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口县打出健康扶贫“组合拳”

有效降伏脱贫路上“拦路虎”

本报吕梁7月15日讯(记者李全明 通讯员王永和 解德智)交口县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百姓有5675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成为制约脱贫攻坚工作的大“顽疾”。为了不让“病根”变“穷根”,让贫困人口能够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防得住病,该县打出健康扶贫“组合拳”,有效降伏脱贫路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拦路虎”。

“三医”联动建机制,保障群众看得上病。交口县统筹整合全县医药、医疗、医保资源,进一步健全完善了“三保险、三救助”体系,为全县贫困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和医疗服务信息库,精准到户、精准到人、精准到病,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总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每人180元保费由县财政全额救助,398名特困人口全部得到救助,463名贫困残疾人员免费适配辅助器实现全覆盖,筛查救治大病患者105人。构建起免费医保、医疗保险、医疗救助、扩面提标、一站式结算“五位一体”健康扶贫保障体系,让广大群众看得上病。

破解壁垒出实招,保障群众看得起病。交口县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合作,创新建立慢性病保险机制,实现人、病、药、钱“四个全覆盖”。县财政筹资500余万元,为全县2516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统一购买人均保费200元的慢性病门诊补充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在省定43种慢性病的基础上,新增县内常见地方性慢性病75种,共计118种,基本涵盖全县所有慢性病病种。在医保合规药品基本目录基础上,将补偿药品品种扩大到中华药典药品所有目录。在省定43种慢性病医保合规药品100%报销的基础上,合规目录以外的药品由保险公司100%报销;新增的75种慢性病用药,由保险公司按80%的比例给予补偿。2017年以来,全县慢性病门诊累计报销 4500人次,补偿金额290余万元,极大地缓解了因慢性病导致的“支出型贫困”。

深化医改促提升,保障群众看得好病。交口县是县乡医疗一体化改革省级示范县。2017年,该县组建县医疗集团,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工作机制,优化全县医疗资源配置,加强乡镇卫生院和农村卫生室建设,基本建立起县乡村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省人民医院、省心血管病医院、汾阳医院建立医联体,帮助提升全县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打通急诊救治绿色通道,共享优质医疗服务。

下沉服务通梗阻,保障群众防得住病。组建乡村干部、家庭医生“双签约”服务团队,全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人口37354人、重点人群签约服务17421人、健康扶贫签约服务5675人,签约率分别为38%、67%和100%。定期、不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医疗卫生宣传和巡诊坐诊活动,推进资源下沉、服务下移,打通健康扶贫的“最后一公里”,让广大群众享受到医疗救治和医疗政策的双重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优化流程强服务,方便群众就医报销。交口探索推出“三个一”便民服务模式,县内医疗机构开通“一站式”服务,贫困患者免押金先住院,出院时一次性报结居民医保、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大病救助及兜底补偿资金,个人付费最高不超过1000元。贫困患者外出就医住院“一站式”报销,设立人社、民政、保险等部门合署办公的医保综合报销“一站式”服务中心,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一个月内办结,群众只需跑一次;为贫困慢性病患者办理“一卡通”,在县内各定点医疗机构持卡购药可即买即报,付费不超过药品总价的10%。

交口县委书记霍慧文说:“通过建立多重保障机制,加大扶助力度,确保贫困群众健康有人管,患病有人治,治病能报销,大病有救助,使健康扶贫之路铺设得更牢固、更便捷、更宽广,让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