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新城的新融合之道—特色農業小鎮

什麼是特色農業小鎮

特色農業小鎮,是以農業產業為基底的“產城融合”的新結晶,主要是圍繞著城市發展以休閒觀光為主的特色農業,是產業新城的“農業+旅遊+城市”的產業新融合模式。

業內人士認為,農業特色小鎮是指依賴農業特色產業和特色環境因素(如地域特色、生態特色、文化特色等),打造具有明確的農業產業定位、農業文化內涵、農業旅遊特徵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綜合開發項目。它是通過現代農業+城鎮,構建產城一體,農旅雙鏈,區域融合發展的農旅綜合體。它是旅遊景區、消費產業聚集區、新型城鎮化發展區三區合一,產城鄉一體化的新型城鎮化模式。

產業新城的新融合之道—特色農業小鎮

如何打造特色農業小鎮

特色農業小鎮應以文化為精髓,以農業產業為特色,以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為抓手,打造壯美現代田園、多彩文化演繹,創新產業示範,活力宜居的城鄉農業旅遊共同體。如何打造特色農業小鎮?住建部特色小鎮專家組馮建新指出要從五大層面齊發力。

1、政府方面:農旅合作,多方參與

政府應引導觀光休閒農業的發展中起到了最基本的推動作用。在政府主導責任上,政府應擔負技術支持、公共設施完善、財政支持以及國際合作等責任。例如:日本在構建特色農業小鎮方面,對於農旅兩部門的合作框架,農水省官方如下描述:農林水產省與觀光廳共同搭建合作框架,在此之下,旅遊業從業人員與農村攜手合作,通過推廣觀光農業與鄉村旅遊的系列措施,滿足新興旅遊需求,促進城鄉交流,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2、民間方面:協會公司,各司其職

應成立組織嚴密的農業合作組織,在農村扮演者舉足輕重的角色。例如成立全國農協觀光協會,協會的業務內容可包括:區域發展事業(組織市民採摘貓手俱樂部、支持鄉村土特產生產銷售)、體驗交流事業(組織各種農事體驗活動)、宣傳活動事業(面向市民主辦《交流》雜誌,推介城鄉交流活動、鄉土特產、鄉土餐飲、傳統工藝品等)、教育文化事業(組織經營管理者培訓班、農村觀光資源和民俗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和調查研究事業(城鄉交流、休閒農業方面的課題調研)。可見,協會主要是從推動產業發展的角度,進行具體的宣傳、研究、培訓等公益性工作。

產業新城的新融合之道—特色農業小鎮

3、開發方面:產業融合,地域營銷

應通過科學規劃,建立“區域旅遊開發平臺”,一定區域內的產、學、研機構,將區域內的住宿設施、體驗設施、土特產品、農業資源等進行綜合開發,然後推向市場(包括旅行社、旅遊者、消費者等),以區域內的產業融合來塑造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產品,以區域旅遊開發為平臺實現區域內的產業融合,最後以整個區域的整體營銷,實現休閒農業與區域發展的互相促進。例如春風長樂茶田SPA,通過建立一條溝域內部的溫泉資源、野菜資源、民俗文化資源、森林資源、農業資源被有效地整合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旅遊目的地和產業聚集區。

4、品位方面:生態理念,文化注入

要高度重視鄉村景觀的保存、提升,注重農村地區的文化符號保留。例如香藥稼圃農業小鎮,內部都是鄉村風格的木屋,大片的草地、樹林,彎曲的小道,營造出一派美麗迷人的鄉村環境。這種環境本身就構成了旅遊吸引物。這種自然景觀與生活景觀交相輝映後形成的景觀對農民來說是極其普通的,它卻會給都市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美麗迷人的景觀外,各種生物共存是農村環境的一大重點,需要創造出清澈見底的小溪,各種昆蟲和鳥類紛飛啼叫的環境。

完美的生態環境成了檢驗農村自然環境的清潔程度和在那裡所產食品的安全程度的指標之一。當然,這種與生物的共生還構成了能夠開展各種體驗性活動的寶貴觀光資源。

產業新城的新融合之道—特色農業小鎮

5、規制方面:立法先行,規則明確

國家立法規制方面,應建立健全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法規體系。

相關的主要法律可以有:旅行業法、自然環境保護法、自然公園法、溫泉法、森林法、海岸法、島嶼振興法、山村振興法、旅館業法、停車場所法、景觀法、農山漁村餘暇法等,針對特定業態的有農山漁村旅宿型休閒活動促進法、市民農園整備促進法等。這些法律將明確規定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項目審批的程序、審核的標準,並且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減少了人為因素對政策實施的影響,使條例的執行和管理順利通暢,既保證了從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的企業依法經營,又限制了部分人借辦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之名進行圈地和違法經營,使得該產業能夠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保持健康的方向。

產業新城的新融合之道—特色農業小鎮

特色農業小鎮:即是產業新城“農業產業+旅遊產業+城市”的新融合之道,也是區域經濟的新型模式創新。中鐵置業上海投資公司,以全產業鏈化的資源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