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我們要學會跟自己和解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我們要學會跟自己和解

前幾年,如果你問我最討厭那種人,我會毫不猶豫地說:無趣的人。

有時候,一個有趣的壞人往往能引起我的關注,一個無趣的好人往往讓我敬而遠之。跟無趣的人說話,讓我感到窒息,我會忍不住發出悲嘆:“天哪,我究竟是造了什麼孽啊,居然遇見這樣的人。”

但最近幾個月,我最不願搭理的人裡又增加了一類:浮躁的人。其實,無趣跟浮躁往往互為因果,這兩類人也是高度重疊的。

-02-

浮躁之人最大的特點是:不能靜下心踏踏實實地做完一件事情。他們既沒有能力沒有機會坐熱板凳,又不甘心坐冷板凳,因此,每日都在委屈和失落中度過。

這些人常常會抱怨這個工作太簡單,學不到東西,可問題是,這份很簡單的事情,你能不能百分之百地做好?如果連這個簡單的都做不好,憑什麼要求更有技術含量的?

你學不到東西的關鍵原因是,你在做的時候,只是帶著怨氣,以完成任務的心態去機械地重複,而並沒有用心去思考、去總結,結果哪怕做過了幾十次,你的水平仍然是原地踏步。

我們常埋怨自己的工作枯燥乏味,但你的工作再乏味,難道比流水線上的活還乏味嗎?遠的來說,英國的瓦特,一個普通的學徒工,乾的工作夠乏味吧?但人家照樣能發明出蒸汽機。近的來說,我們身邊有多少高級工程師、企業家都是從流水線上起家的,但他們勤於動腦,並善於從工作中發現樂趣,而且也很有職業榮譽感。

比工作的乏味更可怕的是,你這個人也日漸乏味。工作乏味不要緊,但你自己一定不要成為乏味的人。

-03-

浮躁的人還守不住孤獨、耐不住寂寞。

一方面,他們既不懂得說話的藝術,另一方面,卻又有著極強的表達慾望,不說話就能憋死。

他們總是無法剋制住跟別人搭訕聊天的衝動,但是,在聊天的時候,他們又完全沒耐心聽完別人說的是什麼,甚至在根本沒有聽懂的情況下就急著發表自己那完全牛頭不對馬嘴的見解。並且,還不接受別人的糾正。

他們,只顧著自說自話。

他們喜歡接觸有知識的人,自己卻又拒絕任何深度,不讀書。他們想跟別人聊天,但又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聊什麼。

在“閱讀”時,他們特別喜歡寫評論,常常是隻看了標題就評論、只看了別人的評論就評論、只看了開頭就評論。更有甚者,一看到標題就感到自己遇到了知音,匆匆忙忙地點贊分享,分享完之後,再一看,內容跟自己想的不一樣,然後再大呼一聲:作者真傻×。

-04-

他們喜歡不懂裝懂,對自己完全不懂的事情指手畫腳。

在看電視時,他們總是不停地切換頻道,似乎所有的節目都特別爛,又似乎每一個新的節目都會對他們很有吸引力。

他們沒有能力享受閒暇。在忙碌的時候,他們特別希望能儘快空閒下來。但一空閒下來,他們又會立刻陷入“無事可做”的無聊煎熬中。

浮躁,似乎已成了一種無藥可救的時代病。

浮躁,讓我們變得膚淺,同時也降低我們的智商。而膚淺和弱智化,又會讓我們更加浮躁。由此,陷入一個惡性循環。

影視作品、媒體、自媒體、出版社一味地迎合受眾的浮躁情緒,又進一步讓他們陷入浮躁的泥潭中。

浮躁的人有兩種:第一種是知道自己浮躁,也承認這一點,很有誠意,打算改;另一種是認識不到自己的問題,或者即使認識到了,也不願意承認,你一說他浮躁,他就暴跳如雷。

第二種人,就任由他們自生自滅去吧。

第一種人,還是不錯的。反省精神可以彌補我們在先天素質上的某些不足。

那些因為才華配不上夢想而焦慮的人,首先必須跟自己和解。胡慎之老師說,承認自己能力的有限性,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前提。你既然是普通人,就別老是用大佬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當然,既坐不上熱板凳但又不甘心坐冷板凳的人,往往不願意承認自己只是個普通人,他們會覺得自己大材小用了。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你就應該先問一問自己:我究竟幹什麼才不算大材小用呢?

你答得上來嗎?如果你答得上來,就跳到那個能夠讓你人盡其才的崗位上去;如果你答不上來,就還是先老老實實地在當前的崗位上幹著吧。

-05-

大學畢業後的前六年裡,我做過保險,在臺資企業幹過,在製造業做過銷售。

有不少朋友一知道我這個“復旦高材生”居然幹著這些連高中生甚至初中生都能勝任的工作,都替我打抱不平:你幹這個,大材小用了。

聽了他們這話,我的心情很複雜:一方面,他們說我是“大材”,讓我感受到了莫大的安慰,感激涕零;另一方面,他們既然說我是“小用”,這就意味著,他們在潛意識裡瞧不起我的職業,這讓我有一種職業自卑感。

當然,因為我深深地承認自己只是個應試教育下培養出來的考試機器、高分低能,我沒有覺得自己有什麼才,因此,也就沒有“大材小用”的委屈感。

況且,如果真說我大材小用了,為什麼我的業績不如那些專科生、中專生?所以,在這種場合,我也不應該有大材小用的委屈感,“高才生”的身份讓我感到自卑,而不是傲嬌。也正是因為敢於面對自己的平凡,我踏踏實實地幹,最終做出了超出了很多人預料的成績。

到現在,我不僅沒有大材小用的感覺,而且也沒有那種超出自己才能的野心。

前兩天,葛總跟我開玩笑說,不想當總編的記者不是好記者。我回復他說:我就不想當總編!給我漲工資的話,我當然強烈歡迎;但給我安個什麼職位、頭銜,我肯定不要。

剛畢業那幾年,我確實有過職務晉升方面的期待,後來之所以放棄,是因為我發現自己確實不具備那個能力。再後來,從我做銷售及寫博客的那幾年起,我的心態完全變了——漲工資的話,我很期待;但要我去管理人,那可沒門兒。

我是熱愛自由的人,不想操那些多餘的心。而當個什麼領導,顯然會擠佔我刷屏及勾搭妹子的時間。

人最大的痛苦,是有了不該有的夢想,卻無法實現。而我,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

-06-

能安安靜靜地當好一個小兵的士兵,就算好士兵;而那種天天想著當將軍的士兵,則肯定不是好士兵。

太浮躁,收穫的是失落;不浮躁,降低期望值,並付出最大的努力,收穫的會是驚喜。

至於上面說的“表達欲太強”的浮躁黨,最重要的是要掂得清自己究竟是幾斤幾兩,不要把自己的聲音看得那麼重要,在你還沒有搞清楚事情來龍去脈的情況下發表的“見解”,是沒人願意聽的。

當然,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原先在保險公司接受培訓時,學到的最重要的一項溝通技能,就是:少說,多傾聽。

在2015年2月之前,我沒有讀過任何心理學方面的書,但我一直被很多朋友認為具有心理諮詢師的潛質,“是一個可以說話的人”。

我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別人跟我說話的時候,我不會把自己看成一個很重要的人物。我知道,我不具備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就準確回應別人的能力,我就耐心地、靜靜地聽別人說完,然後自己再發聲。

只有在你準確地理解了別人的意思,再一句話說到別人的心坎上,別人才會覺得跟你相處起來特別輕鬆,“這是一個值得深交的人”。

我在看別人的文章時,如果沒讀完全文,從來不會急著發表任何自己的看法,主要是害怕被恥笑。因為,萬一我為他的第一段點贊,而人家卻在最後一段神逆轉,否定了第一段呢?萬一我看完第一段就罵,而到後面一看,他其實說的跟我是同一個意思呢?

儘管是一個做雜誌的人,但我幾乎從來不看雜誌,尤其是新聞類雜誌(像《新週刊》這種,偶爾會翻一翻)。我寧可看大部頭的書,但不是為了追求什麼“深度”,我只是擔心在雜誌上看了太多快餐類的東西,如果我在幾十年後拿出來裝×,很有可能會被人笑話,說我膚淺。

我知道,有些人很討厭別人裝×,因為別人“裝×”不經意間刺痛了他們的自尊心。可是,沒有一顆裝×的靈魂,哪來牛×的人生?你本不是牛×的人,但裝×裝得久了,也便是了。

所以,要把裝×的需求當作戒除浮躁的動力。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我們要學會跟自己和解

希望對大家有幫助,謝謝大家提供建議,點點關注 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