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招聘,特崗複習——教育學心理學知識點總結第55期

第三章教育目的

第一節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概念。廣義的教育目的是指人們對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們期望受教育者通過教育在身心諸方面發生什麼樣的變化。狹義的教育目的是指國家對教育什麼樣人才的總的要求。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發點,也是教育工作的歸宿。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動的主題和靈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2.教育目的的層次結構。教育目的——國家;培養目標——學校;教學目標——課堂。

3.教育目的的作用:導向作用、調控作用、激勵作用、評價作用。

4.教育目的確立的科學依據。特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要求;個體身心發展需求

5.教育目的區裡的理論依據

教育目的理論

代表人物

核心觀點

備註

個體本位論

孟子、盧梭、裴斯泰洛齊、洛克、福祿貝爾等

個人價值高於社會價值,主張教育目的應當根據人的本性之需要來確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發展。

這兩種觀點都是片面的。二者的觀點雖然是對立的,但共同處在於都從各自的人生哲學中引申出教育的目的,而他們的人生哲學由於片面強調個人需要或社會需要而失之偏頗,從而導致了他們各自在教育目的依據上的片面性。

社會本位論

荀子、柏拉圖、康德、赫爾巴特、涂爾幹、巴格萊、那託普、凱興斯泰納等

個人的一切發展都有賴於社會,主張教育目的應當根據社會的要求來確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使受教育者掌握社會的知識和規範,實現個體社會化,併為社會服務。

教育無目的論

杜威

教育就是社會生活本身,是個人經驗的不斷擴大積累,教育過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沒有其他目的。他認為教育要給兒童提供保證生長或充分生活的條件,因此也有人稱作“教育適應生活說”。

該理論並不是主張教育無目的,而是認為無教育過程之外的外在目的。

教育準備生活說

斯賓塞

教育要為未來的生活做準備或認為教育即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樣生活。

教育神學目的論

誇美紐斯

他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今生為永生做準備”。

6.我國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人的發展與社會生產的發展是一致的;.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發展的根源;社會化大生產對人的全面發展提出了客觀要求,並提供了物質基礎;共產主義制度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條件,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途徑。

7.我國的教育目的具有以下基本精神:培養“勞動者”或“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使學生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教育目的的實現途徑是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

8.全面發展教育的構成及其關係▲

類別

根本任務

作用

德育

形成科學的世界觀、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的政治立場和良好的道德品質

靈魂與統帥,為人的發展提供方向

智育

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

前提和支持,為人的發展提供知識基礎和智力支持

體育

增強體質,發展運動技能

基礎作用,是人的全面發展的現實途徑

美育

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形成學生的審美觀和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動力,使學生在求真、向善、趨美的過程中達到身心的和諧發展

勞動技術教育

使學生形成勞動情感、態度和習慣,掌握基本的生產技術和技能

綜合其他四育,是實現個體與社會協調統一、和諧發展的紐帶和橋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