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师范生,文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师范生。他们毕业后就在农村中小学当教师,默默无闻,甘于清贫,一干就是几十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们也逐步认识到知识、教育的重要性,但农村的基础教育薄弱,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任务迫在眉睫,于是,大量的师范生应运而生。从此,师范生和师专生、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并肩作战,为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乡村学校的师资力量逐渐加强,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师范生们成为教师队伍的生力军,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师范生曾经是学习上的佼佼者。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国家计划中专招生,从初中毕业生中选拔优秀人才。就这样,一流的学生被录取中专,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师范生。那时,中专计划特别少,乡村学校学生能够考上中专(师范)的在全县寥寥无几,因此,只有品学兼优的学生才能上师范。我记得1984年,全县好像只有300多中专名额,凤阳师范就在我县计划招96人,滁州师范招12人。也就是在这一年,我考上了凤阳师范,走上了教师岗位的。

师范生在学校学习时很努力。白天上课,晚上自习。除了学习文化课,还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中午有写字课,晚上有教唱歌和读报。班上的女生会唱歌,轮流教唱。后来会哼唱的几首歌,还是那时学会的。在师范二年级时,我把许多精力投入到绘画上,学素描,画水彩,也有成就感,不过,毕业后就放弃了。

师范生是捧着铁饭碗却甘于清贫的坚守在农村中小学的教育阵地上的。那时,大部分师范生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偏远的农村乡镇中小学教书。那时,农村中小学条件格外艰苦,到学校能分到一间住房就很不错了。偏远的地方,没有好路没有车,闭塞得很!刚毕业时,工资才几十块钱,除了生活,别无结余,这样的状况一直到1993年,也不过拿到一百几十块钱。不过,教师有了铁饭碗还是知足的。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一份职业,也以教书育人为自豪,虽清贫,但略显清高,亦自律。

师范生是教学中的万精油,哪儿需要哪儿抹。在师范学习时,不分专业不分科,各科都学,所以,分到中小学以后,学校缺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像什么,个个能挑大梁。刚毕业时,我教过物理,教过几何,只是后来自学考试中文专业毕业后,才固定教语文。而且,在师范学习时,有的师范生才艺多,这样,音乐、美术、体育的人才也不缺乏。随着师范生的到来,乡村学校的教育风生水起,质量也越来越高。

师范生人人写得一手好字。在师范学习时,开设有写字课,学生学习写字也非常认真。写字是教学的基本功。上课需要板书,时间一长,教师的粉笔字均属上乘;备课要写钢笔字,时间一长,教师的钢笔字也写得好;以前印试卷需要自己刻钢板,一笔一划,教师的钢板字呱呱的;有的毛笔字写得好,也得力于在师范时练的基本功。

师范生有遗憾,就是没有参加过高考。不过,师范生毕业后,教书不忘了学习,他们通过自学考试、函授、脱产学习,大部分都取得了本科学历,也具备了相应的学力,完全能够胜任自己的教学。特别是自学考试,没有顽强的毅力就很难坚持下来。刚毕业那阵,除了教学,就是自学,很少有娱乐的时候。

师范生教学经验丰富,教书育人一丝不苟。他们都有二三十年的教龄,经历过教学改革的风风雨雨,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一批批的优秀人才。他们很多来自于农村,了解农村孩子上学和升学的艰难,即使有时对不公正的待遇不满,也不愿耽误孩子的前程。课下牢骚满腹,课上是诲人不倦,一丝不苟。

师范生有的正在默默的退居教育阵线,但他们只要一天在岗位上,就能严格的要求自己。是他们,曾经撑起了教育的一片蓝天;是他们,曾经为农村教育默默的付出;是他们,曾经为农村教育注入了活力;是他们,让人们看到了农村教育的希望!

请记住,这些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过巨大贡献的师范生们!

师范生,文/高令亚

师范生,文/高令亚

师范生,文/高令亚

师范生,文/高令亚

师范生,文/高令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