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學習傷寒論

首先《傷寒論》是本什麼書?《傷寒論》是漢代張仲景寫的,專門治療外感病的一本醫學著作。中醫稱外感為病邪,張仲景首開六經辨證,將病邪侵入六條不同的經脈,而怎麼辨證,怎麼用藥寫了出來。

我是這麼思考的,六經辨證說的是六條經脈受邪以後的治療。那一條經絡用一個方劑就應該可以了啊,為什麼整本《傷寒論》有一百多條方呢?然後又進一步思考,比如太陽證,足太陽膀胱經受邪,那隻要一條方就可以啦!

為什麼張仲景還用了一半的篇幅來寫太陽病呢?我們知道太陽病的兩個主要的方劑,桂枝湯和麻黃湯。所有學中醫的朋友都會背有汗桂枝,無汗麻黃。這有什麼區別嗎?

一般的解釋是從營衛的角度去看的,桂枝證是營弱衛強,所以有汗。麻黃證是衛弱營強,所以無汗。我也是這麼學了十多年,但現在開始反思,為什麼呢?我們先看看這兩條方劑的組成區別。

桂枝湯,桂枝,芍藥,炙甘草,生薑,大棗

麻黃湯,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

我就思考,桂枝湯和麻黃湯的共同點是,都有桂枝,這是走太陽經的,毫無疑問,所有太陽病都要用桂枝。但桂枝湯其餘的藥物,芍藥是走肝經的,舒肝柔肝的,大棗,炙甘草是脾胃經的,生薑也是胃經用藥,為什麼呢?麻黃湯裡面的杏仁是肺經用藥,降肺氣的,又是為什麼呢?

這樣學習傷寒論

結果在那天早上,我忽然就領悟到了,這是病邪在不同部位,所以有不同的用藥。雖然病邪是在太陽經上,但足太陽膀胱經那麼長,具體在哪位置呢,張仲景又做了細分。桂枝湯是治療病邪在太陽經上肝俞,胃俞附近的,病邪不單會引致太陽經的汗出問題。

還會影響肝,胃,脾功能的發揮,所以需要用芍藥肝經藥,炙甘草,生薑,大棗之類的脾胃經藥,最後才是桂枝太陽經用藥。而且肝主藏血,為什麼營血弱,這是因為肝功能受抑制了。這麼一分析就完全明白了。

麻黃湯是病邪在足太陽膀胱經,肺俞附近,會影響肺氣的下降,所以需要杏仁來輔助。為什麼衛氣弱,因為肺氣受影響了,這也和傳統的營衛學說契合上了。

病邪再往上呢?就到了大椎附近了,就會項背強几几,應該用葛根湯。

如果病邪在下,膀胱,腎俞附近呢,就會影響小便功能,小便不利。五苓散主之。

這麼一分析,《傷寒論》就在眼前歷歷在目,而不是死背條文了。是不是這回事呢,我開始應用這原則給患者朋友治療,結果效果都很好。用藥比原來精準多了。原來喜歡開個大方子,反正火箭炮一路掃過去,怎麼也能擊中個把目標。現在就很有針對性地開個小方子,好比激光制導導彈,指哪打哪,效果更加顯著。

上次和朋友們講了《傷寒論》裡面的太陽證,今天和朋友們講講陽明證,也就是足陽明胃經。陽明的本質是熱病,但因為病邪有寒有熱,體質有寒熱,所以會造成寒熱夾雜的情況。更有寒包火等等複雜情況。

這樣學習傷寒論

1病邪在頭面部

這是葛根湯所主,頭前頭後都是葛根湯。腦後痛,頭頂痛也是葛根湯所主。太陽穴及附近痛或者頭暈,這屬於少陽證,大小柴胡湯所主。

2病邪在咽喉附近

這可以用吐法,瓜蒂散。我沒用過,用過的朋友可以交流。

3病邪在肺部

這不能用吐法來解決問題了。寒者小青龍湯,熱者大青龍湯。

4病邪在胸及胸下

結胸,心下痛,大小陷胸湯。熱者,大小陷胸湯。寒者,炙甘草湯。

5病邪在胃(脾)

熱者,白虎湯。寒者,理中湯。石膏是洩胃熱的。

6病邪在大腸小腸

熱者,大小承氣湯,通過大便將大腸之熱排出來。寒者,赤石脂禹餘糧湯,都市熊治療內寒引致的便血用的就是這個方劑。

前面講了太陽證和陽明證。今天和朋友們講講少陽證。太陽證的本質是寒,陽明證的本質是熱,少陽證有寒有熱,《傷寒論》稱往來寒熱。這裡的寒熱,是自我感覺為主的。

太陽證會覺得怕冷,這是有寒,但體溫可能是高燒。陽明證大多感覺怕熱,但體溫不一定發燒。少陽證的特徵是一會覺得熱,一會又覺得冷,這就是往來寒熱。體溫可能是低燒。

少陽證屬於足少陽膽經受邪,少陽證的特徵,口苦,咽乾,目眩,胸脅痛,往來寒熱。少陽證的病邪在脅下,又依據病邪部位的上下不同,治療分別為大小柴胡湯。

總結;太陽病的病邪在後背,陽明病的病邪在前面,少陽病的病邪在兩側。在這些部位有相關病痛,直接就用對應的方劑就很好了,特別是痛症,效果是很顯著的。比如腰側面痛,大柴胡湯。後脖子痛,葛根湯。從這個角度看《傷寒論》是不是脈絡清晰明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