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霸占行業老大5年到虧損近16億,一代面膜大王爲何淪落至此?

國產護膚品“美即”近日遭屈臣氏門全面下架。作為國內的知名品牌,美即面膜曾經紅極一時,為何會淪落到這番境地?平價面膜市場到底會走向何方?

從霸佔行業老大5年到虧損近16億,一代面膜大王為何淪落至此?

從輝煌到落幕

2003年,美即面膜誕生,在大眾消費者眼裡這是一種高端品。美即創造性地提出了“平價面膜+單片銷售”的理念,開創了全新的面膜銷售模式,將面膜拆分為單片銷售,不論功效、成分、包裝,統一價格,讓顧客隨意搭配組合,使面膜變身為充滿時尚的美容快消品。可以說,這一理念直接導致了中國面膜市場的鉅變。

2005年,美即入駐屈臣氏,有一整面櫥櫃都是美即的面膜產品。事實上,當美即入駐屈臣氏時,冒著很大的風險。屈臣氏門店數量只有50家左右,且銷售扣點高、賬期長,更重要的是屈臣氏實行末位淘汰制,競爭激烈。但事實證明,美即的放手一搏,賭成功了。

2007年,美即成為屈臣氏面膜品類銷量第一品牌,來自屈臣氏的銷售額佔美即總銷售額的70%以上。

2009年,美即面膜的市場份額佔全國面膜市場的15%左右,一躍成為面膜業的老大,並連續5年蟬聯桂冠。

2010年,美即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超額認購784倍,成為當年港交所的“股王”。

2012年,美即品牌達到歷史巔峰時期,佔據全國面膜市場份額的26.4%,年銷售10億,成為面膜行業裡實至名歸的王牌。

2013年8月,歐萊雅以65.38億港元的價格,全資收購美即,美即隨後進行私有化退市,正式併入歐萊雅旗下。

被歐萊雅收購後的美即迅速從巔峰跌落,被收購後的下半年,淨利潤下滑80%。歐萊雅2016年財報顯示,美即面膜在2016上半財年共計虧損15.8億元。2016年的年銷售回款不到2億元,比它在業績巔峰期2012年的13.53億元回款額足足跌去了90%,這也才過去了3年而已。

最終,美即遭屈臣氏門店全面下架,且此次下架並非暫時性的產品調整,而是永久性下架。

從霸佔行業老大5年到虧損近16億,一代面膜大王為何淪落至此?

為何跌落?

1.消費升級的大環境導致迷失方向

隨著本土品牌和進口品牌的崛起,以及美即自身在產品教育創新、產品設計創新等方面的不足,美即逐漸被其他面膜品牌趕上。雖然之後有歐萊雅的加持,但其也錯失了電商與微商的發展機會。

美即平均5-10元一片的面膜價格,在消費升級的今天,也逐漸變得不再有吸引力。儘管美即也進行了一系列調整,比如推出定價更高的鮮注膜力系列新品,拍下papi醬首支廣告放送,邀請迪麗熱巴等新一代當紅明星代言等,但也未見多大的起色。

2.作為外資的歐萊雅公司與本土品牌之間的文化差異

在被收購前,美即面膜擁有高度的自主權,但被收購後,成為歐萊雅集團旗下眾多品牌中的一員,並未受到預期的重視,美即面膜的營銷預算被集團大幅削減。中西方管理制度上亦存在諸多的矛盾。

歐萊雅集團收購國內品牌整合失敗早有先例。以小護士為例,在被歐萊雅集團收購前,該品牌在國內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三,僅次於玉蘭油和大寶,且在消費者中擁有較高的認知度,但目前已很難在市場上看到小護士的產品。另一國產美妝品牌羽西的遭遇與其也相差無幾。

美即的敗落告訴我們什麼?

1.要讓門店非你不可

美即被屈臣氏從門店下架,背後折射出化妝品門店正在不斷調整商品結構、淘汰老舊品牌、上架爆品的現狀。

對化妝品門店而言,摸索出消費者的口味,以及門店最適合的SKU需要耗費大量心力,而期間付出的成本也不低。

對於屈臣氏而言,美即並非不可或缺的選擇,包裝設計老舊、產品功效與同類產品大同小異。一款自帶賣點的產品才能成為門店的爆款,而在新品輩出的面膜市場,美即的賣點大大不如其競爭品,所以它被屈臣氏下架就不言而喻了。

2.品牌和門店都應具備“買手思維”

做產品,尤其是面膜,應當站在為消費者挑選最合適產品的買手角度,來看待市場和自家產品,如果一味以賣方思維為導向,則容易越走越偏。

消費者願意嚐鮮,除了產品的功效外,更願意嘗試新穎設計的產品,願意為附加價值買單。而美即面膜多年來一直是原來的老款,沒有任何的新意。

從霸佔行業老大5年到虧損近16億,一代面膜大王為何淪落至此?

美即面膜淪落到這步田地,其實不少人很心疼,不僅因為它曾見證了多少人的青春貌美,更是因為,又一個自主品牌在被外資收購後沒落了!一款產品想要獲得長期的優勢地位,需要保持創新,需要以謀略性的眼光看到消費者未來的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