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所會館裡藏著幾代粵劇藝人的人生「波折」,既精彩也平凡!

这所会馆里藏着几代粤剧艺人的人生“波折”,既精彩也平凡!

在廣州恩寧路一排沐浴著日光的靜謐騎樓中

有一座四米多高、繪有威武門神的大門

門楣上方寫著“八和會館”四個蒼勁大字

这所会馆里藏着几代粤剧艺人的人生“波折”,既精彩也平凡!

成立於清光緒年間的八和會館至今已有百餘年曆史

八和會館帶領粵劇行當從“亡行”邊緣走向中興

歷經戰火的摧毀、歲月的洗禮

會館數度遷址,但百年大門仍矗立不

起義失敗

粵劇受株連遭禁演

这所会馆里藏着几代粤剧艺人的人生“波折”,既精彩也平凡!

粵劇《八和會館》

從“李文茂起義失敗、本地班演出遭禁”開篇

咸豐四年(1854)

粵劇大老倌李文茂率領紅船弟子響應太平天國起義

起義失敗後

不僅戲行內的人慘遭鎮壓

戲行原有的佛山瓊花會館也被摧毀

甚至連粵劇這個劇種也被禁演出

很多粵劇藝人流散各地,甚至沿街行乞

这所会馆里藏着几代粤剧艺人的人生“波折”,既精彩也平凡!

隨著清朝統治根基日益削弱

粵劇逐漸恢復

光緒年間

粵劇戲班借“京班”的名義已恢復了三十多個

彼時,很多流散的粵劇藝人在廣州黃沙一帶活動

這裡是清政府管治的邊緣地帶

且民眾素來有逢年過節“睇大戲”的習慣

於是,吉慶公所在黃沙應運而生

吸引逃難藝人迴歸投靠

戲行同心

籌款共建八和會館

光緒年間

粵劇編劇家鄺新華等人共同籌款興建新會館

新會館終於在黃沙珠江河畔落成,命名“八和會館”

“八和”二字的來由一說是取“和翕八方”之意

这所会馆里藏着几代粤剧艺人的人生“波折”,既精彩也平凡!

八和會館位於黃沙梯雲西路174號

用地約1115平方米,建築面積有近2000平方米

內設兆和、慶和、福和等八個堂,還有會議廳、辦公處等

這一龐大的多功能的建築

門面按祠堂的格式建築

兩扇大門用巨型柏樹的柏木製成

堪稱戲行一絕

庇護潦倒藝人還負責養老送終

百年以前

八和會館的管理水平之高已不亞於現代企業

其對行業人力資源的調控、從業者生老病死的服務

甚至還要高於不少現代行業組織,實在令人震驚

这所会馆里藏着几代粤剧艺人的人生“波折”,既精彩也平凡!

在八和會館建成前

不少中下層粵劇藝人生活極為潦倒

八和會館建成後

中、下層藝人不必再像以前那樣露宿了

八和會館把粵劇藝人按照行當和在戲班內的職務

分屬八個“和”字的堂口,分門別類組合、管理

这所会馆里藏着几代粤剧艺人的人生“波折”,既精彩也平凡!

八和會館還設有方便所(醫務室)

一別所(安葬孤身藝人)、老人院

併購置山地建公共墳場安葬去世藝人

老人院收容無兒女、徒弟的年老藝人

辛亥革命後,會館增辦八和小學

招收藝人及附近街坊群眾的子弟就讀

入學兒童的學費、雜費、書籍費

均由八和會館承擔

建八和養成所培養“入室弟子”

當時,八和會館在全行藝人的年薪收入中

每人抽出5%的薪金,作為會館的經費

八和會館對藝人收徒的限制較嚴

藝人出師後,沒有六年以上藝齡不能收徒

招收第一個徒弟後需再過六年,才能收第二個徒弟

以上種種,皆是為了杜絕收徒過濫的現象

也可穩定行內人員的生活

这所会馆里藏着几代粤剧艺人的人生“波折”,既精彩也平凡!

1927年,八和會館創辦了粵劇科班

一批退休或正當紅的粵劇名角都曾在此任教

招收“入室弟子”約150名

成名的人中有著名粵劇文武生羅品超

他於2004年創下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成為世界“活躍在戲劇舞臺上年齡最大、表演時間最長的戲劇演員”

不知不覺,他從藝超過80年

無論是出身孤兒院還是出身工人

都能在八和學藝成才,踏上藝術人生

八旬婆婆至今心繫八和

1938年8月26日

黃沙一帶遭日本飛機轟炸

八和會館被日本軍隊拆毀

这所会馆里藏着几代粤剧艺人的人生“波折”,既精彩也平凡!

新會址原是坐落於恩寧路

一間寬4.66米、深近35米的西關竹筒屋

1931年擴路時,前座9米深改為三層騎樓建築

樓房面積155平方米

後座由多個金字瓦面組成長達26米的平房

20世紀90年代

後座牆壁磚瓦倒塌,2002年完成修復

这所会馆里藏着几代粤剧艺人的人生“波折”,既精彩也平凡!

恩寧路八和會館

寬敞的大堂可容納上百人

兩側設有酸枝靠椅

牆上配有“滿洲窗”

還有近代粵劇大老倌的劇照或生活照

大堂盡頭有一個小戲臺

可供粵劇老倌和粵劇愛好者登臺獻藝

这所会馆里藏着几代粤剧艺人的人生“波折”,既精彩也平凡!

八和會館理事兼總務蝶婆婆已年過8旬

她的父親靚次伯、母親蝴蝶女都是粵劇戲行人

自退休21年來

她幾乎每天都要花上一個多小時往返

從羅衝圍的家到八和會館處理日常事務

海外八和共傳粵劇薪火

隨著時代變遷

八和會館不再是粵劇行當的行會

而成為一個民間團體

但這裡始終是粵劇人的圖騰

粵劇藝人也多稱自己為“八和子弟”

这所会馆里藏着几代粤剧艺人的人生“波折”,既精彩也平凡!

時至今日“八和”二字對海外華人仍相當有影響力

只要有粵劇,就有“八和”的身影

雖然海外八和會館與廣州的八和會館沒有從屬關係

但因廣州八和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八和子弟都認為這裡是祖居

这所会馆里藏着几代粤剧艺人的人生“波折”,既精彩也平凡!

參考文獻:《八方和合 粵劇八和會館史料系列》《八和會館慶典紀念特刊》《八和會館回憶》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莫偉濃

策劃、統籌/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嵇沈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