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蛙的養殖技術與前景怎樣?

愛我所愛148653838


石蛙學名棘胸蛙,是一種生長在深山水澗的野生蛙類。石蛙肉質鮮美、營養豐富。隨著野生資源的逐漸減少,石蛙人工馴養可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人工養殖石蛙有以下幾個要點。


一、蛙場建設:蛙場建設最好因地制宜,因陋就簡,少花錢多辦事。養殖場要求水源充足,因石蛙是兩棲動物,必須要有優質的水源供應,且排灌方便。設置障礙及遮蔭,防止石蛙逃逸,同時也能防止天敵侵害。建養殖池,大小以2米×3米×1.2米為好,上面加蓋防逃並防天敵入侵。



二、放養密度:放養幼蛙30克以上每平米120只左右,50克以上每平米100只左右,100克以上的每平米60只左右。在投放時,根據個體大小進行分級並分池飼養。同一級的石蛙養殖30天后,再根據個體大小進行調整,直到上市銷售。



三、投料技巧:石蛙對動物性飼料的需求量較大,為降低飼養成本,可人工養殖動物性餌料如黃粉蟲、蚯蚓、蛆等,以彌補天然餌料的不足。投餌臺要求設在養殖池中間,面積約佔池面50%左右。投餌量以體重的5%~10%,以當日能吃完為準。投餵時,要求定時、定位、定量、定質。



四、水位控制:夏季氣溫高時,水位控制在10~15釐米,每日換水或用流水,池內保持清潔。秋冬季水位保持在18釐米左右即可安全越冬。

以上就是石蛙養殖的一些重點。關注本人,希望我的回答能對大家有幫助。


五隻小螞蟻


養殖石蛙留到冬天值嗎?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288, "neardup_id": 10244195334479916970, "vname": "\\u517b\\u6b96\\u77f3\\u86d9\\u7559\\u5230\\u51ac\\u5929\\u503c\\u5417\\uff1f.mp4\

藍風


石蛙卵常產於水流平緩淺水處,附著在石塊、水生植物體上,卵外的膠質膜遇水膨脹變厚,粘性強,相連成索狀或葡萄串狀,有時長達20釐米左右。卵的直徑一般為4毫米,最大可達5毫米,根據水溫的不同蛙卵通常在8~15天后,孵化成蝌蚪,蝌蚪喜生活在溪水坑內的大石逢內或碎石堆中,蝌蚪在適宜的環境中,一般經50~78天的生長,變態成幼蛙。

1、石蛙餌料的準備

石蛙的餌料主要是蚯蚓、黃粉蟲、蠅蛆等。

2、石蛙池的建設

野生石蛙常年棲息於陰涼的山溪水溝邊或有瀑布的石洞附近,其生活環境要求水流充足,陰涼,潮溼,水質清新,喜群棲於石穴之中。生長髮育、配種、繁衍後代長期處於野生狀態。人工馴養石蛙,由野生變為家養,生活環境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石蛙進行人工飼養,對蛙池必須採取合理的設計,使蛙池既要近似於自然環境,又要便於人工管理。

①養殖場址的選擇: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石蛙的生長髮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點的限制,一般來說養殖場地宜選擇在水質良好、排灌方便、環境安靜、冬暖夏涼、不旱不澇、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養蛙池可建在室內或室外,室內要求通風,涼爽,無太陽光直射,室外可設涼棚,下建蛙池,因陋就簡地在室內,庭院內或野外建池,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場所。

②蛙池的規格要求:人工養殖石蛙一般採取精養,建池時應注意儘可能符合蛙的生活習性,供有水、陸、石穴、餵食等條件,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條件,而且又要便於飼養管理。

種蛙池:面積一般為4~10平方米為宜,池高0.8米,池內水深0.1~0.15米,池內水陸面積比為3∶1,並設有棲息的石穴,池底鋪有較大的鵝卵石,光線陰暗,溼度保持80%,造就一個理想的石蛙棲息的生態環境,促其生長髮育,從而提高產卵率和受精率。

孵化池:面積1平方米,池高 0.5米,水深15~20釐米,水質清新,pH6~8,並含充足的氧氣即可。也可以用長橢圓形的大臉盆代替。

蝌蚪池:面積 3~4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釐米,pH6~7,水陸比2∶1,需遮光飼養,每池飼養一群同樣規格的蝌蚪為好。

幼蛙池:面積4~6平方米,池高 0.8米,水深一般10~15釐米,水陸比2∶1,池內鋪設 3~5釐米的小石子,築有石穴,水質好,pH值6~7.5。各類蛙池池形以長方形為好,池底略為傾斜,排水孔在最低處使池水能被徹底排幹,池內設水面、陸地、石穴、食臺等物,池上口設網蓋,以防蛙跳潛逃,敵害生物侵襲。進水管安裝在池的上邊,靠近網蓋的下方。新建池不可立即使用,用消毒液消毒(除去鹼性),用水浸洗多次,方可養蛙

3、蝌蚪的養殖技術

蝌蚪生長一般可分為四個階段。

①初期(1-10日齡):蝌蚪破膜後頭3天靠卵粒中能量逐漸長大,開始覓食後以卵外膜和未受精卵為主要餌料。

②生長前期(10—20日齡):小蝌蚪出生10天后,食量增大,但消化功能較弱,應投入高蛋白流汁餌料,如蛋黃、豆漿等。每日定時投餌一次,一般1500尾蝌蚪投餵1只蛋黃,以後逐漸增加。

③生長中期(20—55日齡):隨著蝌蚪消化功能的不斷增強,為促進消化器官儘快發育,適應兩棲類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學特性,20日齡後,要逐漸減少或停止高蛋白流汁飼料量,逐步改投煮熟的植物性、藻類性飼料,如薯類的莖葉、瓜類的果葉、米飯和鮮嫩水草等,並應每天清除池內飼料殘渣,確保池水不受汙染。

④生長後期(55—75日齡):也叫變態期。蝌蚪55日齡後進入變態期,分別長出後肢、前肢、縮尾。這個時期在管理上要特別細心、周到,必須做到分級飼養、水淺清新、水陸各半、登陸方便、光線暗淡、環境幽靜,以造就適應於蝌蚪變態所需的生態環境。

4、幼蛙的養殖技術

剛變態的幼蛙體小、抵抗力弱,要加強管理,應投小蠅蛆、小黃粉蟲、小蛆蝴等活動性飼料。每天傍晚投料,投量視採食情況而 定,隨著幼蛙食量增大逐步增加投飼量,做到略有剩餘。投食臺每天早上要清洗乾淨,經常消毒,以免剩餘食物變質汙染池水。在以後的時間裡,要視幼蛙大小分級飼養,密度一般為每平方米100-300只。蛙池上口加紗蓋,防止逃逸和鼠害。


呱呱三農


個人認為石蛙養殖的前景非常好。

石蛙一般生活在沒有汙染的小溪溝裡,以前我們這邊山上的小溝溝裡很多,但是現在基本上已經看不見了,不是我們這邊汙染了,而是被抓完了,現在夏天的時候野生石蛙七八十一斤,冬天的時候一百多一斤。



很多人都看到野生石蛙是越來越少了,可是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的人肯定越來越多。但是野生的已經沒有了怎麼辦,那就只有人工養殖了。石蛙的價格目前不會掉下去,因為現在人工養殖的還沒有達到一定的規模。我們這邊養殖的成功的基本上沒有,年出貨很少有上千斤的。很少有養殖成功的。

再說說養殖石蛙的問題。

首先就是環境水質,石蛙對於環境水質的要求很高,其一不能有汙染,其二要山上的山泉水,河裡的水也不行,河裡的還要消毒之後才可以。其三水溫,山上下來的水基本上水溫不會很高,水溫高了容易得病,水溫低了就冬眠。我們這邊養石蛙的水都是從一些山洞裡面出來的山泉水。一年四季的水溫差不多,而且沒有一點汙染。山裡的人也就喝的這些水。石蛙最容易得的就是皮膚病,皮膚潰爛,就和水質有很大的關係。水好的話基本上不會得什麼病的。



其次就是場地建設,現在養殖石蛙基本上有兩種模式,第一種就是野生養殖,在山上把一些小溪溝圍起來,在裡面養殖。這樣養殖最好的就是很少出問題,很容易成功,但是這樣的問題也很多,場地很大,難以管理。還有就是產量低。第二種就是仿野生的養殖,目前這種比較多,在家裡建池子,池子裡仿野生的,石板,水草,山泉水等等。模仿的和野外的差不多,這樣養殖容易管理,而且產量很大。但是建設成本不低。


然後就是食物,石蛙目前來說基本上是吃活食的,不像青蛙,現在青蛙都是吃飼料養殖的了。石蛙不知道有沒有人喂飼料,我們這邊我知道的還沒有喂飼料的。石蛙只吃活食,蚯蚓,黃粉蟲這一類的蟲子,而且還要活的。這些蟲子價格都不低,所以成本很大。

最後要解決的就是銷路了,石蛙的價格畢竟有點偏高了,所以一定要找到中高端消費市場。有了銷路才敢大規模養殖。

最後說一下養殖石蛙一般都是在深山老林裡,因為只有這些地方才沒有汙染,而且才有比較好的水源,所以要經得住寂寞啊😄!


張家界小伍


石蛙,我們這叫“抱手雞”、“抱手”,相關科技人員鑑定過,主要是雙團棘胸蛙。我們雲南這邊河流山澗眾多,石蛙就喜歡生活在這些地方。

我就結合當地養殖情況簡單說說吧。

一、養殖前景

1、味道鮮美,肉質細嫩。這不用說,我們小時候經常去捉來,用開水燙去表皮,把上面粗糙的一層全部抹去,然後稍微燉煮,那味道那個鮮吶。

2、石蛙養殖一般都是仿生態養殖的,這也是因為其生長特性。仿生態養殖出的石蛙也就更接近野生環境生長狀態,味道、肉質也就有了保證。

3、環境變化以及過度捕捉使石蛙資源量減少,人工養殖是填補市場空缺的主要途徑。

二、養殖技術

1、池塘建造。以水泥池按仿野生環境建造。比如水草、石頭、流水等。

2、設置防逃網。

3、苗種。主要是野外捕捉親本或者市場購買成蛙培養親本產卵。

4、石蛙的飼養要經過蝌蚪和蛙兩個階段。蝌蚪屬雜食性,可喂雜魚肉、螺螄等,也可以喂麥麩、米糠、豆粕等。到了蛙的階段,主要吃活的餌料,比如蚯蚓、螞蚱、黃粉蟲等。

5、可以設置燈光誘蟲裝置,增加天然活餌料。

6、過冬。石蛙有冬眠的習性,入冬前要設置人工巢穴,比如稻草、瓦塊等。

7、平時要注意注意保持水質清新以及安靜的生長環境。

需要指出的是,石蛙養殖的餌料、苗種和養殖環境一直是個問題,這也限制了石蛙養殖的發展。所以,沒有做好準備,還是謹慎入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