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腹地的“三線”小鎮:岱崮鎮變遷

原題《岱崮鎮:用歷史“撞見”未來》,《齊魯週刊》2020年第1期。

沂蒙山腹地的“三線”小鎮:岱崮鎮變遷

行走於魯中南山區,一座座峰巒疊嶂的山崮引人入勝。

崮群最集中的地方,是沂蒙山世界地質公園的核心區域——蒙陰縣岱崮鎮。作為中國第五大地貌,岱崮地貌是岱崮鎮一張特殊的名片。這個總面積僅180.7 平方公里的小鎮,就有30 多座崮。這樣集中而多樣的崮群,世界罕見。

革命戰爭年代,這裡是我軍英勇戰鬥的地方;三線建設時期,山東民豐機械廠隱藏在岱崮的大山深處,許多人至今依然記得“蒙陰小香港”的輝煌和興盛。

岱崮鎮,自然風貌之美和紅色歷史文化之豐富,在誕生“沂蒙精神”的沂蒙山區,在山川美景和紅色文化聖地,也是極為獨特的。

如今,藉助岱崮地貌和三線軍工文化,岱崮鎮重新找到了發展之路。成功申報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是岱崮鎮發展文旅產業的重要契機與途徑。經歷過“被埋沒”的歲月後,岱崮鎮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迎來了時代的新機遇。

沂蒙山腹地的“三線”小鎮:岱崮鎮變遷

齊魯名鎮的光榮歲月

“岱崮地貌重塑了我對山的認知,孩子也大開眼界,第一次見到頂部不尖的山峰,回去還專門寫了一篇作文紀念。”來自江蘇連雲港的遊客趙傑第一次帶全家到岱崮鎮度週末,驚歎于山東境內竟然有這麼美的地質公園。

崮——山峰頂部平展開闊如平原,峰巔周圍峭壁如刀削,峭壁以下是逐漸平緩的山坡。這種地貌被命名為岱崮地貌,和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等齊名,被稱為中國第五大地貌,其命名地,便是岱崮鎮,享有“天下第一崮鄉”的美譽。

現在,岱崮鎮每天都在迎接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然而,在過去很長一段歲月裡,就連山東人自己,都對岱崮缺少了解。

岱崮鎮位於臨沂市北部、沂蒙山區腹地,是岱崮地貌的核心區域;它也是原三線軍工山東民豐機械廠舊址所在地。

2017年7月,岱崮鎮被住建部評選為全國特色小鎮。2019年,聯合國授予沂蒙山世界地質公園稱號,岱崮園區成為地質公園的核心園區。獨一無二的崮鄉文化和三線軍工文化,使岱崮像一個璀璨的明珠,被更多人所熟知。

岱崮鎮境內群崮聳立,千態百姿,粗獷巍然,分佈集中,造型秀美。光是岱崮鎮這個總面積僅180.7 平方公里的小鎮子,就有30多座崮,而“沂蒙72崮”說的更為謙遜——蒙陰、沂水、蘭陵等山東南部山區,知名的崮起碼有上百座。

旅行家李存修曾形容崮群:這些巨石“惟妙惟肖、難以理解地立於高山之巔”。奇特的地貌景觀和以此形成的文化底蘊,成為岱崮鎮的一張王牌。

岱崮是這個鎮最著名的崮,因站在崮頂可遠眺泰山而得名。這裡還有諸多山崮:龍鬚崮像龍的鬚子,盧崮像朝天的錐子,石人崮像巨人,蠍子崮像一隻全蠍,油婁崮像盛油的婁子,還有像老人的老人崮,有獐子出沒的獐子崮,以及大崮、透明崮、梭頭崮、水泉崮、安平崮、柴崮等等。

崮在革命戰爭年代亦有一段光輝歷史,人們熟知的孟良崮戰役,就發生在蒙陰縣東南部。兩次南北岱崮保衛戰,發生在岱崮。

1943年11月,93名八路軍指戰員堅守岱崮,與2000多名日偽軍血戰18天,以犧牲2人、傷7人的輕微代價,取得斃傷敵300餘人並順利突出重圍的重大勝利。1947年,國民黨軍在孟良崮戰役失敗後,經過補充休整,重新發起進攻。為了牽制敵軍主力,魯中軍區監護營一連接到守崮任務,堅守42天,以犧牲4人的代價斃傷敵軍250餘人。

以“岱崮地貌”地質奇觀為核心,以全域旅遊為統領,“崮秀天下、世外桃源”的品牌逐漸打響——改變始於7 年前,2012年,蒙陰縣委、縣政府初步確定了依託獨特優越的旅遊資源,把三線歷史內涵融入當地文化符號,兼容幷蓄,發展複合式鄉村旅遊。

規劃設計區域包含周邊山崮及原三線軍工山東民豐機械廠舊址,總面積25平方公里。由山東東蒙集團進行科學、有序的保護性開發,並由上海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對岱崮地貌進行了總體旅遊規劃,制定了階段性目標:計劃投資12億元,三年內初具旅遊規模,五年內形成休閒型綜合軍工小鎮,十年內成為國內外著名的綜合型風景旅遊名勝區。

2012 年底,軍工小鎮的開發建設正式啟動。

第一批接受任命的,就有園區總經理曹興剛。曾在海浪谷任職、擁有豐富文旅產業運營經驗的曹興剛,接下了這塊“燙手山芋”。曹興剛回憶:“最初來到岱崮,景區的很多基礎設施、條件都不具備,景區的知名度低,基本上沒有團體遊客。”

彼時,來岱崮旅遊的大多都是周邊地區的散客。曹興剛對朋友提起岱崮來,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

沂蒙山腹地的“三線”小鎮:岱崮鎮變遷

紅色基因,三線精神

岱崮的蛻變並非一蹴而就。

岱崮景區所在地曾是三線軍工企業——山東民豐機械廠。上世紀90年代,企業搬遷後,留下了大量廠房、宿舍等設施,也留下了寶貴的軍工舊址和知青文化。

曹興剛介紹,景區開發建設之初,原民豐機械廠遺留設施有些被當地作為臨時住所,並作為羊圈、豬圈、雞舍等,三線軍工生產用的山洞用於蘑菇養殖,絕大多數房屋設施閒置荒廢。由於年久失修,破爛不堪,甚至有些成為殘垣斷壁,處於廢棄狀態。為此,山東東蒙集團將原民豐廠舊址作為軍工小鎮的核心區,打造了上山下鄉旅遊度假村、崮園、崮型老街、田園公社等具有濃重時代色彩的三線軍工小鎮。

在地貌奇觀保護性開發上,先後對外開放了崮上草原、神佛崮、將軍樹、南北岱崮保衛戰遺址、點將臺,開設了三處拓展運動基地,開闢了大崮、板崮、油簍崮野外拓展基地等。

“作為岱崮地貌旅遊區的核心園區,岱崮三線軍工文化園的紅色基因傳承是岱崮的精神內核。”曹興剛認為,三線軍工建設曾是國家在特定歷史時期保障安全的基石,對於三線軍工,如果遺址遺存得不到有效的保護,那種在火熱激情中迸發的創造力和號召力,那些“要獻青春,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將會永遠失去傳承的載體,成為缺失和遺憾。因此,遺址遺蹟的保護,不但是基於優秀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需要,也是中華民族尊重歷史、繼往開來精神動力源泉。

近年來,每年都會有原小三線軍工廠的老職工前來園區參觀、重溫那段歷史歲月。2015年,時值民豐機械廠職工聚會50年大慶,那次的聚會被安排在了園區內“上山下鄉度假村”,有將近一千名職工到場。那個場景曹興剛至今難忘,“很多老職工自撤離之後首次回來,回到曾經奮鬥、生活了幾十年的地方,很多老人激動得淚流滿面、抱頭痛哭。”

岱崮,是幾代人曾經付出青春的地方。“景區的建設對於他們具有重要意義”,利用三線軍工遺址遺蹟,挖掘三線軍工文化,為一代在小三線建設中作出歷史性貢獻的奉獻者們,打造了一個可以寄託鄉愁、重溫歷史的家園。

沂蒙山腹地的“三線”小鎮:岱崮鎮變遷

小鎮青年建設家鄉

景區的發展極大地帶動了周邊村民的就業,其中以笊籬坪村受益最多,束曉昱一家就是代表。

1996 年出生的束曉昱,在岱崮景區地質博物館擔任講解員。在進入景區工作之前,笊籬坪村的村民工作較為單一,收入不高,與大多數村莊一樣,面臨嚴重的青壯年流失問題。景區建成後,有不少村民跟束曉昱一樣,選擇在景區工作,一來收入穩定,二來還能留村方便照顧家裡。據瞭解,景區內從園區餐廳、客房服務人員到園林工人,多數都是來自景區附近的村莊。

事實上,景區的工作也成為了這些村民發揮的舞臺。束曉昱工作前,未經過任何的講解訓練,通過單位組織的培訓,積累了講解經驗,如今也能“一技傍身”。聽過束曉昱講解的遊客都稱讚:“這小姑娘講解清晰、流暢,又不失生動,人還很熱情。”

束曉昱的姐姐束曉昕也在景區做後勤工作。在她的童年記憶中,自己的村子雖地處山區,卻極大地享受了軍工企業的便利。

笊籬坪村四周群崮環繞,因地形極像笊籬而得名。彼時,因工廠駐地所展現的繁華,讓附近村民稱讚岱崮是“蒙陰小香港”。那時候,“蒙陰小香港”已經初步實現了“電器化”,廠裡的大禮堂是職工和村民的共同回憶,每逢節日演出,大家都進去觀看;澡堂也對周邊的村民開放,價格十分優惠;民豐子弟小學對村民的兒童開放,設有很多特色課程。

工廠的職工和附近的村民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束曉昕的父母在廠裡有一個很好的朋友,在五車間開大吊車。“在車間旁邊,他們承包了一個蘋果園,每年豐收會給家裡送蘋果,還會送給我們一些學習用品。”直到現在,兩家依然來往頻繁。藉助距離廠區近便的有利條件,束曉昕的父母曾在廠區開了一個小飯店,後來廠子搬遷,景區開始建設,飯店也拆遷了。

2012年景區建設的時候,束曉昕21歲,父母開始在景區賣肉賣菜,也賣一些特產、紀念品、桃子、核桃等,隨著遊客漸漸增多,收入也開始遞增。

2013年11月,束曉昕入職景區。在這之前,她是一名全職媽媽,家裡開銷全由丈夫一人負擔。“以前在家看孩子沒有收入,現在到了景區每個月有三千多元的薪水,自己生活也豐富了,見多識廣,更加鍛鍊了自我。”彼時,景區建設還未正式開展,稀疏的遊客大都來自周邊地區,“我印象中,當時崮上草原已經在了,遊客大都是泰安、淄博、濟南的居多。”2016年,束曉昕的父母也進入景區工作,一家四口全成為了景區職工。

在村裡,像束曉昕這樣情況的村民還有很多。她丈夫也在景區上班,婆婆在景區的老街上開了一個小賣部,下班後她時常去店裡幫忙。景區建設給村裡的環境帶來了極大改善,“路修好了,綠化搞好了,村委變化也很大,建了黨史館,成為許多遊客必去的一個場所。”

沂蒙山腹地的“三線”小鎮:岱崮鎮變遷

特色小鎮並非建制鎮,而是非鎮非區的創新創業平臺

岱崮鎮的發展是山東特色小鎮發展的“正在進行時”。

2016年10月,住建部公佈了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至今已滿三年。特色小鎮的發展,期間經歷了盲目追熱、亂象頻發以及國家層面的及時剎車糾偏,留存下來一批產業特色、生態稟賦以及人文底蘊俱佳的特色小鎮。其中,作為第二批臨沂市唯一入選的特色小鎮,岱崮鎮以其獨特地質地貌資源和發展思路開闢了自己的品牌。岱崮的發展,對山東特色小鎮商業形態的塑造和發展模式有著深刻的借鑑意義。

岱崮鎮鎮長王烈鋒向記者介紹,最初申報特色小鎮的時候,到底要突出哪一特色,岱崮地貌還是三線軍工文化,也是拿不定主意。向上級政府部門彙報討論,請一些專家學者分析論證,經過反覆研究,最終決定依託三線軍工文化,結合沂蒙精神,將特色小鎮的申報主線確定為“沂蒙三線軍工小鎮”。

整個申報過程也頗費周折,申報材料遞交至市裡、省裡之後,多次被返回要求進一步完善、優化。自2017年初開始著手申報工作,至2017 年7 月底審批通過,歷時半年多的時間。

特色小鎮這一模式在推出前期,很多地方對政策解讀不夠準確,王烈鋒表示,岱崮鎮在申報特色小鎮時對小鎮模式的定位非常清晰:特色小鎮並非建制鎮,而是非鎮非區的創新創業平臺。所以,建設特色小鎮就是要結合自身產業優勢,打造“產、城、人、文”四位一體有機結合的重要功能平臺。

“聚力軍工,紅色文化興鎮”是岱崮特色小鎮的第一張王牌,著力點集中放在三線軍工小鎮的開發建設上。

2013 年底,岱崮三線軍工小鎮投入運營,曹興剛告訴記者:“剛開始沒有餐廳客房,接待能力不足,其他配套設施也不完善,前兩年一直處於虧損狀態。僅2015年一整年就虧損將近180萬元。後來由軍事拓展、夏令營、研學等項目切入,慢慢發展起來,直到2016年才扭虧為盈。”

經過了景區的基礎建設和一段時間的市場運作,在2017年夏季,岱崮鎮迎來了遊客的高峰期。那年夏天,光是接待的小記者團,就有6000多人。

2017 年7 月,岱崮鎮入選國家特色小鎮,園區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外省的遊客開始增多,書畫領域的一些創作活動開始走進岱崮園區,有些影視劇的取景拍攝陸續選擇了園區內的一些典型景點。包括省、市區域內的一些黨建活動,也組織安排在了岱崮園區。”近兩三年,遊客數量每年以大約30%的比例遞增。據相關工作人員介紹,2018年的遊客接待總量達到了74 萬人,總收入達3.1億。

“特色小鎮的發展是個長期積累的過程。”王烈鋒認為,岱崮鎮的發展不僅需要政府、資本的扶持和介入,人才的引進也同樣重要。像束家姐妹這樣的小鎮青年,他們在城鎮化進程的推動下,成為當代成長速度最快的群體,是岱崮鎮蓬勃發展的生力軍。“關於這一塊我們還有很大的空間,現在多數年輕人還是選擇留在城市發展,希望隨著園區的開發建設,小鎮綜合實力提升,以後能吸引大批優秀年輕人返鄉投身到小鎮建設中來。”

如今,岱崮鎮已經發展成為蒙陰縣文旅產業的一面旗幟。依託於岱崮地貌和軍工文化,岱崮鎮踏上了發展的快速通道,未來仍有無限的想象空間和發展潛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