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階層的孩子,三種不同的人生

英國紀錄片《56UP》用56年記錄了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14個孩子的人生軌跡,得出的了“富人愈富,窮者愈窮”的結論,但教育改變命運仍然適用,那麼在社會分層正在形成的中國呢?導演鄭瓊的紀錄片《出·路》似乎給了我們答案。

在這部紀錄片中,鄭瓊導演通過記錄三個不同階層的孩子的人生十年,讓我們看到了教育是如何改變命運的。


農村女孩——馬百娟

馬百娟是一個農村小孩,在“上學要打工,不上學還打工,上學白上”思想的主導下,她到10歲的時候,父親才讓她上了村裡的小學——野鵲溝小學,這所學校只有一年級和二年級,代課的老師是上學不多的一個農民,得閒的時候來教書,講課的口音參雜著濃厚的西北方言。

三個階層的孩子,三種不同的人生

雖然是在校上學,但學習從來都不是她的主業,因為有年邁的父親、智障的媽媽,所以在不用去學校的時候,她是家裡重要的勞動力,背柴、挑水、做飯樣樣離不開她。但她想憑自己的努力,長大之後去北京上學,工作掙錢之後給家裡買米買面挖水窖。可惜,小學畢業她就得去謀生活了。

三個階層的孩子,三種不同的人生

2014年,16歲的馬百娟嫁給了她在陶瓷廠工作的表哥,在她父親的思想觀念裡:“女娃娃,終究是別人家的人,除了嫁人,沒有別的出路。”還是個孩子的她卻將要成為母親,像個大嬸一樣,討論著孩子、尿布和丈夫。


小鎮青年——徐佳

徐佳是湖北一個小鎮的普通青年,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努力考大學,然後努力工作。但他比我們可能更坎坷一些,兩次高考兩次落榜,父親在一次事故中去世,遺願是徐佳可以上個大學,這也是她目前的心願,於是他選擇了第三次復讀。在她母親看來:“即使將來打工,識字和不識字也不一樣。”

三個階層的孩子,三種不同的人生

這次好運眷顧了徐佳,他終於把湖北工業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拿到了父親的墳前,在老家人看來,這是他們徐家人祖墳上冒了煙,很了不起的一件事。

大學四年很快,畢業後徐佳在網上到處投簡歷,但反饋很少,直到一個叫“神馬電力股份有限公司”通知他面試並且錄用了他,他才結束了到處求職的生活,他在這家公司一直工作到現在,並且在武漢買了房,有了車,擠進了武漢的中產隊伍。

三個階層的孩子,三種不同的人生


城市少女——袁晗寒

袁晗寒是一個北京少女,家中條件優越,母親覺得她有藝術天分,鋼琴、舞蹈、美術輪流學習一圈之後,她最終選擇了美術,央美附中上了幾年學之後,她休學回家。17歲的她在南鑼鼓巷轉悠幾圈後,看中了一件門面,租金兩萬。在母親的支持下,她在這裡開了一間酒吧。對於她母親來說,孩子的愛好大於一切,兩萬就當交個學費。

三個階層的孩子,三種不同的人生

酒吧開了沒多久就倒閉了。2012年,袁晗寒就讀德國杜塞爾多夫的藝術方向碩士,全世界頂級的藝術家都回來這裡開講座,但在她看來,這些資源也就那麼回事。

三個階層的孩子,三種不同的人生

2015年,袁晗寒回國,在上海餘德耀美術館實習了一段時間,同年,她在北京註冊了自己的藝術品投資公司,自己擔任CEO,這次和開酒吧一樣,父母依舊支持,覺得只要她喜歡就好,成不成功並不重要。


END

在這部紀錄片《出·路》中,其實我們更多的看到的還是希望,教育改變命運在今天的中國依然奏效,除了運氣和背景之外,靠努力依然可以過不錯的生活,就像徐佳說的那樣:“我接受這種不公平的存在,但我可以努力給改變。”羅胖也在他的演講中說過:“今天的中國,社會分層還沒有最終形成,教育分層還遠著呢。”所以你我在今天還有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