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徐悲鴻:每個人生命里,都有繞不過去的太行山丨畫事

“愚公”徐悲鴻:每個人生命裡,都有繞不過去的太行山丨畫事

畫事君說

淺 顯 有 趣 的 深 度 藝 術 美 學 幹 貨


所有人都學過愚公移山這篇課文。當時我就覺得,愚公挖太行山的行為實在難以理解——路不好走就要挖山?搬家還比較現實一點吧!因此,我不太喜歡這個故事,覺得傻死了。

但是,有人非常喜歡,並且喜歡到把這個故事畫成畫,還一下畫了三幅。

他就是徐悲鴻。

徐悲鴻一生畫了三次《愚公移山》,第一次是大尺幅國畫,現藏徐悲鴻紀念館。

“愚公”徐悲鴻:每個人生命裡,都有繞不過去的太行山丨畫事

徐悲鴻《愚公移山》中國畫,紙本設色

144×421cm,1940年,現藏徐悲鴻紀念館

第二幅是一件巨幅油畫,前一段時間央美剛剛拿出來展過,我去看了原作,確實壯觀。

“愚公”徐悲鴻:每個人生命裡,都有繞不過去的太行山丨畫事

徐悲鴻《愚公移山》 布面油畫

210×460cm,1940年,現藏徐悲鴻紀念館

而在民間的,就只有這一幅,是小尺幅的油畫稿,能看出徐悲鴻創作油畫版《愚公移山》的最初想法,可以說是大幅油畫的母稿

“愚公”徐悲鴻:每個人生命裡,都有繞不過去的太行山丨畫事

徐悲鴻 愚公移山 1940年 布面 油畫 46×107.5 cm 2018嘉德春拍

這幅油畫稿,早在2006年北京翰海春拍,就已經拍出了3300多萬元的高價,創造了中國油畫單品和徐悲鴻作品成交記錄。

如今現身2018嘉德春拍,是不是能夠期待再次打破中國油畫記錄呢?

這幾幅畫的畫風和內容看上去大同小異,但都很不像中國古代神話。除了白髮老人愚公身著古裝,其他人要麼全裸,要麼半裸,畫面中間那個絡腮鬍的中年男子,看起來更像個外國人。

徐悲鴻為什麼要畫《愚公移山》?還一畫畫三遍?

“愚公”徐悲鴻:每個人生命裡,都有繞不過去的太行山丨畫事

徐悲鴻 愚公移山 1940年 布面油畫

46×107.5 cm 2018嘉德春拍


自己選的太行山

中國的藝術史,有很多種書寫方式,有人是天才式的,比如林風眠,常玉;有人是愚公式的,比如徐悲鴻。

愚公面對太行山,沒有搬家,而是去移山,看起來這麼愚蠢的選擇,徐悲鴻卻非常喜歡。熟悉徐悲鴻以後你會明白,他畫愚公,畫的就是他自己,在人生道路的選擇上,他也是個愚公。

從進入巴黎美術高等學校留學,到看到歐洲各地的神話英雄題材、史詩般的油畫創作,年輕的徐悲鴻就一直在思考一個像太行山一樣大的課題:如何畫出中國人自己的油畫?

“愚公”徐悲鴻:每個人生命裡,都有繞不過去的太行山丨畫事

(左)巴黎高美研習宮中從玻璃廳堂去往榮譽廳的通道(1890年攝)

(右)徐悲鴻1930年代留影

“愚公”徐悲鴻:每個人生命裡,都有繞不過去的太行山丨畫事

安格爾《阿喀琉斯接見阿伽門農使者》

布面油畫 113cm×146cm

參展1889年巴黎世博會 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藏

1922年,徐悲鴻根據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裡對張僧繇的記載,用素描畫了《畫龍點睛》,中國歷史傳說人物故事,被他頭一次用西方繪畫手法表現出來。

“愚公”徐悲鴻:每個人生命裡,都有繞不過去的太行山丨畫事

徐悲鴻《畫龍點睛(素描稿)》1922年,現藏徐悲鴻紀念館

炭筆紙本,縱61cm×橫45cm

之後,他陸續創作了《田橫五百士》、《九方皋》、《徯我後》等油畫或國畫,均採用了中西合璧的方式。

“愚公”徐悲鴻:每個人生命裡,都有繞不過去的太行山丨畫事

徐悲鴻《田橫五百士》 布面油畫

355 ×198cm 現藏徐悲鴻紀念館

“愚公”徐悲鴻:每個人生命裡,都有繞不過去的太行山丨畫事

徐悲鴻《九方皋》紙本設色

作於1931年 351×139cm 現藏徐悲鴻紀念館

“愚公”徐悲鴻:每個人生命裡,都有繞不過去的太行山丨畫事

徐悲鴻《傒我後》布面油彩

230x318釐米 1930-1933年作 北京徐悲鴻紀念館藏

《愚公移山》,也是徐悲鴻的油畫民族化中,一個最重要的實踐——從有靈感,到創作完成,前後歷經二十年。

我們試著把三幅作品放在一起看,會發現構圖、人物,雖然大體相近,但細節有很多不同。

比如中國畫版中最左邊有挑擔者和大象,而在兩幅油畫版中則沒有。

中國畫版的大肚絡腮男子站在黃金分割的位置,而在兩幅油畫版裡,則調整到了畫面正中偏左的位置。

“愚公”徐悲鴻:每個人生命裡,都有繞不過去的太行山丨畫事

徐悲鴻《愚公移山》中國畫

“愚公”徐悲鴻:每個人生命裡,都有繞不過去的太行山丨畫事

徐悲鴻《愚公移山》 大幅油畫

而兩幅油畫之間也有一些不一樣,比如左邊蹲地玩耍的小孩就在正式油畫中被去掉了,遠景也從農田改成了隱約的山脈。

“愚公”徐悲鴻:每個人生命裡,都有繞不過去的太行山丨畫事

2018嘉德春拍《愚公移山》

但三幅作品的共性更多,這共性,或可看出一些端倪。

首先構圖上看,兩幅油畫也和中國畫一樣,採用了橫幅的形式,更能講故事,也有氣勢,也更像是中國傳統的手卷形式。

透視關係上,油畫版並沒完全遵循西方焦點透視法則,而是做了改良,變成散點透視+焦點透視

第一排的人物,就有近大遠小的焦點透視,畫面正中的兩個人物最大,越往右的人越遠,就越小。但是整體一看,還是中國畫散點透視的感覺。

看得出來,徐悲鴻在一點一點嘗試調整,尋找油畫和中國畫的平衡美感,這也是他致力一生的“太行山”。

徐悲鴻,就是那個一直在“移山”的愚公

徐悲鴻這人的性格,使他的選擇總是偏沉重,不討巧,不討好,像個“愚公”。他總是選擇宏大的問題,宏大到自己無法解決,或者解決不好,於是遭人嘲笑。

就比如,用《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創作來努力實現的“油畫民族化”,或者說西畫為用,中畫為體。

但要給當時的中國美術注入新的活力,油畫是一個最新,最不一樣,也是最能代表先進生產力,以及改革傳統中國畫弊病的畫種了。

後來,他在北平藝專任校長時,又將西方油畫的素描加入中國畫教學中,使傳統國畫的寫實能力增加了不少。

這個教育理念在後來也被詬病,認為素描使中國畫失去了自己的韻味,產生了生硬的中西結合。(然而徐悲鴻提倡的素描和後來的蘇聯式素描並非一件事,這是另外一個問題,暫且不提。)

任何問題都不能脫離時代來看。在當時,“畫得像”是一門高級技術。他給齊白石畫的半身像,連齊白石都說,了不起,像得很。在徐悲鴻本人的實踐中,素描和水墨結合的範本就是各種駿馬圖,可以說是大受歡迎,收藏界恨不得人手一匹。

他的沉重也體現在他的目的上,他不純粹為了藝術,他用藝術去改變世界。

徐悲鴻藝術創作的高峰期,是在印度和新加坡期間,那是他為了支持抗日,畫畫、辦畫展、賣畫、捐錢,不停地畫,不停地賣,不停地捐。

在新加坡辦畫展時,徐悲鴻這麼大的腕,竟然現場作畫,一點不擺架子,也不怕累,要多少張就畫多少張。

“一般來說,畫家不願意重複自己的畫作,而像父親那樣,一幅畫畫好幾張的,真是為了抗戰,付出了所有熱情。”徐悲鴻的兒子徐慶平說。

累死累活的辦畫展,幾年來賣畫所得近10萬美金,最後全部捐出用於抗日救亡。10萬美金不是小數,相比抗日所費,也不過是杯水車薪。他彷彿又選擇了一座王屋山去挖。

但他一點也不蠢。

因為有很多時候,你面前的大山,是繞不過去的。在徐悲鴻看來,他選的那些“大任務”——油畫民族化、中國畫改良、抗日救亡,都是繞不走,逃不開的大山。

那麼現在你能理解,徐悲鴻為什麼要畫這麼多次愚公了嗎?

第二篇咱們接著說

如果你喜歡這幅畫,如果你覺得自己也是生活面前一個微不足道的小愚公,歡迎轉發這篇小文到朋友圈,也歡迎在評論裡和我們說兩句。

中國嘉德2018 春季拍賣會

預展 Preview

6/15 - 6/17

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嘉德藝術中心

拍賣 Auctions

6/18 - 6/22

嘉德藝術中心

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預展 Preview

6/10 - 6/17

嘉德藝術中心

“愚公”徐悲鴻:每個人生命裡,都有繞不過去的太行山丨畫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