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爲什麼一定要打高句麗?


隋朝為什麼一定要打高句麗(gōu lí)?產生這個疑問恐怕是有一個誤區的,就是把高句麗等同於後來朝鮮半島上的高麗了。但高句麗雖然有部分領土位於朝鮮半島之上,但其主體卻是位於中國東北的,高句麗是中國的一個割據政權,因此以統一天下為己任的隋唐兩代要把它滅亡也是非常正常的選擇。


高句麗的來歷

無論是中國的史書還是朝鮮半島的史書,對於高句麗的來歷都說的是很清楚的。高句麗是位於吉林地區的扶餘國王子朱蒙因為和其它王子不和,逃離扶餘國之後建立的國家。而扶餘國則曾經長期是漢朝的屬國。

高句麗所處地域

而高句麗建國之後,就不斷與中原王朝發生各種衝突,多次對漢朝的樂浪郡、玄菟郡和遼東地區發動攻勢,漢朝末年的遼東軍閥公孫度,曹魏時期的幽州刺史毌丘儉等人都多次與高句麗發生過戰爭,其中毌丘儉還曾經焚燬位於今天吉林省吉安市附近的高句麗都城丸都城,幾乎就將高句麗滅亡了。

高句麗漢文文獻

高句麗的反隋與反唐活動

但高句麗幾乎在中原王朝撤兵之後都能起死回生,並重新騷擾甚至攻佔遼東地區,甚至在西晉滅亡之後吞併了遼東四郡。到南北朝時期,高句麗更是深度利用南北朝之間的矛盾,長期向南朝稱臣,有時甚至配合南朝的軍事行動,在北線同時出兵攻打北朝,以期實現其利益最大化,為自己擴充疆土的真實目的。

描繪了高句麗武士的高句麗壁畫

在中原的亂世時期,他們的這種方法還能撈一些好處,但他們沒有注意到的是,中原最終是必然會走向統一的。到了隋朝時代,高句麗還看不到中原即將統一的大勢,仍然向南朝的陳朝稱臣,同時還聯絡突厥,結成了“高句麗、陳朝、突厥”三方攻守同盟,試圖阻止隋朝統一中國。

但在雄才大略的隋文帝的領導之下,隋朝迅速滅亡了陳朝,而且臣服了突厥。高句麗苦心經營的三方反隋聯盟破產,而它自己自然就成了隋朝最後的眼中釘。所以立志統一天下的隋朝自然是不能允許這樣的採取各種陰謀阻止其統一天下的政權存在的。

但高句麗敢於這樣跟中原王朝叫板,也是因為其自身確實具有一些實力。關於其具體實力,可以參考後世也崛起於東北地區的金朝和清朝,所以征服高句麗對於隋朝也絕非易事。三徵高句麗耗盡了隋朝的國庫,使隋朝陷入經濟崩潰的窘境,最終引發天下大亂,隋朝滅亡。

近代出土的高句麗王冠

雖然滅亡高句麗非常困難,但對於中原王朝的安全來說,滅亡高句麗卻仍是勢在必行的。而且唐朝建立之後,突厥成了唐朝最大的威脅,而高句麗則又跟突厥聯盟,並在遼東修建了“千里長城”,防禦唐朝。這當然也是志在天下的唐朝無法容忍的,所以唐朝才在太宗和高宗兩朝持續對其用兵,最終也採用遠交近攻的方法,和朝鮮半島同樣受到高句麗欺壓的新羅組成聯軍,將其永久性的滅亡。


所以一旦搞清楚了高句麗這個王國的本質,也就很好理解為什麼隋唐都要大力用兵將其滅亡了,它是一個深度參與中原王朝政治的割據政權,給歷代中原王朝都造成過大麻煩,所以只要有能力,中原王朝都會選擇將其滅亡。


桃花石雜談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一個概念,就是高句麗在哪?是個什麼性質的反隋勢力。

高句麗在東北那疙瘩,從地理上看,它有一半在我們的東三省,有一半在現在的朝鮮半島。

從沿承上看,有點像箕子朝鮮

或者衛滿朝鮮。

或者是漢朝的漢四郡。

從政權上來看,它並不是一個遊牧民族,對遊牧民族,中原的政權是能拉擾就拉擾,能趕就趕,一般不會直接滅掉。因為人家是遊動人口。你想滅也滅不掉,你一來,人家就跑,你一走,人家就春風吹又生。

那麼,高句麗在地理上還有一個特點,它一半在中原政權的藩屬區域,就是朝鮮、越南這些地方。這些地方因為過於偏遠,再加上地理上的隔斷,比如有大河大江,大山脈等等,進行了一定的隔斷。在技術上又成熟的古代,是沒辦法直接管轄。

比如越南,朝鮮,都曾經征服過然後直接管轄的嘗試,但就是因為文化地理上的原因,大家沒辦法尿一個壺裡。

那怎麼辦?認個老大就行了唄。承認我是這一圈的大哥。中原政權也無非是要一個保障,就是你不會對我構成威脅。

那回到高句麗這個國家,它是一個跨界的存在,它一半屬於那種你不惹事,我就給錢你的地方,一半則屬於你必須是我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地方。

比如高句麗佔的遼東這一塊,那必須是要歸入到中原政權的,中原政權如果弱,那就另說,如果強,那肯定要納入管轄的。因為這些地方,是有能力入侵中原的。你不拿下,你的國土安全就得不到保障。後面事實也證明,很多朝代都是被遼東這些搞翻的,比如宋朝,比如明朝,再比如就不比如了。

所以,遼東那疙瘩不允許有那麼牛叉的存在。

高句麗恰好就在這個疙瘩上,而且態度上也比較雞賊,要打他了,馬上服軟,一撤兵,馬上就開始搞事情。楊廣在揚州總是沒法有辦法放心玩啊。

那怎麼辦,只好打嘍。

就是自古以來,那塊就是我們的地盤,這要在我們手上丟了,我們負不起這個歷史責任,就無法實現華夏民族的偉大復興。

所以,不僅僅是隋朝打,到了唐朝接著打,一直打到武則天時期,大大小小十餘戰,人數近大百萬,打了七十年,終於把東北以及朝鮮半島那一塊打服了。

當然,這跟帝王的氣質也有關係,唐太宗,楊廣這些人,都是自我感覺超好的人,那越打不下來,越要打。

我什麼事情都辦成了,天下就我一個天可汗,你一個高句麗,看得也不大,就敢不服我?

開國際大會,萬國來朝,就你一個高句麗缺席,那人生不就是不完美嗎?帝王生活也很無聊的,也需要一個對手的。那正好趕上了,於國家安全,必得之,於人生完滿,必得之。那就打吧,

那麼,拿下後,效果是明顯的,首先,朝鮮半島政權不過鴨綠江,不過鴨綠江,就不會對中原政權構成威脅,那你們在朝鮮半島是三個國家小演義,還是一個國家大團結,還是兩個兄弟比手腕,那是你們的事,我們不管。

當然,有外部勢力介入那又是另一回事了,比如日本。日本要攻中國,朝鮮半島必定是跳板,所以日本要打,中國就得救,明朝萬曆朝鮮戰爭就是一例。


腦洞歷史觀


因為隋朝被逼的沒有選擇,其它手段都用完了,不管用,只能打,就像隋煬帝說的“勿遺子孫憂”。

高句麗發源于吉林,本來打算朝西發展,結果被曹魏和前燕連續打擊,於是開始往朝鮮半島發展,因為對中原王朝稱臣,所以高句麗可以專心攻打百濟和新羅,從百濟和新羅手裡搶到了很多領土。

所以那個時候高句麗不是一個國家,高麗王是要接受中原王朝冊封的,讓高句麗管理東北的少數名族,算是一個附屬國。

後來高句麗就崛起了。大家看這張地圖,今天遼寧、吉林、朝鮮的大部分地區都在高句麗範圍內,適宜發展農業,因此高句麗的經濟支柱是農業,同時漁獵經濟也比較發達。有了農業的支持,手工業、冶鐵業、鍊銅業、紡織手工業、造船業等產業也發展了起來,尤其是依靠東北和朝鮮的鐵礦,高句麗鐵器的應用非常的普遍,而冶鐵業在古時候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文明和經濟水平,鐵器可以製造農業農具,也可以造兵器,所以在當時高句麗是一個大國,周圍的國家、部落都在隋朝和高句麗直接來回搖擺。

大家再來看隋朝的地圖,北部的東突厥和西部的西突厥,都是遊牧業,西藏和雲南因為地理條件原因,農業也不發達,所以當時除了高句麗和朝鮮半島的百濟和新羅,東亞大陸適合發展農業的地區都在隋朝統治下。

在軍事上,突厥已經被隋朝打敗降服,西藏和雲貴高原對隋朝沒有軍事威脅,而唯一的威脅就是高句麗了。

隨著高句麗的崛起,高句麗開始拉攏契丹、突厥、靺鞨等部落,與這些部落結盟,高句麗儼然是東北一霸主,這時隋朝就看出高句麗的野心了。

公元597年,高句麗首先攻打遼西,也就是說不是隋朝首先攻打高句麗,如果放任高句麗結盟周圍的少數民族,不斷壯大,那麼有一天高句麗滅掉隋朝也未可知,這個擔心不是多餘的,因為後來攻打高句麗,契丹、突厥、靺鞨都竭力幫助高句麗,隋朝打的異常艱難,直到打的滅國。後來的唐朝打高句麗也異常艱難,直到高句麗出了內亂才趁機滅掉高句麗,可見高句麗實力的強大。


上丞工作室


這個問題要從這個這幾個方面來回答


首先高句麗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西漢武帝時,原來的衛滿朝鮮(周滅商時,紂王叔父箕子遷移到朝鮮半島北部,建箕子朝鮮,西漢時,箕子朝鮮為燕國人衛滿所滅,建箕子朝鮮),此後朝鮮半島北部已經完全納入西漢帝國的版圖,並一直持續到東漢時期,在東漢時期中國東北的少數民族扶余人朱蒙,在現在遼寧新賓建立高句麗,後來東漢在東北的實力衰退,高句麗開始在東北地區進行擴張,西晉五胡亂華之後,一直在東北地區與慕容鮮卑的燕國相鄰。最後的一個燕國“北燕”被滅後,北燕皇帝馮宏就逃亡到高句麗。並被高句麗人殺死。

南北朝後,隋朝統一中國結束近300年的大分裂時期,而此時的高句麗已經立國近550年,並且逐漸佔據了遼河以東和朝鮮半島北部,並遷都與平壤。

南北朝時期的高句麗

其次隋朝時期的主要政權形勢。

隋朝時期,在楊堅的靈活外交政策之下,突厥汗國,已經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原為了慕容鮮卑近支的吐谷渾,佔據青海一帶,隋朝雖然完成大一統的傳統中原王朝的版圖,但是西域之地在西突厥手中控制,勢力仍然強大,而遼東在高句麗手中控制。

隋朝時期形勢圖

第三隋煬帝楊廣為什麼一定要征伐高句麗

1.是楊廣雄心壯志的體現,隋朝統一中國後,經過隋文帝的精心治理,到楊廣即位之時,國富民強,楊廣有了實現宏圖偉業的本錢,而相比較隋朝四周的各個征伐目標,東、西突厥尚與隋朝和親通婚,而且過於強大,吐谷渾依附突厥人,而且佔據的苦寒之地;西南夷是煙瘴之地,唯有遼東自古就是中原王朝版圖,但是卻在高句麗控制之下200餘年,這是楊廣的首選目標。

2.自東漢以來的曹魏。乃至南北朝,各大政權的更迭主要原因是,權臣篡位,無論是南朝的宋齊梁陳還是北朝的北魏、東西魏、北周和後來隋朝。權臣已經成為王朝的主要威脅,特別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後,確立的門閥豪門以及北周的“八大柱國”他們形成的強大政治軍事集團,嚴重的威脅著王權,而這些問題,英明神武的隋文帝沒有能夠解決,強大隋朝中,豪門貴族們掌握著巨大的實力,他們威脅著楊隋的皇權,而這些楊廣準備解決。他解決的方法就是要帶領他們去征伐高句麗,講這些豪門貴族最大限度消耗在征伐高句麗的戰場上。

這也就是楊廣要再三的征伐高句麗,不惜嚴重損耗國力,不過這些豪門貴族們也都是人精子,他們很快覺察到皇帝的意圖,他們將皇帝對於他們的消耗轉移到下層百姓身上,逼反了百姓,然後第二次征伐高句麗時,楊素的兒子楊玄感就率先起兵造反,再後來就是各豪門貴族們都趁勢而起,最終就是楊廣的玩火自焚,把自己陷入絕境。

隋末群雄割據,而其中屬於原來貴族集團的居多,最後取勝者的李唐也是貴族政治集團



大東北的小豆包


高句麗在歷史上和中國的關係很微妙,早在漢朝時期就因為領土擴張問題與中國發生過直接軍事衝突,被漢軍擊敗後逃離了漢境,之後高句麗只好低調的悶頭髮展與向外擴張。



到了隋朝,高句麗因為遼西領土問題和隋朝發生了軍事衝突,隋文帝楊堅派遣30萬水路大軍討伐高句麗,不幸的是天氣不給力,連綿大雨道路泥濘,幾十萬大軍的糧食運輸不過去,而且還感染上了瘟疫,水師方面從山東出發結果遇到大風,被天時所敗,無奈收兵作罷。



到了隋煬帝時期,隋朝萬國來朝,隋煬帝很有成就感也很自負,偏偏唯獨這個小國不來朝拜也不上貢,隋煬帝這個燥脾氣可容忍不了小小的高句麗,要御駕親征讓大隋朝的新仇舊恨一併報,命令天下所有軍隊齊聚涿郡準備東征滅掉高句麗,據史書記載隋朝百萬大軍抵達遼河被以逸待勞的敵軍和地利所挫,之後隋軍在戰略戰術上有明顯的失誤,隋軍中了敵軍的埋伏損失了三十多萬的兵馬無功而返。

回朝後隋煬帝越想越氣,並準備再次御駕親征高句麗,結果不巧的是楊玄感突然造反,又把隋煬帝的計劃打亂了。



第三次討伐高句麗隋軍勢在必得,高句麗見狀假裝請和隋朝請降並且說了很多奉承的話,自負的隋煬帝很高興,就率軍班師了,恰逢此時正是反隋義軍發展的高峰期。

隋朝打高句麗損失慘重,內部也引起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此消彼長也讓外部的突厥勢力迅速壯大。雖然高句麗反覆無常,但是從內憂外患的隋朝國情來看,徵高句麗確實有很大困難,從戰略角度來看高句麗是東北邊防的一個長遠隱患,拔除它符合國家利益。從帝王角度來看,不給天朝面子還碰上了自負的隋煬帝,真是一場不可避免的戰爭。


納蘭軒若


隋朝為什麼一定要打下高句麗?就和現在我們為什麼一定要收回臺 灣一樣,因為國家還 未 統 一,就要不惜一切代價將他打下來,就是這麼簡單!

我們可以看上面一張地圖,高句麗這個地方在朝鮮半島,在漢朝的時候是我們的領土,而在晉的時候五胡亂華,從此被分裂了出去,後來的南北朝動亂自然也沒收回來。隋朝完成大一統後,首先想到的當然是保證國家完整,更何況那時候的隋朝兵強馬壯,隋煬帝更是要勵志成為千古一帝,國家都沒有統一,怎麼能號稱千古一帝呢?

所以隋煬帝分別3次討伐,第一次大敗而回,第二次勝利在望,楊玄感叛變功虧一簣,第三次成功了但是民怨四起,叛亂開始了,直接導致了隋的滅亡。

而到了唐朝自然也是不斷的討伐,不過唐比較聰明,不斷的和高句麗打小規模消耗,高句麗怎麼可能消耗得了強大的唐朝,後來在唐高宗時期終於迴歸。

其實道理就是這麼簡單,為了國家統一,沒有其他理由!


狗刨電競


從隋文帝打到唐高宗,難道大家都是一根筋?否,說明大家都很負責,認識到高句麗的危險,要在其繼續壯大前剷掉它。高句麗政治、軍事組織完善,農耕社會為主,已初具小中華的形態。而且是攻擊型的國家。此時不打,等著它入主中原吧。

請看高句麗的地圖:



再看漢代的地圖:



可以看到朝鮮半島的北部原來還屬天朝。是在西晉末年,中原一片混亂時落入高句麗之手。好不容易國家一統了,隋朝的使命在此。隋文帝一徵,隋煬帝三徵都失敗了。這充分說明了人家的實力。所以唐王朝更加急迫地要解決這問題。隋的失敗在於策略,不在於目標。

隋煬帝


白馬嘯長安


今天國人從歷史教科書上了解的楊廣基本就是一直被儒家偽君子學者們妖魔化的楊廣。歷史上真實的楊廣就是非一般的人物,簡直可以說是一個與眾不同的戰略家政治家藝術家,國家總體發展戰略的總設計師和實踐家。

知天命之年而死於非命的一生,做的幾乎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國之大事:三次發兵欲征服高句麗、繼續完善由其老爹設計啟動的科舉制、在蒙古草原舉行獨一無二的盛大宴會和物資商品交流會,以豐富繁盛強大,和平地征服了西域和北方各個民族國家的心、開挖大運河,把江南豐富的物產和糧食運輸到長安和洛陽(從此以後,至清朝滅亡,歷代才都設立了漕運總督一職),建立了很多國家級糧倉(用於戰備和賑災等不時之需)等等。

另外必須要強調的是高句麗與高麗不是一回事。高句麗民族介於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之間,在東北亞一直是漢民族強勁的敵人。其勢力收縮時期,佔據整個東北,覬覦中原;其勢力擴張時期,南下西進,兵鋒直指黃河與中原一帶,同時佔據朝鮮半島的北部+。

所以,當時的高句麗,也可以說是當年隋王朝邊境上一個最大最危險的不穩定因素。楊廣要打,那是最正常不過的思維邏輯。只是任命的前敵總指揮缺乏軍事家的眼光氣魄和“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決斷,才導致無果而終,甚至因勝利而喪失勝利果實,最終成為壓垮隋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清園居



漢宣清乾麗水


網上經常以東北亞地區,尤其是三韓半島為“遠東巴爾幹”、“帝國墳場”來概括的中原王朝曾經多次在此處吃虧並引發蝴蝶效應導致亡國。其實這比附是很不準確的。

這種觀點認為這種歷史至少重演了三次:

第一次是隋唐時期的高句麗問題。但是這場前後涉及兩個朝代的戰爭其實是由先是隋文帝時期就開始了,從表面上看,東征高句麗的原因是高句麗經常在遼西尋釁生事,但也不排除當時隋文帝有藉機轉移國內矛盾的打算。因為亡陳之時隋文帝曾經明令嚴禁士兵掠奪,但自古以來當兵的要想衣錦還鄉,就必須發戰爭財,隋文帝的顧全大局招惹了不少將士的不滿,於是這次只好承諾攻破高句麗後允許將士們發點財,這即是對秦隴軍事文化中“尚首功”傳統的延續,也可以說發動日後隋煬帝東征的預演。甚至是此後數十年間幾代中原天子對東北亞地區的一貫態度(唐太宗、高宗、則天武后)。隋煬帝的徵東的確形成了騷動,並且引發了中原的動盪,但是即使沒有對高句麗的東征,隋煬帝所面臨的混亂也將是空前的:開掘大運河,營建東都、江都,以及關隴寡頭們的權力遊戲(比如楊玄感的造反),這些都可以說是隋朝滅亡的重要原因,而東征高句麗不過是諸多原因中的一項。隋煬帝之後中原王朝又有幾次對高句麗的征伐,但都因輕敵而宣告失敗,直到則天武后時代徹底被征服。

高句麗古墓壁畫。像主為冬壽,頭戴武弁大冠,身著紅袍.手執麈尾,身旁置節旄. 魏晉時期,麈尾是征戰沙場的武將指揮作戰的重要器具,此墓中有銘文"使持節,都督諸軍事……樂浪……玄菟帶方太守"等字樣。

冬壽夫人。前室西壁有墨書題記:  永和十三年十月戊子朔廿六日  使持節都督諸軍事  平東將軍護撫夷校尉樂浪  昌黎玄菟帶方太守都  □□幽州遼東平郭  □鄉敬上裡冬壽字  □安年六十九薨官 冬壽的事蹟,於我國史書中有記載。 《晉書慕容光載記》稱之為“司馬佟壽”,《資治通鑑》稱之為“司馬遼東佟壽”。他曾支持慕容光,共討慕容仁。



第二次就是萬曆三大役中對豐臣秀吉的戰爭。不少人都認為這次戰爭耗盡了大明的家底,導致了明朝的滅亡。但事實又如何呢?根據《明神宗實錄》、《明熹宗實錄》、《三朝遼事實錄》以及《度支奏議》中對萬曆末期、泰昌一朝、天啟初年的記載,三大徵在十年間花費的白銀總共在一千萬兩上下,平均下來每年耗費一百多萬兩,並不算一個特別大的數目,和宮裡每年收上來的黃蠟、白米、瓷器、毛皮價值(盧象升認最少有二百萬兩)相比,可以說是個小可之數。所以,“萬曆三大徵”加起來尚且並沒有將大明朝的國庫耗盡,何況僅僅是其中的一個?認為萬曆援朝而導致明朝陷入困境是很荒謬的結論。

第三次,就是甲午中日之戰,有人認為是朝鮮王朝牽連了清廷,這也非事實,因為日本只不過利用朝鮮問題來挑起遲早都會發生的戰爭,換言之,即使沒有朝鮮的存在,大清國和日本之間也必有一戰,而以當時清廷的狀態來看,獲勝的概率確實十分渺茫。

唐平百濟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