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合作趨勢 中國晶片這次是否真的能一飛沖天

就在上週,ARM宣佈與中國國內一起成立合資公司,共同開拓國內芯片行業的快速發展,對於這家合資公司來說,中方佔股51%,ARM佔股49%,從投資者比例上來說,國內一方對於這家芯片合資企業佔有很大程度上的話語權。話語權雖大,但是我們不得不一起來深挖一下為何在這個時間點成立這樣一家合資公司,同時對於國內芯片產業來說這將意味著什麼。

我們都知道,ARM一直以來在芯片以及半導體等領域佔據了相當一段時間的全球巨大市場,同時對於CPU、GPU等核心技術方面也具有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這對於像國內物聯網市場快速發展的未來前景來說,成立合資公司實在是一步非常重要的市場佈局。

中國合資公司“自負盈虧”?

根據實際情況透露,ARM的相關實際、關鍵專利還是掌握在ARM自己的母公司手中,ARM中國原來的高層管理者基本都是華人,並且都是服務企業很長一段時間的老員工,其整體團隊穩定性非常高,因此業內專家表示,合資公司所帶來的注資情況不會對團隊穩定性造成影響,在具體業務層面,與中國所有相關的業務將由合資公司來運作,中國合資公司也將會自負盈虧。

在人員組成方面,此次的合資戰略之後已經面向社會和各大院校展開了應屆生、實習、社會招聘等不同渠道的人才引進計劃,其中規格最高的社會招聘,一口氣列出了37個職位,涵蓋了CPU、GPU、IoT、AI、軟件等多個方向。從此舉我們不難分析出對於中國的未來芯片市場,不管是老牌兒芯片廠商還是合資企業都非常看好中國未來的芯片領域發展。

合資公司對國內未來的影響

有業界專家表示,對於此次所成立的芯片合資企業來說,可以想象成是一次眾籌,這些生產和使用處理器的廠商就是給錢的,而ARM籌到了這些錢就去研究下一代更強的技術和產品,然後再去收廠商們下一輪的錢。在這種模式下,驅動整個ARM體系不斷往前的,不再是一個廠家,也不是一項技術,而是一整個生態,以及背後的商業價值。

當前的國內半導體產業

對於國內的半導體芯片產業來說,“自主可控”這幾個字已經被我們提及了太多次,當然,我們也確實做出了一些成績,在整體半導體產業相對落後的情況下,龍芯和申威還是在各自的領域取得了不錯的成果。龍芯持續迭代,雖然沒能進入消費市場,但也上了北斗衛星。

申威最新的旗艦則被直接拿來打造成了全球最快的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並且因為其架構和設計方面的優勢,還在很多環節擊敗了國外英特爾等巨頭構建的超級計算機。但是對於激烈的市場競爭來說,我們目前所做的那些努力還微不足道。

我們客觀的來說,不管是龍芯還是申威,雖然在硬件層面已經有所進展,但是在其軟件生態層面,還是存在不小的挑戰和困難,回過頭來看看處理器當中的x86和ARM兩大架構,其實他們的成功背後都是相當複雜的,要有Wintel、“AA”這樣親密的軟件端戰友、要能夠吸引足夠多的開發者、要能夠不斷隨時間提升硬件水平,最終這些因素會形成一個生態。

“中國版”ARM的根本意義

當前國內的現狀就是不僅沒有主導性的指令集架構,而且要想發展自主處理器技術,我們還受限於半導體廠商的技術保密和軟件生態薄弱等問題上,中國一直沒有辦法進入到一個生態循環的發展環境當中去,這樣一來,合資公司的戰略方式就變得優勢凸顯了,國外廠商可以依舊擁有現有處理器的知識產權所有權,而合資公司所具有的市場排他性能夠將自主開發的芯片產品很好地推向市場,同時還可以擁有其產權。

“招聘並且使用本地人才”應該也是中資注入的一個附屬條件,因為數量不算太多,這一批崗位的主要目的是負責國內具體項目和客戶的對接工作,當然也有可能進行一定的專利技術研發,他們將近距離觀察到ARM的技術儲備和經營方式,絕對算一次非常寶貴的學習機會。

對於任何一個外資企業來說,中國市場都是一個不能忽視的重要市場,選擇紮根中國本土,深入瞭解國內用戶需求,其實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在不斷髮展的芯片領域市場當中,對於市場的競爭和搶奪絲毫不亞於技術之間的競爭,放眼未來半導體廠商們之間將會不斷相互滲透,跨界競爭的局面也將會變得越來越明顯。

跨界合作趨勢 中國芯片這次是否真的能一飛沖天

如果您對我們的文章感興趣,請關注“昊源諾信”,每天準時給您推送最熱最前沿的行業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