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款國產戰機首飛成功卻遭下馬 殲31或將重蹈覆轍

在中國國產殲擊機的研製歷史上,既有殲-8、殲-10、殲-20等值得大書特書的成功型號,也有一些像是流星一樣劃過祖國天空的失敗型號,一些型號甚至是製造出了原型機並實現了首飛,項目卻沒了下文,從上世紀70年代的殲-12再到殲轟-7B,這些項目無一例外就是“一出生就落後”!

在上世紀50年代末,作為中國第一種完全自力更生研製的噴氣式軍用飛機,殲教-1型飛機在首飛並製造了3架原型機之後就宣告下馬,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種已經渡過圖紙階段,在原型機階段遭遇下馬的軍機,在當時,中國空軍因為訓練體制的變化,以及它配套的噴發1型發動機無法自產而非常可惜的未能量產。

我多款國產戰機首飛成功卻遭下馬 殲31或將重蹈覆轍

在經歷了60年代航空工業的混亂局面後,中國航空工業在70年代艱苦前行。殲-6垂直起降型(四號工程)、殲-9等項目先後胎死腹中,但南昌飛機制造公司卻成功研製了全新的超音速輕型殲擊機-殲-12,它採用下單翼、前緣機動襟翼、無邊框風擋等一系列新技術,而且製造了5架原型機,卻未能量產。

我多款國產戰機首飛成功卻遭下馬 殲31或將重蹈覆轍

從1970年首飛到1977年下馬,殲-12並不是因為技術原因而沒有列入空軍裝備序列的。只能說一開始越南戰場上,米格-17打贏F-4給了中國空軍一種錯覺,認為輕型晝間戰鬥機也能對抗裝有雷達和中距空空導彈的現代化二代後期型戰鬥機,而這一期間美國的F-14、F-15等三代機已開始試飛,“空中游擊戰”變得意義不大導致“小殲”下馬。

在整個上世紀70、80年代,殲-7和殲-8成為了中國空軍僅有的選擇,但在這裡面走彎路被用戶“退貨”的案例也有。在殲-10之前,成飛著力研製的殲-7全天候改型——殲-7III型,卻因為航程、機動性縮水嚴重,且沒有中距攔射能力,從原先70年代“要1000架”,到最後殲-7III(C型)和IV型(D型)只製造了2個團就宣告停產。

我多款國產戰機首飛成功卻遭下馬 殲31或將重蹈覆轍

到了90年代到2010年後,中國的國產戰鬥機生產開始步入正軌,雖然殲-8系列遭遇了渦噴14發動機“坑”掉原型機的殲-8III項目下馬的困境,但好在後來的殲-8D/H/F算是靠譜,一直到2010年前後才停產,與此同時,殲-10和殲-11系列的持續量產,也讓“8爺”終於可以功成身退。

我多款國產戰機首飛成功卻遭下馬 殲31或將重蹈覆轍

  • 不過,就在2010年後,西飛在殲轟-7的大改款殲轟-7B已實現首飛,卻沒有進入空海軍“法眼”,其實比起中國空海軍大批裝備的殲轟-7A,殲轟-7B的改動已經算比較大了,使用了電傳操縱系統替換了原來的自動增穩飛控系統,具備鷹擊-12超音速空艦導彈的使用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