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师?这名师范生给出的答案,令人感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千百年来,对于“何以为师”,人们从未放弃过思索与探讨。

教师到底是群什么样的人呢?他们对职业是如何认识的?在北京师范大学2018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即将踏上教师岗位的公费师范生张慧同学给出了她的回答。今夜,我们一起来看看

何以为师?这名师范生给出的答案,令人感动!

四年前的夏天,我收到了来自北师大的录取通知书,同时收到的还有那份日后回省从教的协议。摸着北京师范大学6个字,我的内心喜忧参半,仿佛登上了一个无限可能的平台,却又只有一条路可走。我真的愿意当老师吗?带着这个疑问,我参加了赴河南洛阳白元一中的支教。记得支教结束那天,孩子们凌晨四点就守在门口,哭着问我们:还会回来吗?正当我犹豫不决时,一个叫魏玉刚的小孩突然拽掉了我的纽扣,他说:“老师,我以前打算念到初三就出去打工,自从你们来了,我觉得念书真好,我要一直念到北京去,纽扣为证。”一席话让我振奋极了,要知道,魏玉刚最初是一个不仅不听课还公然捣乱的孩子啊。他让我明白,学为人师的意义在于教化从容,行为世范的境界是能砥砺无穷。他虽然无法改变留守儿童的出身,却可以通过教育改变以后的命运,而作为别人命运的灯塔,吾又何其幸也。

何以为师?这名师范生给出的答案,令人感动!

此后4年,跨越5省,6次支教,近200个日夜,我在一次次支教实践中坚定了为中国而教的信念,却也一次次地问自己:何以为师?郎平学长说:以信念。所以她带领中国女排披荆斩棘,不畏艰难。古丽加汗艾买提师姐说:以情操。所以她愿意从乌鲁木齐调往叶城八中,不计得失。白寿彝先生说:以学识。所以他90高龄仍然笔耕不辍,铸成《中国通史》。莫言先生说:以仁爱。所以当他站在诺贝尔领奖台上时,仍然念念不忘感恩母亲。他们是轰动全国的榜样,但他们也是我们亲切的师长,是和我们同饮一瓢水,共沐一份春光的北师大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