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山文史」知青年代的「春運」

「阿尔山文史」知青年代的“春运”

「阿尔山文史」知青年代的“春运”

記不得從什麼時候開始,春運成了春節期間的一道“大菜”,四十多天的時間裡,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炒得熱熱鬧鬧,色香味俱全。

我的家人、周圍的親朋,既沒有回家過年的,也沒有過年回家的,可我總是很用心地關注著媒體上鋪天蓋地的報道,感受著旅途中人的辛苦,分享著遊子還鄉的喜悅。因為四十多年前,我們知青也是風雪兼程回家過年的趕路人。

「阿尔山文史」知青年代的“春运”

記得當年離家告別的那一刻,一向沉默寡言的父親老淚難掩地囑咐我一句話:“孩子,記著回來過年!”從落戶異鄉的那一天開始,春節回家就成了知青們一年煎熬中最直接最迫切的祈盼和目標。平日想家,自知無望,尚可抑制,年關愈近,思親愈烈,一到行期確定,立馬歸心似箭,半夜收拾行李,日夜兼程,那真是一分鐘都不耽誤。那時沒有拉桿箱,沒有雙肩背,只有那種人造革的印著“天津”或“上海”風景的大號手提包,塞滿了自己收穫的農產品,幾乎掙破拉鍊,全憑手提肩扛——那時候咱們知青有力氣!幾千裡的回家路,大多沒有座位,尤其從農村返津,沒有食品飲料,幾乎是不吃不喝,一站十幾個小時,冷呀、累呀、餓呀,都感受不到了,滿心滿身都是鼓鼓的激奮!

「阿尔山文史」知青年代的“春运”

為了回家過年,真是可以不顧一切,曾聽知青朋友說,遇到過一個衣著單薄的天津男知青,蜷縮在長途車無遮無擋的車廂裡,兩隻耳朵凍得又大又薄,像透明的一樣。東北高寒地區,沒有皮帽子大衣,是不許乘敞篷車的,但任憑別人怎樣勸說,他都不為所動,堅決不下車。看著他隨著汽車遠去,人們嘆氣:這種天氣,這身衣服,這小夥子真不要命了,最起碼這倆耳朵保不住。

「阿尔山文史」知青年代的“春运”

那時,沒有高鐵,沒有城際,只有綠皮車,綠皮車把我們從父母身邊帶走,又把我們送回生養過的故土,綠皮車承載著我們太多太多的情感!

直至今天,我依然對綠皮車情有獨鍾,只要有條件,出門還是喜歡坐綠皮車,儘管這種機會越來越少了。我喜歡坐在簡單陳舊的硬席座上,看著窗外的田園阡陌不慌不忙地向後閃過,聽著腳下的車輪鐵軌不緊不慢地依次擁抱,腦海裡就會再現知青年代來來回回的一時、一事、一瞬……

「阿尔山文史」知青年代的“春运”

不論怎樣磨難、怎樣失意、甚至貧困潦倒,只要能回家過年,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人就是幸福的人。

祝福那些行走在回家路上的人,一路平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