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升級時代,農產品憑什麼「出奇制勝」?

導語:最近幾年,消費升級一直是一個很火的詞彙。物質越來越豐富,消費者對產品的質量要求和體驗逐漸提高,使得眾多企業不得不站到消費者的立場去思考,去升級產品。在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下,農產品憑什麼“出奇制勝”?

消費升級時代,農產品憑什麼“出奇制勝”?

消費升級到底有多火?

在過去兩年,大概有一半的熱點詞,都和它有關。

比如:“新零售”;

比如:“供給側改革”;

比如:“90、00後的消費觀”。

那麼消費升級為什麼會這麼火?消費升級到底是什麼?我們又該怎麼把握住這次機會?

這一次,我們來徹底搞懂消費升級。

消費升級的風口,是真的來了

1.先來看數據

2017年,中國進出口跨境電商的交易規模已經達到了7.6萬億,海淘用戶規模達到了5800萬人次。更重要的是:這些人買的,和五年前買的奢侈品不一樣,而是一般性的高品質商品,從最開始的嬰幼兒用品,到日用品,箱包、藥品、食品、化妝品等等。

2.升級的節奏,我們也能感知到

拿我們上廁所都要用到的紙巾來說,最開始小時候都是用草紙,後來條件好了,用捲筒紙,再後來有包裝精美的餐巾紙,最近又冒出了很多號稱原木槳、無漂白的餐巾紙。

這還不夠,有了智能馬桶蓋,直接把紙給革命了。不少去過日本,在賓館裡用過智能馬桶的人紛紛表示,用過以後就回不去了,家裡全升級成智能馬桶了,但卻搞得出差都很為難,因為國內大部分賓館都沒有安裝。

過去的每一個產品,都值得被重新做一遍。

3.美國的過去映射中國的未來

美國在1920年進入了“消費社會”,主要是五個原因:

經濟繁榮和收入提升;

生產效率提高和商品價格下降;

城鎮化與中產階級崛起;

文化產業帶動;

消費信貸。

而這些條件,今天的中國都已經具備,歷史總是會很相似。中國進入消費升級社會是一種必然。

消費升級時代,農產品憑什麼“出奇制勝”?

消費升級,到底升的是什麼?

1.用戶意識的升級

今天我們面臨的消費升級是全面的、階梯式的。

全面指的是全中國,階梯式指的是北上廣深向更上一層的消費去靠攏,二線城市也會往上靠攏,三四五線也有自己的升級,所以會呈現出整體的一片消費升級的現象。

天貓國際的數據也顯示:三四線城市的海淘的消費金額超過了一二線城市,比如《戰狼2》的主要票房也是由三四線的小鎮青年貢獻的。不要把北上廣深當做全中國來看。

2.產品品質的升級

手機行業是消費升級的啟蒙老師。現在年輕的用戶會拿手機的品質、設計、用戶體驗的水準,去要求其他日常生活用品,年輕人對於產品的要求已經被手機行業教育過了。

同時,不同代際的用戶也不一樣。

90後與80後不一樣,90後與95後不一樣,甚至90後與90後都不一樣,比如麥肯錫的一項調研就把這些年輕人的多元化進行了細分,大致可分為:

追求幸福型,佔比39%;

追逐成功型,佔比27%;

知足青年,佔比16%;

任意揮霍者,佔比10%;

寵二代,佔比8%。

其中重點指出:54%的人對品牌不感興趣,他們更關心產品本身。但可惜的是:好的產品依然稀缺。

消費升級時代,農產品憑什麼“出奇制勝”?

3.產品用量的增減

以毛巾為例,中國人平均每年用掉的毛巾數是1.2條,作為對比,美國人每年用掉的毛巾數是8.4條,日本人每年用掉的毛巾數是7.2條。

國內普通人會分為一條洗臉、一條洗腳;生活水平高一些會分為洗臉、洗腳、洗手;再高一些是洗臉、洗腳、洗手、洗澡;生活水平越高,毛巾的種類分的會越細,用量也會越來越多。

落差很大的品類,恰恰是隱藏的大機會。

4.消費場景的變化

依然以毛巾為例,根據不同的場景可以更加細分為洗臉、洗手、洗腳、洗澡、幹發巾、棉柔巾、運動速幹、出行壓縮溼紙巾等。

場景的細化,單功能極致,會帶來新增量。

不僅僅是細分的場景有機會,在未來越是離人近的場景,機會也是越來越多,比如你買了一個空氣淨化器,在用了一段時間後它會自動提醒要更換濾芯,並且可以自動下單,明天就會到貨。當空氣溼度不夠的時候,它會提醒你換加溼器,並可以自動下單第二天到貨;當裝上加溼器一段時間後,它也會提醒你水質情況,如果水質情況不好,它可以自動下單淨水器並第二天到貨。機器可能比你的TA更懂你。

產品形態的快消化也在幫助農產品迅速嵌入生活場景,使消費更便捷、更日常。這是立頓茶行銷全球,而中國七萬家茶企利潤總和抵不過一家立頓的原因所在。

消費升級時代,農產品憑什麼“出奇制勝”?

在消費升級時代,品牌傳播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過去,在我們的心智中只有兩類產品:品牌貨和雜牌貨,而且當時我們並沒有太多對產品的鑑別能力,所以我們才需要經由品牌來鑑別產品的好壞。

可是到了現在,影響我們下單的因素變成了評論區大家的反饋、KOL的推薦、朋友的介紹等,我們已經不需要單獨依靠品牌來識別產品的好壞了。

營銷傳播在慢慢由品牌向口碑轉移。

消費升級對商業版圖的影響

1.本土品牌取代洋品牌

IDG曾經有一個判斷:“新時代的創業者會在未來十到二十年間創造一批全新的品牌,這批品牌會把原來的品牌替換掉,出現一批真正國際化、過百億美金市值的品牌。”

最新麥肯錫的數據也側面做了證明,在中國消費者品牌偏好的一張表單中,僅僅在奶粉這一敏感的類目上,洋品牌和國內品牌已經打平了,更不用說小家電、紙品牌等,一邊倒都倒向了國內品牌。

本土品牌站在了一個史無前例的機會中。

2.年輕品牌取代老品牌

一個不能被忽略的事實是:老品牌的掌門人很多都要退休了,他們不理解90後的世界。所以接下來會湧現出一批新銳創業者、一批新的品牌,整個社會會發生一次財富大轉移。

對於老品牌來說,要有危機意識,要老樹長新芽,植入新的基因。

福來認為,讓特產擺脫“土氣”,與年輕消費者群體對接,產品和銷售的“時尚化”是重要手段。而與明星和時尚事件結緣,不失為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

消費升級時代,農產品憑什麼“出奇制勝”?

消費升級風口下的三個難點

1.用戶更挑剔了

以前是買的沒有賣的精,現在是買的也變精了,買的為什麼會變精呢?

信息不對稱逐漸消除了,消費者可以輕易地瞭解比較產品優劣;消費者已經被高水平的手機行業教育過了。無論是iPhone也好,觸發國產手機集體崛起的小米手機也好,無論是產品品質還是用戶體驗,都達到了極高的水準。

用智米科技蘇峻博士的話來說,消費者左手拿的是做工精良的手機,右手卻只能無奈地用著工藝粗糙、體驗不佳的家電。

不僅僅是家電行業,很多行業的產品品質已經跟不上用戶的要求了。

2.要升級產品,往往需要升級整個供應鏈。

以青米科技做的插線板為例,為了摒棄傻大粗笨的船型開關,就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大部分供應商都不願意改變。當然後來幸運地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供應商,通過一起努力才讓按鈕變得精緻小巧。

很多零部件供應商、製造商的惰性很大,他們躲在自己的舒適區裡,不敢越雷池一步。這就要求我們做很多的說服工作,先統一價值觀、跟他們講前景和好處,然而再一起努力去死磕。

對於供應商來說,海量的穩定訂單,比起高毛利但不穩定的訂單,更便於安排生產,更有誘惑力。

3.消費升級就是在紅海中找藍海。

消費升級做的是從“有”到“優”的事,“有”的部分,往往都是市場充分競爭的,已經很擁擠了。只有找到新的技術制高點,解決用戶還沒有被解決的重要痛點,才能在紅海中開闢出藍海。

無論是提高效率,革命性地降低成本,還是更好的用戶體驗,都要求我們具備更高的設計和研發能力。

神農島首席專家婁向鵬點評:全品類健康化,引領消費升級。

在消費升級和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今天,消費者越來越多地重視飲食健康,願意多花一點錢買健康、買獨特,這正是地方特產持續做大的機會。

沿著技術含量和加工深度升級,將食品保健化,是特產和食品企業在產品升級上的終極體現。

特產企業從大眾標配到小眾精選,從基本價值到貼心價值(健康化升級),既合了消費者胃口,又撇開了競爭對手,還拉昇了品牌,特產企業何樂而不為呢?

消費升級時代,農產品憑什麼“出奇制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