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窩裡橫」?根子得從爸媽身上找

昨天,一位朋友向吉哥吐槽,她說自己家的孩子大概是被家裡老人慣壞了,

在家裡的時候動不動就發脾氣,一旦要求得不到滿足,就大吵大鬧,可是在外面如果跟別的小朋友因為玩具什麼的發生了衝突,卻吭都不敢吭一聲。

這位朋友說:“我也不是想讓他在外面一旦發生矛盾就蠻不講理,可是這麼蔫吧,好像也不對啊,跟他在家裡的表現完全是兩回事。”

這位朋友的孩子,就是我們常說的“窩裡橫”。

有一類孩子,在外人面前往往表現得十分乖巧,對老師畢恭畢敬,對同學也十分謙讓友愛,但是回到家中面對最親近的人,卻經常大發雷霆,頂嘴,一旦父母不滿足自己要求就會亂髮脾氣。這種兩極化的表現,往往讓家人覺得頭疼和困惑,但其實,仔細分析孩子的表現,發現背後的原因,解決這種狀況也並非難事。

孩子“窩裡橫”?根子得從爸媽身上找

一位心理諮詢師曾經遇到過這樣一對母子。

六歲的琪琪在鄰居和老師眼裡是一個成熟、懂事的小女孩。但她的媽媽卻告訴心理諮詢師,不知道該怎樣和孩子溝通。她和孩子經常為一點兒小事就吵得不可開交,孩子的脾氣比媽媽還要大。

譬如說,早晨孩子起床時,如果沒有睡夠,就一定會大發脾氣;在超市時,如果媽媽沒有把琪琪想要的東西都買給她,琪琪也一定會大發脾氣。

孩子“窩裡橫”?根子得從爸媽身上找

但在外面,孩子就徹底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一旦進入新環境,總是要很久才能使用。不僅對自己一點信心也麼有,老師提問時從來不舉手回答,而且如果和小朋友發生矛盾,幾乎從來不敢反抗。

仔細分析琪琪與媽媽的相處狀態就可以發現,媽媽總是先發火的那一個,提高嗓門喝斥孩子。但最終總會被孩子所壓制,孩子會以更大的火氣讓媽媽妥協。而在其他的社交環境裡,孩子則成為了完全不敢表達自己情緒的存在。

什麼樣的情況容易養出“窩裡橫”的孩子?

1.老人無條件寵溺孩子

如果家庭中存在隔代養育的情況,且老人總是無條件地滿足孩子所有要求,那麼孩子的確很容易形成“窩裡橫”的性格。

一位網友說,她朋友的媽媽就是這樣一位老人,如果孩子晚上10點想吃夜宵了,老人還會出門去給孩子買。但是孩子對奶奶卻缺乏應有的尊重,命令奶奶做這做那,還覺得奶奶什麼都不懂,什麼都做不好。

2. 父母也是“窩裡橫”

很多人有意無意對家人的態度都會比外人差,這是因為潛意識中我們知道在外人面前是需要收斂情緒的,在家人面前則會宣洩自己的所有情緒,變得肆無忌憚。

所以如果父母在面對外人時都笑臉相迎,溫文爾雅,但經常與家人爭吵,孩子就很有可能從家長身上得到暗示,形成“窩裡橫”的性格 。

孩子“窩裡橫”?根子得從爸媽身上找

3.孩子社交過少

很多家長比較宅,較少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或社交活動。孩子缺乏與外人打交道的經驗,到了陌生的環境自然會變得無所適從。

經常會看到一些小朋友,常年不下樓,偶爾出來玩,就很難融入其他小朋友中。但孩子都存在想引起其他人注意的心理,就通過和家人打鬧,甚至大聲地喝斥父母來引起別人的注意。

專家認為,這種“窩裡橫”是因為孩子不懂如何融入新環境 ,產生了退縮和畏懼的心理,便將無法輸出的情緒能量反饋到自己家人那裡,導致孩子在外人面前不苟言笑,卻在家人面前大呼小叫。

家裡有“窩裡橫“的孩子,家長該怎麼辦?

上文提到的琪琪媽媽雖然經常告訴孩子不要鬧脾氣,好好說話,但是這番話起不到任何效果。因為在兩人相處的過程中,發火恰恰是最有效的手段,孩子一發火,媽媽就屈服。

長期下來,發火似乎成為了孩子唯一的策略工具。對孩子來說,發脾氣能夠不費力氣的解決問題;但當孩子不在家時,大人不在身邊,無法為他提供貼身的保護,而“發火“這種平時有效的辦法,在面對外人時又是無效的。孩子必定會孤立無援,不知道怎樣保護自己,也不知道怎樣親近他人。

孩子“窩裡橫”?根子得從爸媽身上找

此外,有專家認為,孩子之所以在比較親近的人面前性格乖張,是因為他們內心脆弱無力。“窩裡橫”的孩子內心通常有兩種對應的能量,即“控制型父母”和“順從型兒童”,這都是孩子在後天成長的環境中逐漸習得的。

當他們在一定環境下,不得不處於“順從型兒童”的狀態,就會在心中積壓大量的情緒和壓力,這種壓力必須通過一個安全的渠道釋放出來。他們選擇的渠道往往就是自己的家人,而且,同樣是家人,孩子通常會選擇那些好欺負的,脾氣比較好的親人來發洩自己的情緒,以保證自己不會受到傷害。

而面對外界時,他們無力反抗,則會選擇做“順從性兒童”,以服從的方式去應對外界的變化。

孩子“窩裡橫”?根子得從爸媽身上找

因此,如果我們真心地想要幫助孩子成長,就要在家裡遵守基本的人際規則和社會規則。首先,不要隨意對家裡人發脾氣,自己不要做“窩裡橫“的人;其次,也不要因為孩子發脾氣就妥協,讓孩子覺得發火是達成目的最有效的工具。只有這樣,當孩子進入家庭外的群體時,行為模式才不好受到衝擊和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