對成熟的狀態,那麼可以預見這個市場未來的成長增速會下降,在這種市場中,即便它是個頭部項目,其成長性是無法覆蓋掉它的高溢價的,這種項目的意義就不是很大了。

2.4、IPO改為註冊制後,會不會使得PE投資的收益率下降?

王培俊:不會產生本質影響。

影響PE投資收益率的,主要是以下四個因素:第一個是技術產業化的程度,第二個是成長性,包括整個市場的成長性和公司本身核心競爭力的提升,第三個是公司管理能力的提升,第四個才是一二級市場之間的套利。

如果未來IPO變成註冊制的話,意味著上市變得更容易了,那麼一二級市場間的套利空間會被壓縮,但對於其他三個因素驅動收益的PE,影響就不會很大。所以,IPO變成註冊制,對PE的收益率會有影響,但並不是本質上的影響,特別是對於VC而言,它主要賺的錢是技術產業化的這部分錢。

另外,PE基金的收益率和它退出的時間點也是相關的,二級市場的牛市和熊市,對退出時的收益率影響就很大,所以我們最終去鑑別一個PE管理人的話,更多的還是要著眼於他對企業價值發現的能力,以及對行業未來發展趨勢的預見能力。

2.5、PE投資的費用成本是多少,是否涉及雙重收費?如果預期收益是15%,扣除20%的所得稅,是否有必要投資PE?

專家意見:好的東西永遠是貴的,不要糾結於雙重收費,還是要看本身的價值。如果預期收益是15%,還要扣除20%的所得稅,大咖不建議投資這樣的基金。

曾純:雙重收費一直以來都是客戶最糾結的問題,不管是怎麼收費,第一看有沒有帶來價值,第二看在實際的收益上,它是不是有正向的改變,因為好的東西永遠是貴的。

總體來說,如何把期待的事情做好,不管是組合還是挑選,讓它真正體現出價值,這才是事情的根本。當然,未來也會根據市場的情況來對收費進行調整。

曾德明:不會選擇投資PE基金有15%的收益,還要扣除20%的稅,這樣的基金。

我希望大家理解的一點是,企業要經營下去必須要有一定的利潤支撐,大家可以換位思考一下。我本人也經營過企業,如果企業沒有利潤,是沒有辦法生存下去的。

如果投資PE基金有15%的收益,還要扣除20%的稅,那麼我是不會選擇這樣的基金。當然,我們都是普通人的,不能說一定判斷地那麼準確,然後跟大家說預期一定是超過多少。但是,我們選擇GP的時候,都是以年化20%、25%甚至30%這樣的一個預期目標進行甄別的。

當然,我想說的是投資是一門藝術,不是一門科學。我們當時的預期可能是很好的,但是,最終在執行的過程當中,市場在變化的,政策也在變化,包括IPO標準有可能也在發生一些變化,那麼最終執行的結果可能沒達到預期20%、25%、30%,這個是有可能的。哪怕是這樣,我們在挑選的時候也一定是朝著20%、30%的目標努力的。最終的執行結果那有可能會發生偏差,我們畢竟不是算命先生,我們也不是神,這一點我覺得是可以理解的。

最後總的來說吧,我覺得未來私募股權基金一個正常的合理的投資淨收益應該在12%-18%之間,或者說15%左右,這是有不錯的一個收益,特別強調一下這是一種預期,不作為承諾。對於一些頭部的優秀的PE基金管理人,我認為還是能達到這樣一個水準的。所以,我覺得PE投資還是一個值得各位中長期投資的選擇。

Tips:

1)未來私募股權基金一個正常的合理的投資淨收益應該在12%-18%之間,或者說15%左右。

2)好的東西永遠是貴的。

3、私募股權怎麼投

3.1、篩選私募股權產品有哪幾條標準?第一重要的是什麼?

最核心是選“人”,幾位大咖一致認為,篩選這些私募基金的管理人是最重要的。要看GP是不是具有強大的投資決策能力和好的項目來源。

譚文清:私募股權產品的篩選標準,第一重要甚至是唯一重要的條件就是“人”,這個“人”包含著三方面的維度。

第一個“人”主要是指合夥人的閱歷、投資哲學、目前的個人狀態、所處的人生階段和身體狀況等,這些都是與他個人有關的。第二個“人”是指團隊,包括他周圍的合夥人、相關配套的投後管理和風控措施等情況。第三個“人”則是指他以前投過的一些項目,這些項目的創始人對他的看法。這三種“人”,反映了它整個的投資生態,只要把這三種“人”都看準了,那麼投資的就是一個好產品。

曾純:選產品首先要把自己的需求與對應產品的策略進行匹配,其次是篩選好私募基金的管理人,最後看產品相對於同類有沒有比較競爭力。

私募股權是一個長期的產品,和其他任何金融產品一樣,它都有三性,那就是風險性、收益性和流動性,所以如果只是篩選產品的話,大家還是關注這三點,把自己的需求與對應產品的策略進行匹配。

第二個層面就是篩選這些私募基金的管理人,因為無論是三性中的哪個性,都是由這個管理團隊所創造的,所以這個團隊肯定是最重要的。至於篩選的標準,我認為先要搞清楚你做選擇的動機,首先要對信息有全面的瞭解,這才是最核心的基礎,但往往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對團隊的篩選,可以從三個維度出發,第一個維度是要有立體的、三百六十度的對這個團隊的瞭解,不能只瞭解他的合夥人,從老大到合夥人,再到整個團隊,要立體性地去了解。第二個維度是時間,要拉長時間,對他進行更全面和立體的瞭解。第三個維度是不同的角度和側面,比如我們現在做盡調的時候,都會從過去所投的企業、它的合作伙伴等多個角度去了解這個人或者團隊。

在對這些信息進行了解之後,我們才能去做選擇,理論上是要對基金未來能不能產生業績來做判斷,這是一個未來的事情。所以我確實要找他過去的經驗,看他過去是不是成功,以及他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是否能夠持續,這都是個相對模糊的東西,不可能簡單的取決於一件事情,而是一個立體的結果。

在這個基礎上,進入到第三個步驟,PE投資是個強競爭的行業,每家基金都在進化,所以我們不僅要看他本身的競爭力,還要看有沒有與同類的比較競爭力,這更是我關注的核心問題,從而要求把所有的基金都放在一張大的地圖裡,看他有沒有比較優勢,這是脫離他本身是否優秀的問題。

王培俊:關鍵看GP是不是具有強大的投資決策能力和好的項目來源。

具體來看,主要看以下幾點:

第一,這個團隊是否夠勤奮,是否具有人脈。這兩個要素,實際上決定了它能夠掃描到多少優秀的項目。

第二,是它的價值判斷體系。它的價值判斷體系決定它是否能夠把那些所接觸到好的項目篩選出來,變成它的投資組合。在他的投資組合當中,如果好項目的比例比較高的話,那麼最終財務回報表現就會越好。

投資私募股權基金,我們最關注的是財務回報以及收益的波動性,如果對這個動機進行還原,就是看這個基金的團隊在他的投資組合中,究竟能不能發現更多的有價值的企業,這些企業佔的比例多少,給他帶來的回報是多少。

至於如何篩選有價值的企業,我認為有以下幾個關鍵點:第一個是人脈關係和項目來源夠不夠廣,整個篩選體系是否行之有效;第二個是產品的方向,是否聚焦在非常有發展前景的細分產業或者行業中;第三個在這些細分行業和細分產業中,是否有足夠的資源,能夠接觸到優秀的、未來能夠高速成長的項目;第四個是態度,這個管理團隊是否足夠的勤奮、審慎和敬業;第五個是投資決策體系,是否有自己的投資邏輯、投資哲學和行之有效的投決流程。

要判斷一個基金能夠帶來多少收益,則主要靠以下三方面的能力:第一個是價值發現的能力,第二個是價值提升的能力,第三個是價值實現的能力。一般而言,像券商類的基金,它能夠幫助企業進行IPO,它在價值實現方面的能力相對比較強,而VC類的基金,則往往在價值發現上比較有優勢,能夠前瞻性的看到行業熱點,然後有效地選擇出一些項目。對於另一些投資機構,比如有諮詢背景的,特別是這個GP本身就做過企業家的,就會給被投企業帶來很多價值提升方面的幫助。實際上,沒有一家GP這三方面的能力都是非常優秀的。所以,我們在評價GP的時候,要把重點放在這三個能力的分析上。

最後,需要注意的是,假如我們看到的這家GP是有能力的,還要看這個產品是否屬於他的能力範圍,例如他的能力主要是精選早期的VC項目,而這個基金的規模卻非常大,超過30億,那實際上就是遠遠地超過了它的能力範圍,從而會導致效率的下降。

Tips:

1)私募股權基金產品的篩選標準,第一重要甚至是唯一重要的條件就是“人”。

2)私募股權是一個長期的產品,篩選產品關注這三點,一是把自己的需求與對應產品的策略進行匹配,二是選私募基金的管理人以及團隊,三是看有沒有與同類的比較競爭力。

3)判斷一個基金能夠帶來多少收益,主要靠價值發現、價值提升、價值實現這三方面的能力。

3.2、當前時間投資私募股權基金是選頭部還是黑馬,綜合型還是產業型?

大咖們覺得,這與風險偏好有關,沒有一定之規。

曾純:頭部是已然,它的難點在於能不能進去,還需要去判斷它有哪些負面的可能變化。黑馬是未然,真的不容易選, 能選到黑馬是非常小概率的。對於綜合型還是產業型,可以理解為在組合上一個更集中,一個更分散。如果堅定看好一個行業,可以重倉這個行業的基金,如果考慮到行業風險大,就選綜合型的基金。

我們更願意把黑馬叫做明日之星,其實不管它是頭部還是白馬,亦或是明日之星,落腳點都在它未來實質創造收益的能力上。從這個角度來看,明日之星就是未來的白馬。白馬和黑馬最大的一個差別就是:一個是已然,另一個是未然。白馬,已經顯現出能力,在未來主要去判斷白馬能不能持續表現出優秀的業績來,有哪些因素會變化,帶來負面的影響。

對於頭部基金,當它功成名就之後,需要觀察它的動能會不會發生改變、驅動力是不是有變化、分配上會不會出現問題、團隊會不會發生重大變化,以及當規模大了之後,它的商業模式會不會隨之改變。黑馬的話,它是有動能的,他過去的業績也可能不錯,但是它有團隊磨合的問題,它仍然需要從0到1去建立新品牌,這些是它所面臨的不確定性。

我覺得這個問題在當下的話,確實是難以簡單的回答,因為不管是選什麼,其實最終的我們都希望它們呈現出來的結果是一樣的,而這兩種都會有它各自面臨的風險。我們需要意識到,頭部是已然,它的難點在於你能不能進去,其次是我們需要去判斷它有哪些負面的可能變化。黑馬是未然,大家一定要有清晰的認識,黑馬真的是不容易選的,在這麼多的基金裡面,到底誰最終能跑出來,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小概率的事情。所以,選黑馬,大家還是要更慎重點。

我們過去也試圖把黑馬可能有的特徵圈出來,即使是這樣,這本身也是一個從0到1、從1到100的過程,哪怕創業者是雷軍,在這個過程中也會經歷波動。黑馬的養成,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同時具備。如果選頭部的話,理論上對於成熟的頭部基金,可以相對集中,選黑馬的時候,則要儘可能的分散,或者做成一個組合,因為你要意識到如果你選錯了,你的損失是很大的。

綜合型還是產業型,你可以理解為在組合上,一個更集中,一個更分散。如果你堅定看好一個行業,在未來有非常清晰的上升軌跡,那麼確實你可以重倉壓在這個行業。但是我覺得任何一個行業,都有可能面臨負面的衝擊。如果你覺得行業風險大的時候,那麼確實也可以選一個綜合型的基金。

這個問題本身不存在說綜合性比產業型更靠譜,或者反過來,更多的是一種選擇。我們做FOF組合的時候,其實第一件事情是把握趨勢。對於任何一個來投基金的人來說,這個問題確實是你要思考的,在接下來哪些行業確實是更有發展潛力的?理論上也許你不會全壓在這個行業,但至少你應該在這個行業做一個更高權重的配置。所以,我覺得大家可以用這個思路來選擇綜合型和產業型。

這個問題可能還隱含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現在很多產業的投資人自己出來做基金。從海外經驗來說,結論比較悲觀,能夠走得很長遠的這種案例非常少。投資還是關於“人”的生意,產業型基金,可以在早期依託產業的資源、人脈,但是最終發揮最大能量的其實還是人。

當然,我們不能這麼教條地運用海外的經驗,中國自己的特色。在當下,我們現在也是積極地去看一些產業基金,我們看到的核心點:第一,產業在投資上是有巨大價值的,很多投資人也在往產業上靠,他意識到產業對投資的幫助特別大。但是,我們也要搞清楚他是不是有獨立的團隊來做投資。第二,這個團隊是不是有持續發展的能力,這個是我們去選擇的時候最核心的把握點。

王培俊:評價一個私募股權產品就看勤奮、人脈、價值體系這三點。另外,再看這個產品所在的細分行業是不是朝陽行業,是不是有非常大的發展前景。

頭部GP,一般有一個領軍人物、成套的系統化決策以及獲得項目來源的體系,這是它們的優勢。在未來,主要看它們能不能帶來更多的這個超額收益率。其次,這個團隊獲得了一些成就之後,它的勤奮程度會不會下降。然後,它所專注的那些細分行業是否受到了這個挑戰。最後,它的價值判斷體系是不是在未來持續能夠正確。

假如以上幾點不成立的話,頭部GP很有可能會慢慢的隕落。選擇黑馬,我們也是從這些維度去考慮。如果它有這些核心要素,那麼即使它的品牌還處於早期,那麼我認為實際上也是可以考慮去關注的。

綜合型基金就相當於二級市場當中搞了一個投資組合,產業型基金就相當於搞了一個行業的投資基金組合。一個綜合性基金會把他的投資資金分散在醫療、基因這樣一些相關領域當中;一個產業型基金可能把資金分配到一個領域之中,比如TMT。根據我的經驗來看,一般專業型的基金往往具有產業背景,它的專業程度相對比較高的,但是會存在一定的利益上的衝突。因此產業基金的管理構架,包括他的理念是需要重點加以關注的。另外,產業基金會關注產業價值,這和關注財務回報的基金是不同的。

曾德明:首先要看這個基金選擇的行業是不是高速增長的大賽道,其次是看投資區域,還要看GP團隊是否形成了投資產業鏈。

舉例來說,紅杉和IDG這樣的頂級基金,成立了VC的FOF,用於投資早期的天使投資機構,優之選優,選出好的項目進行A輪投資,如果行得通,在C輪的時候再追加。這樣一來,投資的確定性就會比較高,收益也就是可以預期的。

如果選擇黑馬基金,我會傾向於選擇我們歌斐的VC的FOF,構建一個組合去投資那些黑馬基金,這樣確定性就會提高。

對於綜合型和產業型,我覺得關鍵還是看管理團隊在產業裡的能力,我個人比較偏向於那些自帶平臺和自帶流量的基金,它們更有機會發現好的項目,再用自身的流量幫助這些被投項目,這樣一來,投資的風險就會下降。

Tips:

1)投資私募股權基金的類型,主要取決於資產配置的需要。

2)好的私募股權投資產品的關鍵看GP是不是具有強大的投資決策能力和好的項目來源。

3)選擇一條高速增長大賽道的私募股權基金。

3.3、相對於二級市場,PE投資的主要特點有哪些,現在更適合配置哪個?如何看待PE與二級市場投資的不同特色?

二級市場的流動性確實比一級市場要好,但是持續性相對沒有那麼強。大咖們覺得,從資產配置的角度,PE、二級市場都需要配置。

邵亦波:在一級市場投資,可能80%看創業者,20%看模式。到了pre-IPO,20%看創業者,80%看商業模式。

從學術的角度來說,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的分水嶺是上市。我們不可能對二級市場的公司有深入的瞭解,而在一級市場可以。所以,公司要成熟到一定的階段,每個季度的財務數據比較可控,公司業務故事比較清楚,商業模式不會有太大變化,這個時候可以去二級市場。那個時候,股東能夠更容易理解公司,不管是個人還是機構,當然機構可能會理解得更深一點。

我們投的公司問我說什麼時候可上市。我說當每個季度可控,生意變得可期待,每個季節不會太變化的時候,上市是比較好的,也就是主營業務已經很清楚的時候。而在一級市場,越朝前走公司的模式可能越不清晰,更多依賴創業者。也就是說在一級市場投資,開始可能80%是看創業者是誰,20%是看模式。而到了pre-IPO的時候,20%是看創業者,80%看公司的商業模式。

王培俊:二級市場主要是靠自己的投資策略和投資邏輯,一級市場靠分辨能力和勤奮。

首先,二級市場的投資信息是相對比較對稱的,投資更多取決於獲取信息的優勢和判斷體系,從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優勢。而在一級市場上,同樣是要有自己的判斷體系,而是比較準確的體系,但可以通過勤奮來化解信息上的不對稱,通過勤奮能夠接觸到更多的項目,從而接觸到更多優秀的項目,有效提升自己的投資回報率。相對於二級市場而言,信息非常對稱,主要是靠自己的投資策略和投資邏輯,而一級市場則是除了分辨能力之外,還多了一個勤奮。

其次,二級市場的投資更多的取決於判斷,評判驅動企業發展的因素,主要體現在需求的驅動和管理的提升,以及有一些戰略野心的企業家的戰略實施。但PE的投資,除了需求驅動、管理提升和戰略實現外,特別是VC投資,更多地是賺技術產業化的錢,一個項目從原始的技術,變成一個產品,進而能夠佔領最終的市場。TMT行業的話,除了技術之外,還有商業模式和品牌優勢,從產品化到佔據市場的過程,這是二級市場的投資可能不太具備的,是一級市場所特有的機會來源。

最後,PE投資吸引人的地方,在於我們在看項目的時候能夠與創新同行,能夠看到很多創新的技術和商業模式,開拓了一片藍海的市場,看到這些事都很令人興奮。一般來說,做PE投資會使自己的心理年齡比真實年齡小很多,所以這也是我們熱愛這個行業的原因吧!

曾德明:PE和二級市場都需要配置,最好選擇以頭部基金為主。

企業在IPO之前是需要達到一定條件的,比如說連續多少年的盈利。企業是有生命週期的,和個人一樣,早期到成長期,再到成熟期。企業IPO之後,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是,它的成長性還能不能跟得上?還有一個問題是,二級市場受到市場情緒影響非常大,有幾個人能夠持有一個私募基金8年、10年以上?

二級市場的流動性確實比一級市場要好,但是持續性相對沒有那麼強。並且,二級市場上的基金判斷難度要比一級市場大得多。畢竟大家都是凡人,包括基金管理人,都可能受到市場情緒的影響而產生心理上的波動,從而做出不理性的決策。

經過我們這麼多年的觀察,像景林和高毅這樣的優秀管理人鳳毛麟角。還有一個問題是,景林這樣的基金規模已經很大了。年初在香港開會的時候,聽蔣錦志自己說,每年10%的收益回報已經非常不錯的。一旦規模大了之後,再想保持之前的高收益,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情了。

當然,從資產配置的角度來看,PE也好,二級市場也好,都是需要加以配置的。選擇上,最好以頭部基金為主。

Tips:

1)在一級市場投資,可能80%看創業者,20%看模式。到了pre-IPO,20%看創業者,80%看商業模式。

2)二級市場主要是靠自己的投資策略和投資邏輯,一級市場靠分辨能力和勤奮。

3)做PE投資會使自己的心理年齡比真實年齡小很多。

4)二級市場的流動性確實比一級市場要好,但是持續性相對沒有那麼強。

5)從資產配置的角度,PE、二級市場都需要配置,最好選擇頭部基金。

3.4、如何更好地瞭解PE投資過程中的潛在風險,有哪些“坑”需要注意?

PE和Pre-IPO階段是投資最密集的階段,尤其Pre-IPO備受投資人青睞,但市場上有諸多“偽PE”和“假Pre-IPO”,投資人要擦亮雙眼。這些雷區需要警惕:

一是表示“流程快,不用盡調”或者乾脆不讓盡調。有些“假Pre-IPO”,在IPO之前可能還會有一輪到兩輪的融資需求,所謂的“Pre-IPO”很可能是“Pre*n-IPO”。

二是上市對賭期綿長。從時間上判斷,合格的Pre-IPO至少要在1到2年內能夠申報材料。時間越長,風險越大。

三是宣佈一年內就完成上市。相比時間長,時間太短也不符合常理。畢竟從改制、接受券商輔導、報證監會過會審批,至少也要兩年左右的時間。從投進去到退出來,很可能也需要3-4年的時間。宣佈一年能上市的項目很可能是借殼或重組的項目。

四是“券商已進場”不只是說說而已。市場上“公司已接受輔導”的口號遍地開花,要知道,保薦費動輒幾百上千萬,部分以年計算,券商進場輔導也是個高成本的事,很多時候“券商來過”也只不過是來象徵性地轉轉,等企業的財務狀況、主體資格等達到了上市標準,關聯交易等問題都整改完畢才會真正開始輔導。

五是有些行業上市希望渺茫。教育和遊戲併購重組比較多,IPO?還是算了;P2P、互聯網金融行業處在行業整改重構時期,誰也不清楚他們怎麼上市。

曾純:要了解PE投資過程中的風險,首先要了解GP對於整個項目的參與度和透明度,LP和GP,GP和被投項目之間,都應該是利益共同體的關係,而不是“貓捉老鼠”的關係。

我們要去關注這個GP到底投了多少項目,他作為董事監事,是否以相對積極地方式參與整個企業的運營過程,而不是完全地撒手不管。在這個市場上,也存在著很多的跟投機構,回過頭想想,如果一個企業真的成功了,你是跟投的,從來沒跟企業見過面,那麼你的價值在哪?

也就是說,當投資進到深水區,最大的變化在於,一個有品質的GP,是能夠給企業帶去價值的,企業對他也有需要,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一個良好的互相需要的關係,這是促使事情變得更透明的前提。我認為GP和企業之間,一定不能是貓和老鼠的關係,如果是貓捉老鼠,那永遠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或者反過來說,核心點在於雙方要形成一個良性的雙贏關係才能讓這個事情變得更透明,大家方向一致,共同往一個方向走。

所以,我們投資者和GP的關係,與GP和企業的關係一樣,理論上對於GP來說,為什麼他們要拿管理費,某種程度上是為了把我們LP和GP的利益綁定在一起,因為他只有創造了好的收益,才能夠拿到超額的那部分收益,這是最主要的底層關係,當然在這個過程中,當他在投資過程中遇到波動的時候,他的應對方式,則會讓LP和GP站在對立面。

Tips:

要了解PE投資過程中的風險,首先要了解GP對於整個項目的參與度和透明度,LP和GP,GP和被投項目之間,都應該是利益共同體的關係,而不是“貓捉老鼠”的關係。

3.5、如何選擇值得信賴的GP,如果在投資過程中團隊成員出現重大變化,該如何保障投資人的利益?

曾純:投PE最核心的就是選人,值得信賴的GP,具有內在的驅動力,不要別人去督促。而且好的GP團隊,成員真的是會越來越像的,大家都同意用同樣的方式來做事。另外,一個好的團隊,其實一直在變,關鍵是不是朝著更有利的方向發展。

值得信賴的GP,我認為核心在於投資這件事對於他而言是一個事業,是一個願景,是內在驅動力,而不是一項工作,他所做的任何決策,都不需要有人在旁邊用各種方式去監督他,而是由內在所驅動的。這樣的內在驅動,如何從一個人變到一個團隊,這確實是要有機制來保證的,這就取決於激勵制度和整個團隊文化了。好的公司,團隊成員真的是會越來越像的,大家都同意用同樣的方式來做事,這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一個團隊,所以從某種層面上說,如果團隊發生重大變化,我覺得多半也是人和團隊之間脫離了。

形成的原因是非常多樣化的,重點在於搞清楚為什麼會有變化,是價值觀的問題,還是激勵分配不均的問題,所以我們先要抓住核心問題,再來判斷這個事情,到底是一個極負面的,還是一個負面的,甚至可能是一個正面的事情。

我從來不覺得團隊不能有任何變化,一個好的團隊,其實一直在變的,無非就是這個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以及它是不是朝著更有利的方向發展。因此,也應該基於這個判斷,再去決定到底該怎樣去調整,對於很多基金是有這樣條款的,如果最關鍵的人離開,那麼LP是有權利去換掉這個GP的。

總之,投PE最核心的就是選人,所謂好的人就是他真正把投資作為一項事業,那是內心的驅動力,並且把它傳播到了整個團隊。保障的話,還是要真正選好這個最核心的人,他一直沒有變,一直在道路上狂奔的話,我覺得這件事情的基礎沒有變化,至於條款上的保護,主要也是鎖定基金的關鍵人吧。

3.6、如何提前發現優質的股權投資方向,並且從中篩選出好的投資項目?

王培俊:投資人看項目,實際上先是一個從表象到本質,然後再通過本質去預測未來業績這個表象的思維過程。對一個項目的篩選,首先要看它所處行業的大趨勢,然後再去看它的競爭對手,需要相對立體地去評判項目。

評價一個項目的時候,我們一般會形成自己的維度,通過這些維度來對項目進行價值判斷。以我個人的經驗來看,對一個項目的篩選,首先要看他的大趨勢,所處的行業和行業背景,然後再細分去看這個行業中的競爭對手和它的競爭優勢,以及行業的生命週期和產品週期,要相對立體地去評判項目。

在篩選項目的時候,有很多需要思考的點,其中最大的兩個思考點就是收益和風險,要清楚地認識自己的項目做了哪些事情,哪些點是可以為自己帶來收益的,哪些點則是會帶來風險的。對風險和收益的評估,是投資過程中最關鍵的兩個出發點。

一般而言,首先觀察到的是項目的亮點和收益點,然後再通過批判性的思維,去驗證這種觀點是否能夠成立,進而做出自己的決策。

3.7、對於私募股權基金,如何在收益率、流動性和安全性之間進行取捨?

曾純:私募股權流動性差可以通過幾個可能的方向來調整,第一個是投資於不同階段的企業,從而最終退出的週期也會不一樣;第二個是類PE的夾層業務;第三個是secondary。

私募股權流動性差,這確實是行業的共性,我們當然希望能夠有方法去調整這個問題。對於解決方法,我看到了幾個可能的方向,第一個是投資於不同階段的企業,從而最終退出的週期也會不一樣,理論上中國的人民幣PE基金才剛剛開始,過去那些PRE-IPO基金還是初期的形態,未來還會做的更深入,現在才剛剛開始。

狹義上的PE基金,投的都是相對成熟的企業,寄希望通過一定的金融槓桿,再加上運營等提升,然後再通過交易的方式賣掉,從而在一個相對較短的週期內就能夠獲得高於其他資產的回報,所以我覺得未來會出現短週期的人民幣PE。

第二個方向是類PE的夾層業務,人為地把收益進行拆分,一部分是固定的,另一部分則是浮動的,這個也是需要依託於資產和產業才能實現,中國到現在還沒有出現。從企業發展的過程中來看,確實是需要錢,但是需要多樣化的錢,所以這塊在中國未來還是會有發展空間的,意味著投資方式的多元化,一部分是股,另一部分是債,債的這部分就能夠解決短期流動性的問題。

第三個方向就是secondary,也就是小市場會越來越發達,讓流動性有了更多的選擇。其實在海外,是一個相對的標配,在募集的時候,就會與secondary基金掛上號,這樣LP在投資的時候,他會去考慮這筆錢,該如何投以及未來可能的變現方式,從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資金,所以S基金在募資的時候就出現了,如果未來生態能變成這樣的haul,也算是解決流動性的一種方式吧。

3.8、遇到高估值的好項目,投資者會如何進行取捨?

在投資過程中,趕風口的現象是比較普遍的,只有形成自己的投資觀點,才能有效避免估值風險。大咖們覺得,估值高與不高的關鍵主要還是要看企業的成長性,它能不能在這個行業裡面的細分領域成為領頭羊。另外要注意,頭部PE的溢價相對高一些,但這些項目的確定性相應也會高一些。

王培俊:投資人要具有一定主動性的,有預見性的對一個行業有深度的觀點,這樣可以把投資階段前移,從而下降投資成本,獲得更高的收益。

估值是我們投資決策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考慮因素,因為企業發展到最後,是投資人比較少能干預的結果,估值的高低,實際上就決定了這個項目的回報率。在我的觀念中,作為PE的投資人,有三種賺錢模式:

第一種是Dealer,也就是做一個搬運工,比如像360、分眾等從美國退市,然後到中國來上市。在這個過程中,其實它的內在價值增長並不多,更多地是不同市場對它的估值不同,從而中間存在一個套利的差價。

第二種是Investor,能夠識別出驅動企業成長的內在動力和趨勢,通過提前的前瞻性投資,然後利用趨勢把這個企業推動上去,賺取這一過程中內在價值變化的差價。

第三種是Creator,作為企業成長過程中要素的疊加者,能夠有效地為被投企業增加它的生產要素,為他帶去更多的成功機會。一般來說,在要素上能夠做到疊加的話,這個項目在資本上的回報,就是做了一個乘法。

很多投資人在投資過程中相對來說是比較被動的,是一個項目的接受者和一個價格的接受者,但實際上投資人還是具有一定主動性的。假如有預見性的對一個行業有深度的觀點,往往就可以把投資階段前移,從而下降投資成本,獲得更高的收益,這個是基於對未來有準確的判斷。

第二個主動管理就是前面所說的成為Creator的投資人。即便在投資價格相對比較高的情況下,投資人能夠為這個被投項目作出方向性的指導,然後指明新的方向,最終幫助企業少走彎路。實際上,在投資過程中,趕風口的現象是比較普遍的,只有形成自己的投資觀點,把投資階段向前移,這是可以投資者主動管理的,或者就是儘可能的幫助自己所投的項目,為企業增加價值,從而緩解現在的估值風險。

曾德明:投資一門藝術,不是一門科學。高與不高的關鍵主要還是要看企業的成長性,它能不能在這個行業裡面的細分領域成為領頭羊。

如果成長性高,估值相對高一點也沒有關係,因為這是完全可以覆蓋過來的,股權投資畢竟是一箇中長期的投資。舉個例子,復興當年投資國藥的時候,估值已經是70多倍了,經過七八年的發展,最終收益也有10幾倍。

另外,投資還要看它的交易價值,當追逐這個項目的人多的時候,估值也就相對高一點。這些年國內的錢比較多,頭部PE的溢價相對高一些,反過來看,這些項目的確定性相應也會高一些。

Tips:

1)在投資過程中,趕風口的現象是比較普遍的,只有形成自己的投資觀點,才能有效避免估值風險。

2)估值高與不高的關鍵主要還是要看企業的成長性,它能不能在這個行業裡面的細分領域成為領頭羊。

3)頭部PE的溢價相對高一些,但這些項目的確定性相應也會高一些。

3.9、如何判斷一個私募股權基金在投資、投後管理、項目退出3個階段的重要性?

如果把私募股權基金的投資過程分為投資、投後管理、項目退出3個階段,大咖們認為第一個階段投資最重要。

譚文清:投資佔60%。

我的標準是60%、15%、25%,也就是投資佔60%,投後管理佔15%,項目退出佔25%。因為一個項目如果選錯了,試圖通過投後管理,把它變成好項目是相當困難的,這本身也不是投資人所擅長的事情。

曾純:需要區分一下PE和VC,VC中投資的重要性佔到70%,PE中投資佔50%。

VC更關注的是人,或者是事,投資的時候如果看不準的話,後面即便能夠好也是運氣成分,所以我認為投資應該佔到70%,具體比例有點拍腦袋的意思,代表的就是它的權重足夠大。在早期項目中,我確實很少見到投的不好,後面靠管理把它拉回來的,這種情況真的是非常非常少。退出是管理的一部分,我倒見過投的不好,但在最後退出的時候,通過各種辦法來挽救,沒有讓投資的不好放大,成功地實現了退出。說的極端點,我認為這三個過程的差異化,對於早期投資是一個712的狀態,管理作用非常有限,而退出還是能夠起到一些作用的。

對於PE,我覺得會稍微有些不同,包括成長期的投資,我都認為大多數人在投的時候,都已經預測或者考慮了未來會如何退出,所以這時候的投資,實際上是融合了管理和退出的因素。一定要拆開看的話,PE和成長期的投資,商業模式已經成熟了,團隊的總體狀況也不錯,但可能還是要有所補充,這時候你想的就是進去以後怎樣優化了。

在這個階段,更多的是一個錦上添花的過程,你既可以理解為管理能夠起的作用小,也可以理解為在投資以後,實際能做的東西就是管理,而投資是和後面的工作結合起來的,包括退出也是朝著預期的方向所發展的。如果一定要加個比例的話,我認為是532或者523,就是後面兩個事件的權重要偏大一些。

王培俊:在偏壟斷性和專業性的行業中,投資絕對是第一位的,而在那些競爭性的行業中,實際上投資人可以做更多的管理方面的貢獻。

從不同的行業來說,我之前參與過TMT、傳統行業和醫療等不同行業的項目,它們之間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對於創新型醫療項目而言,投資這個過程佔據了70%甚至是80%的權重,假如是投這個的話,方向選錯了,那基本上就接近於完全失敗了。

對於其他一些相對競爭性較高的行業來說,投資人提供的管理方面的助力會比較多,我們也會看到很多TMT的項目,在引入一到兩家知名的投資機構後,給這些企業帶去了非常大的幫助,幫助企業在行業中快速的勝出。

所以,在偏壟斷性和專業性的行業中,投資絕對是第一位的,而在那些競爭性的行業中,實際上投資人可以做更多的管理方面的貢獻,帶來更多的附加值,管的價值更大,投資佔50%,管理佔30%-40%左右,退出就是個順理成章的事了。

Tips:

1)一個項目如果選錯了,試圖通過投後管理,把它變成好項目是相當困難的。

2)對於PE,包括成長期的投資,大多數人在投的時候,都已經預測或者考慮了未來會如何退出,所以這時候的投資,實際上是融合了管理和退出的因素。

3.10、如果一個基金已經到第二個延長期,接下來基金管理人都怎麼處置自己手中的項目,會不會為了出手而出手,犧牲最好收益?不好的項目該怎麼處理?

專家意見:在海外,這是一個顯性的問題,翻譯過來的大意是怎麼在後院槍斃自己的企業?

曾純:面對不好的項目,與其希望它還有那麼一點價值,不如直接清算掉,歸零處理。

關於基金項目延長期,在中國是一個新的課題,這個事情在海外有相對成熟的經驗,他們會用後面發行的基金來按市場公允的價格來接前面基金沒有退出的項目,如果出現有其他競爭者的話,最終還是會用競價的方式,這個確實是比較好的規避了可能會把好的項目過早賣出或不合理賣出的問題,在中國的話,可能還沒發展到這個階段。

當然,我覺得一個好的市場,本身就應該具有區分好壞項目的機制。理論上,對於任何的基金管理人來說,因為他的收益是和基金掛鉤在一起的,所以對於好的項目,不會為了出售而出售,犧牲了收益。相反,他其實有更大的動力,把項目一直持有到最後,所以,某種層面上,我覺得更要去解決的是,某些項目一直捂著,從而導致基金沒辦法正常的結束,這件事我們需要在實踐中,看看中國式的解決方式。

和這個問題有關的,大多數基金管理人手上最後持有的項目,理論上分為兩類,一類是很難處置掉的,沒有人願意接手,另一類是特別好的項目,對於特別好的項目,需要解決的是如何才能長期的持有,而更要解決的是一部分沒有市場價值、在退出上有困難的項目,該如何處置。

所以,總結下來,對於大多數基金管理人來說,決定他收益的就是手上留著的好項目,實際上他最大的動力是怎樣把項目更好的處理掉,以更高的價格賣掉,問題的難點在於怎樣把不好的項目賣掉,從而給基金帶來相對最好的收益,而對於特別好的項目,還留在手上的時候,怎樣和基金的期限形成匹配的關係,我認為比較好的方法就是用下一期的基金做延續。

在海外,這是一個顯性的問題,翻譯過來的大意是:怎麼在後院槍斃自己的企業?在國外的早期投資中,有很多半死不活的企業,不產生價值,還需要花時間。面對這類企業,根本上來說,就變成了“怎樣挖掘企業的剩餘價值”的問題。那麼,還能剩什麼?需要拆分出來看,有的是產品,極少數還有品牌;有的是技術;有的是營銷體系……拆分之後,處理更有方向,就像一輛車賣不掉的話,可以拆成零件來賣。具體來說,主要有兩種方式:

1、尋求與別的公司進行合併,這個公司單獨發展有困難,但與其他公司能夠進行互補,說不定也能夠長出新芽來。

2、如果這個公司的營銷團隊不錯,那麼你可以把這個團隊嫁接到你投其他的項目上,讓另一個項目變得更好。

現實來看,這類項目中的大多數是沒有了,與其希望它還有那麼一點價值,不如直接清算掉,歸零處理。這個課題在中國還是很新的,因為大多數項目都還抱著強烈的投後管理的期望。等到那些項目既沒有發展、也沒法退出的時候,大家才會開始集中思考這個問題。

3.11、這麼多年下來,國內有沒有一個人民幣基金做到了完全退出?如何看待現在PE的退出問題?

曾德明:只要基金投的項目是好的,那麼退出時間長一點反而是一件好事。

國內早先的人民幣基金中確實有一部分基金做到了完全退出的,但並不是太多。從諾亞來看,08年到現在,還沒有一個實現了完全的退出。目前退出速度確實慢了一點,主要原因是受到了12-13年以及15年股災IPO關閘的影響。

關鍵在於如果你投資的企業是好的,退出速度慢一點也沒問題。當然,也有一些其他方式可以實現退出,比如併購、股權出售、回購等。只要企業本身是好的,我們就不用擔心。另外,一個利好消息就是港股市場在未來也可以作為一個比較好的退出通道。

歸納一點,只要基金投的項目是好的,那麼退出時間長一點反而是一件好事。舉個例子,達晨1期的尚品宅配這個項目,目前基本可以覆蓋整個基金投入的六倍左右。

4、私募股權何時投

4.1、目前時點適合配置私募股權基金嗎?

大咖們一致認為,從目前開始一年時間是適合配置私募股權基金。

曾純:相對來看,從今天開始的一年左右的時間,進行私募股權投資是合適的。

影響PE投資決策的基礎要素主要有以下三個:

第一個要素是國家政策,要從大環境上看國家是否在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特別是一些新興產業。我覺得在這點上,目前國家在相關政策配套上是越來越完善的,包括智能製造、消費升級、和醫療健康等反向,很多行業都出現了大的時代趨勢。

第二個要素是創業者,現在的創業者比過去要更強壯、更成熟。

第三個要素是投資機構,很多人覺得今年市場可能會比較冷,我認為這是個好事,利用大浪淘沙的過程,能夠讓這些優秀的GP從市場中脫穎而出,好的基金管理人對創業公司是有正向幫助的,而且現在的市場環境也比過去更成熟。雖然對資本市場的吐槽仍然很多,但大家都能看到,整個市場是在不斷朝好的方向發展的。

對於當下是否要配置PE,投資者有一個潛在的擔憂,那就是資金一下子變緊了。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變緊的背景是此前15、16和17年資金面高歌猛進的大放水,所以現在感覺驟然變緊了。資金面的收縮,好處是預期資產價格會下降,根據經濟學中的供需理論,如果資金少了,那麼會直接推動一級市場資產價格的下移。

曾德明:目前這個階段,不論是投資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都會是一個不錯的投資時間點。

我個人覺得整個市場是偏熱的,但區分出分頭部管理人,它們具有培育和孵化項目的能力,對項目是知根知底的,處於大的賽道上,對於這樣的項目和基金管理人是沒有問題的。

當然,現在錢是比較多,項目越來越少了。大家看到中國GDP速度也放慢了,M2速度也放慢了,我們的投資預期收益的確也要適當的放低。從穩妥的角度來看,應該把錢更多放到一些成長期和偏中後期的項目吧。如果有足夠的資金的話,最好能做一個配置,把大部分的資金放在成長期偏後的一些項目上,適當配置一些早期的項目,構建一個更優化的一個組合。

今年PE基金募資的難度相對比較大一些的,目前所有的管理人達成了這個共識。最近和很多GP交流發現,大家投資越來越理性了。另外,對過往投過一些優秀的企業,他們會選擇儘早拿到回報。我個人認為明年會有機會參與到一些不錯的項目中,目前這個階段反而是我們應該貪婪的時候,未來這一兩年手頭的項目,有可能會獲得比較高的收益。

以美國舉例,在處於相對的經濟週期的低谷的時候,那些拿錢進去的PE基金的,往往獲得的收益都是比較高的。當下這個時間點,一方面是資金緊張,另一方面中美貿易戰持續發酵,大家都沒有信心、缺乏信心。但我覺得在別人恐慌的時候,我們應該貪婪。目前這個階段,不論是投資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都會是一個不錯的時間點,我們可以用未來8年的時間來進行一個檢驗。

王培俊:目前時點是合適配置PE基金的。

首先,二級市場進入低谷狀態,進而會轉化成一級市場的低迷,這將帶來顯性的價值。因為PE的項目最後需要通過二級市場實現退出,現在二級市場低迷,等到多年以後,二級市場活躍的時候退出,還能夠得到二級市場波動帶來的收益。

其次,中國經濟面臨結構性的調整,不可避免,這會帶來產業升級的機會。面對系統性變革,提前卡位是非常有利的。中國經濟會有階段性的放鬆與收緊,目前處於收緊的階段,這有利於行業的競爭壁壘在提高,具有競爭力的企業更有可能成長為未來的行業龍頭。

最後,改革開放40年之後,中國的創業團隊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國際化。現在中國的創業者是立足中國、走向國際,中國企業面對的是全球市場,這一切才剛剛開始。

譚文清:此時不投,更待何時!

當前中國經濟處於痛苦的轉型期,未來很難再複製之前的高速增長。雖然二級市場目前也很低迷,但我們很難預測股市的走向,但是投資PE就不一樣了,PE投資具有跨週期的特點,並且在經濟處於低迷的時候,GP們能夠更加容易選到性價比高的好項目。

Tips:

1)影響PE投資決策主要有3個基礎要素,一是國家政策,二是創業者,三是投資機構。

2)在別人恐慌的時候,我們應該貪婪。

3)PE投資跨週期,在經濟低迷的時候,GP能夠更容易選到性價比高的好項目。

4.2、接下來最值得關注的行業、賽道和打法?

大咖們未來比較關注的行業有人工智能、醫療、區塊鏈等。

曾純:人工智能。

這裡面蘊含的機會超量的。當然,這個行業有非常多的細分領域,我們不容易預期發展的進程是快還是慢,但從量級來說,肯定是顛覆性的,會比過去互聯網帶來的影響更大。另外,還要看到一點,在這個領域,中國和世界處於同一起跑線的,並且中國有更好的場景,積累了大量的數據。

打法上,我最關注的一點就是,GP對於產業的理解能力,因為目前投資和產業正處於融合的階段,沒有對於產業的深刻理解是不行的。

王培俊:自己熟悉的醫療產業。

理由有:當下的醫療創新非常多、剛需剛剛被打開、醫療改革讓原來的產業結構出現巨大的調整……選好了賽道之後,就是選擇選手了,我們會更加關注創新程度高的項目,能夠提升效率、匯聚各方面資源的創業者,在藥品的生產、流通等鏈條上進行技術、商業模式、管理創新的創業者。

具體的打法上,我們從項目的遴選、投資決策、退出等各個方面都是有體系的,我們希望通過我們這樣的體系化的打法讓我們的投資收益保持在20%之上吧。

譚文清:區塊鏈能夠大大降低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成本,帶來巨大的生產力的進步,未來的想象空間不可限量。

值得關注的行業有:

第一,奇點(技術突破)臨近的行業。每一次技術進步,都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改變。我們這個時代,非常值得大家關注的就是區塊鏈,作為數字貨幣的底層技術,它能夠大大降低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成本,帶來巨大的生產力的進步,未來的想象空間不可限量。

第二,尚未被完全滿足的消費領域,比如教育和醫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於這些領域的需求會日益增強。

除此之外,如果GP在自己的賽道中具備非常強的專業優勢,那麼也是值得大家考慮的。

最後回到最初的問題,我們原來糾結於私募股權該不該投,在於我們對它不夠了解,對它的理解還不夠深入。而現在,通過超級圓桌大咖們的解答和討論,相信大家可以不用再糾結私募股權該不該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