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年青时在干什么,为什么被称为兵仙?

纳兰轩若


韩信年青时,与我们村上的张二狗毫无二致,从不读书,也不想下田干活,好吃懒做,游手好闲,还心气蛮高。

韩信家里穷得丁当响,不去做事,却打着不劳而获的主意,下乡南昌亭长是个好人,好说话,人谦和,还经常照顾韩信,有事没事拉韩信到家里吃饭,韩信吃过两回后,就成了良好的习惯,每天都去,一连好几个月。

如今物质条件这么好的情况下,人家来吃几个月普通家庭都会受不了,何况那个经常有盐没米的时代?所以,没米了,没钱买菜了,亭长的老婆不乐意了,干脆不把饭菜端到桌上,做好在床上就吃了,韩信扑了几次空,便知道了亭长老婆的意思,于是,不去了。

问题是,饿啊?真是“虎落平阳被犬欺”,只得到河边钓钓鱼,打打饥荒,肚子还是瘪的,咕咕叫。他运气好,碰到了好心的漂母,天天带饭给他吃,几十天如一日,真是好心人啊。韩信窝囊得很,故经常受人欺负,后来一屠夫,硬逼他从胯下钻过去,给韩信受了一次奇耻大辱。

可以说,年青的韩信贫穷、孤单而又软弱。

他搭帮秦始皇的暴政,带来了秦末大乱,诸侯纷起,干戈连年,他从军了。先跟项梁,后跟项羽,再投刘邦,在萧何的慧眼里,他成了战神,萧何苦做刘邦的工作,使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给了他一个天大的施展才华的平台。

于是,便有了后来的“汉中对”奇谋,有了后来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还定三秦,有了后来的灭魏、破赵、降燕、平齐,开辟北方战场,帮助刘邦一统天下,终成一代兵仙。


帝国的脸谱


第一个问题是韩信年轻时的经历?

韩信年轻时家贫,没有人举荐他当官,也没有做生意的能力,因此经常寄居在他人家里吃闲饭,很多人都讨厌韩信。这里提到了三件事,可以看出韩信在不断的改变完善自己。

第一件事不吃白食。

韩信经常到乡下南昌亭亭长家里去吃白食,南昌亭亭长的夫人十分厌恶韩信,就故意把饭提前做好吃完,韩信来了发现没有吃的,韩信知道他们的用意,就再也不到南昌亭亭长家里去了。通过这件事,说明韩信有荣辱之心,不是彻头彻尾的无赖泼皮。


第二件事一饭之恩。

韩信在城下钓鱼,几个老大妈在洗涤丝棉,其中一个看见韩信饿了就给他饭吃,一连十几天都是如此。韩信十分感激,表示有朝一日自己能有出头之日一定会报答这位老大妈。老大妈勃然大怒,对韩信说我给你饭食不是为了求报答,而是因为你是位公子,大丈夫为什么不自立自强活出个样子呢?

第三件事胯下之辱。

淮阴县屠户中有一个年轻人瞧不起韩信,就对韩信说,你看上去人高马大,还喜欢佩刀带剑,其实不过是个胆小鬼。如果你有胆量的话,就用剑刺一下我看看,如果没胆量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看了看这个人,没说一句话就俯下身子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韩信是个胆小怕事的无能之辈。


第四件事一位明主两个贵人

知荣辱、知恩图报、忍辱负重,韩信具备了获得成功的基础,就差时机和伯乐了。没过多久,时机来了,陈胜吴广起义,韩信看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机会,他收拾行囊出发了。他的第一站是楚国,先后在项梁和项羽手下,但是一直默默无闻,提的建议项羽也没有采纳。于是韩信离开了项羽转投刘邦麾下,但是也没有得到重用,只是做了个接待客人的小吏。



有一次,韩信犯了罪,要被杀头。其他十几个人都被砍掉了脑袋,马上就轮到韩信了,这时救星出现了。滕公刚好从这里路过,韩信仰天长叹,大声说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了吗?为什么要因为一点小事就杀掉英雄呢?滕公见韩信器宇不凡,就释放了韩信并和他攀谈起来。发现韩信确实是不世之才,滕公向刘邦推荐韩信,但是刘邦还是没有重视韩信,只是让他做了管理粮饷的都尉,不认为他是不世奇才。

韩信多次和萧何攀谈,萧何也认为韩信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并在刘邦面前多次举荐韩信。但是刘邦对韩信的能力一直保持保持怀疑的态度,没有听萧何和腾公的建议,还是不重要他。韩信见刘邦不重用自己,就和其他人一样逃跑了。萧何听说后来不及和刘邦说明情况就上马去追韩信,于是就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有人不明底细就去向刘邦汇报,说萧丞相也逃跑了,刘邦十分气愤。过了一两天萧何回来了,刘邦没好气的说你不是也逃跑了吗?萧何说我没有逃跑,我是去追逃跑的韩信去了。刘邦不信说逃跑了很多人你都不去追,为什么单单去追韩信呢?萧何对刘邦说,如果您只想做个汉中王,当然不需要韩信,但你要争夺天下做天子,就必须得到韩信的辅助才能获得成功。


刘邦说那我就封他为将军吧,萧何说不可,如果那样做的话,以汉王对将军的傲慢态度,韩信还是要逃走的。刘邦说那怎么办?萧何说必须拜韩信为大将,统领兵马才行,为了表示郑重其事,请汉王派人修筑高台斋戒沐浴后登台拜将才行。刘邦于是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在楚汉之争和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属于韩信的春天来了。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称韩信为兵仙?

兵仙这个称谓不见于任何史书,可见是后人根据韩信用兵的特点加上去的,这就是兵仙的出处。韩信用兵多多益善,这是韩信自己在回答刘邦的问题时对自己的评价,当时刘邦问自己可以带多少部队,韩信说陛下可以带十万兵马。刘邦笑着问那么你呢?韩信说道多多益善,带多少都没有问题。


我理解称韩信为兵仙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神秘

韩信的老师是谁?他用兵的能力是通过什么得来的,是有人传授还是读书自悟,没有人知道,这就更加重了韩信本人的神秘感。且韩信用兵也没有像其他古代的军事家一样留下兵书战策,后人对他除了敬仰,没有学习研究的材料。

二、无常

韩信用兵的特点归结为无常,就是不按常理出牌,他的打法在任何兵书里都没有记载,或者说和兵书战策中的说法背道而驰,按照他的打法如果不是韩信自己带兵,可能就不是百战百胜而是销声匿迹了。

三、人性

韩信带兵打仗靠的不是阵法,不是兵书战策考,靠的是他对人性的分析和理解。他带兵的时候会分析自己手下这些人都在想什么?如何最大限度的激励调动这些人的积极性,去拼命战斗达到目的,这是他所考虑的问题。战争的主体是人,因此最大限度调动人的能动性,才是获胜的关键,这才是韩信百战百胜的法门所在。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韩信青年的时候还真没干什么,他之所以被称为兵仙,是因为他在为刘邦争夺天下的时候,打了很多以少胜多,料事如神的战役。

韩信青年时,是一个游手好闲的公子哥,整天没事干,拿着一把破剑到处游逛。这样吊儿郎当的韩信,既不会种地,也不会经商,还没有家人。

所以,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他只能去朋友家蹭饭吃。

韩信有一个朋友,这个朋友还是个公务员,在秦廷担任亭长一职,韩信就是在这个朋友这里蹭饭吃。

可是,时日已久。这个亭长的老婆就嫌弃韩信了,毕竟韩信这么大一个人了,整天游手好闲也不找份工作来干。自己家的大米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为了不让韩信白吃白喝,亭长夫人早早就把饭做好,吃完。等到韩信一来,人家都吃饱了,一连几天都是如此。韩信知道人家嫌弃自己了。他的脾气还很大,从此,他就和亭长绝交了。

虽然没有了朋友,但是日子还是要过,饭还是要吃的。韩信只能来到淮阴河边上开始钓鱼了,他这种人恐怕是难以钓上鱼来的。

可是韩信的命还不错,因为这时候在河边洗衣服的大妈,看到韩信如此落魄,就把自己的饭匀了一些给韩信吃。

韩信在大妈这里讨饭吃的日子,应该持续了几个月。期间韩信还在集市上被流氓侮辱过,流氓让他钻自己的裤裆,当时,韩信忍住了,他就钻了过去。

紧接着天下大乱,陈胜吴广开始起义了,各地起义军纷纷来响应陈胜吴广,韩信就选了项梁的军队,加入到项家大军之中去。

项梁战死后,韩信就跟了项羽,项羽让韩信看大门,也就是所谓的执戟郎。

韩信觉得自己不被重用他就跑到刘邦这里来了,可是,刚来到刘邦这里,韩信就犯了法,要杀头。

就在准备杀韩信的时候,刘邦的司机夏侯婴看到韩信是个人才,就把他给救了下来,并且推荐给了刘邦。

刘邦给韩信升了一个官,但是这个官是管后勤的,根本不足以实施韩信的才能。

韩信通过暗地里观察,觉得萧何和刘邦的关系不比寻常,他就开始接近萧何,渐渐的和萧何熟悉之后,他就让萧何推荐自己给刘邦,来做更大的官。

萧何知道韩信的才能是能担当大任的,当他把韩信推荐给刘邦的时候,刘邦说韩信这个人我知道,前几天我刚给他升了官,他怎么这么贪得无厌呢?升官的事情还是不要说了。

韩信没等到萧何的消息,他觉得萧何也不怎么样,韩信绝望了,他有了离开的想法。

当韩信跑了的消息被萧何知道后,萧何赶紧快马加鞭的去追韩信了。这也就是历史上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刘邦以为萧何也跑了呢?他的气不打一处来。

等到萧何把韩信追回来,刘邦对萧何是破口大骂,萧何就给刘邦解释自己并没有跑,而是去追韩信去了。

萧何告诉刘邦,韩信可是国士无双,你若是想得到天下,必须要重用韩信。

刘邦觉得萧何说的很玄乎,韩信有这么厉害吗?

那我给他升一个将军吧。萧何一听,将军的话,还是不行,他还要跑。

刘邦只能说,那就给他大将军。萧何说如此最好。就这样韩信被刘邦推举为大将军,韩信这一条咸鱼也终于翻身了。

韩信带领刘邦集团打的第一仗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战,这一战刘邦集团大胜,刘邦占有了关中之地。

韩信又帮助刘邦灭掉了魏国,魏王魏豹的妃子薄姬,也就是后来汉文帝的母亲,就是在这时候被刘邦给收编走的。

韩信又开始北伐,拿下了代地。

紧接着他又在赵国打了背水之战,这一战韩信用三万人马,打败了赵国二十万精锐,经过此战,韩信的名声远播。

韩信又拿下了燕国,在齐国打败了项羽的大将龙且,至此,刘邦集团占了主导地位。项羽由攻势变为守势。

刘邦把军队的统领权全部交给了韩信,让他打了和项羽决一死战的垓下之战,最终项羽兵败逃到乌江,在这里项羽就自杀了。

韩信也由一名无业青年,华丽丽的变为了一枚兵仙。这就是韩信封神的大致经过。


史学达人


史书对韩信的早期记载较少,比如出身,师从何人均不可考证。只是说韩信是韩国贵族出身,贵为韩王后羿。平常好带把剑在街上行走,游手好闲不事农耕。穷困潦到有时侯连饭都吃不上。曾记载说,他有一位做亭长的朋友,起初,韩信经常到他家吃饭,亭长的老婆很讨厌这个吃白饭的,但又不好赶他走。后来,就每天提前把饭做好吃了,当韩信去时,已无饭可吃。经过几次后,韩信知道自己已不受欢迎,也就不在去了。再有就是漂母和对牛二的胯下之辱。这些事都说明,韩信出自没落贵族,又不懂种地和交易,致使一贫如洗,吃饭都成问题。

致于说如何称为兵仙,这要从他投奔刘邦后说起。秦末天下大乱,给了韩信建功立业的机会,他投奔军营,准备一展平生所学,好封候拜将,光宗耀祖恢复韩家的昔日辉煌。可上天并没有眷顾他的可怜,先投奔项羽,只谋得个执戟郎,也就是亲兵站岗的角色,并未得到重用,也难展胸中抱负。随即去楚归汉,投奔刘邦,这次遭遇更惨,险些丢了性命。投奔刘邦后,随刘邦到西蜀,因路途遥远,山道艰难,粮食供应困难,多数兵士都吃不饱,韩信当然也是如此。看不到希望,还有可能被饿死,士兵开始大量逃跑,一天逃跑的士兵被追回,其中就有韩信,有说韩是逃跑被抓回的,也有说是误会。暂且不去讨论。逃兵追回后,依律当是被砍头的罪。临刑前,韩信对天长叹,汉王那,你就不想打回中原争夺天下吗?为什么要杀一个对你有帮助的人呢?这句话正好被滕公听到,滕公是刘帮的一个谋士,具有远见卓识,就命令先把韩信留下,他去向汉王求情。滕公经过与韩信交谈,见信谈吐不俗且胸有大志通晓兵机。就马上向刘邦求情,请求放了韩信,并推荐其领兵。汉王放了韩信,但并未采纳滕公的推荐。只是让他做了个暑粟都尉的小官,不过算是保住了性命。同时,也有了与萧何接触的机会。为后来月下萧何追韩信打下了基础。

韩信真正领兵,是萧何把他追回来后,反复推荐,刘邦才下决心筑坛拜将,封其为大将军开始。这才有了后来的韩信领兵多多益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半渡而击,背水列阵,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辉煌战绩。刘邦登基后,韩信被列为第一名功臣,封齐王。

为何被称为兵仙,这和他的用兵思想有关,我个人认为,他的军事谋略应该超前百年以上。首先,在当时那个时代,还处于两军列阵对决的年代,但凡记载韩信用兵,多是野战奇袭,很少有列阵对决的战例。其次,善于利用地理人情风俗等一切条件为我所用,象水淹鄄城,半渡击龙且,四面楚歌战项羽。三是不拘泥常法,因势利导,综合利用各种条件,把握最好时机,最大限度的调动士兵的积极性,每次战役都把战果扩大到了极致。象背水列阵战陈余,三万对十二万,一般人认为最大胜利也是打一次击溃战,但韩信抓住战机,在极其困难的情说下,没有给陈余任何反攻的机会,干净利索打了一场歼灭战,全歼赵军十万多人。称之为兵仙,并不为过。


无奈且向上


谢邀。韩信年轻时的事迹史书记载并不多,用今天话来说,他年轻时就是一个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无业游民。这里列举他年轻时的三件事,见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第一,韩信年轻时贫困潦倒,吃了上顿没下顿。他经常跑到南昌亭长家里蹭饭吃,一连数月,亭长妻子不乐意了,到韩信再次来吃白食时,没有给他备饭。韩信一怒之下,拂袖而去。现在看来韩信脸皮也够厚的,天天在人家家里吃白食,哪个能受得了?这亭长妻子算是不错的了,能容忍这么长时间。

第二,有一个漂母可怜韩信,一连数日给他饭吃,韩信就对漂母说:“我将来必定重重的报答你。”谁知漂母怒了,说道:“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看你是王室子孙,所以可怜你,才给你饭吃,没指望你能报答我。”史书没有记载韩信的反应,但以他自命不凡,孤高凌傲的个性而言,脸上一定青一块紫一块,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

第三,这个就是赫赫有名的“胯下之辱”了,这个具体经过不再熬述,家喻户晓的事情,韩信的标签。我想说的是,能忍人之不能忍,不是扶不起的懦夫,就是打不败的英雄。很显然,韩信属于后者。



韩信为什么被称之为兵仙?最早称韩信为兵仙是明代文学家茅坤,诚然,韩信也对得起这样的称号。楚汉之争,韩信叱咤风云,纵横捭阖,宛如龙游九天。仅仅四年时间,韩信帮助刘邦突围汉中,平定三秦,京索救驾,开辟北方第二战场,攻下魏,代,赵,齐直到最后垓下会师灭楚,逼得不可一世的项羽乌江自刎。汉得天下,韩信居功至伟,国士无双。

在这些足可载入史册的经典战例当中,无不体现韩信超凡脱俗的战略头脑。在战场上,他总是心如流水,意似闲云,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重谋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指挥战役胜似闲庭信步,“兵仙”之名当之无愧。


西岳顽石


韩信年青时在干嘛,为什么被称为兵仙?其实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游手好闲”,用这四个字来形容他最好不过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韩信,出生于淮阴(今江苏淮安市淮阴区),韩信在做平民百姓时,家里非常贫穷,行为放荡,品行不好。在外人看来,就是一个游手好闲之徒,所以他没有被推选去做官,他又不能自己经商维持生活,还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

其实,我们可以用以下三件事来概括一下韩信的青年时代!

1.韩信曾经多次下乡去南昌亭的亭长家中去吃闲饭,亭长接连数月接待他。亭长虽然不说,但是他的妻子对韩信却不满,于是,提前做好早饭,一个人端到内室床上去吃。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离开亭长家再也没有回去过。

2.韩信没有吃的,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在河边漂洗丝棉衣物,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韩信接连几十天都如此,每天吃老大娘送的饭食,直到老大娘漂洗完后。等老大娘离开时,韩信高兴的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大娘生气地回答韩信:“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3.韩信在淮阴时,有个年轻的屠户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于是,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大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以上三件事都是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当中有记载的,虽然《史记》开始说韩信喜欢吃闲饭,但他接受老妇的施舍也懂得报恩,受同乡“胯下之辱”知道忍辱负重,假如他把屠夫杀了,韩信的下辈子估计在牢狱之中度过了!

从后来他能成为“兵仙”来看,韩信绝对有个人之处,而那些凡夫俗子怎么能看得懂呢?就像刘邦,不一样也被认为是游手好闲之徒吗?但是,这些被誉为游手好闲的人,最后却成就了一番帝业,他们的一言一行,难到不值得我们去思考吗?


孟子说史



谢邀,韩信的来历,司马迁只用了四个字,淮阴人也。前世今生都未提及,作为汉初三杰之一,未免太简略,我曾有专文论述韩信可能为韩国宗室之后,他出生正当秦灭韩之时,当为遗腹子,其母早亡,生世未作交待,故司马迁也不好着笔,只用四字指出其出生地。韩信年轻时的事迹,司马迁只讲了三个故事,一个是亭长家蹭饭,虽求食于人,但很有气节。在亭长家蹭了几个月饭,亭长老婆受不了,一早把饭做好,端到里屋吃了,留个空锅给韩信,韩信揭开锅一看,明白了,司马迁又用了四个字形容他的反应,"怒,竟绝去“。怒,不是骂娘砸锅,而是掉头就走,永不再来。这个绝字,把韩信的性格倔强描述得维妙维俏。第二个故事漂母遗饼,虽贫不果腹,但胸怀大志。饿得眼睛发蓝的韩信还有兴趣在护城河钓鱼,一帮在边上漂洗染布的女人,其中一个见这帅哥饿得不行,把自带的饭送给他吃,为此这漂母天天给他带饼子,一送十几天,韩信大喜,许诺将来一定重报此恩。司马迁又用一个怒字,这回是漂母怒,”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漂母的善良跃然纸上。其三,钻屠夫的裤裆。虽不忍之辱,但显审时度势之胸怀。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钻裆之前,司马迁用了四个字”信孰视之"。韩信盯着那伙屠户看了半天,决定钻。这三个故事反应韩信年轻时孤苦伶仃的窘迫,更重要的是从三个侧面概括了韩信的性格,倔强有气节,知恩有志向,冷静懂应变。至于称韩信为"兵仙",就是他用兵打仗不循常法,出其不意,屡战屡胜,有若神助,其实他把对手的心理研究得很透,擒魏豹,破陈馀,斩龙且以少胜多,酣畅淋漓,大伙自己找原文读吧。

读《史记》是人生一大快事,如果有一杯小酒,一碟花生佐之,更妙。


null108161361


韩信年轻时候的经历完全未知。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於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这里面的三个故事就是主要的韩信投奔项梁之前的经历记载,还有一处是韩信葬母,这个是太史公亲自考察和了解的故事,说是韩信家贫不能葬母,就把母亲葬在旁边可以放置万家守陵人的高地之上,可见其志向广大。

问题是,以上这些事情,究竟算不算年轻时的经历?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这段话说明韩信在为布衣的时候穷困且没有什么德行名声,所以不得“推择”为官吏,又不能经营生计。

但是,要考虑到漂母对他的称呼,称他为“王孙”,而且本人也“佩剑”,王孙之说,是因为当时大批的贵人落地,所以以“王孙”称呼是尊称,如果韩信本身就是穷屌丝的贩夫走卒,“漂母”也完全不必如此捧着他说,恰恰说明他当时可能就是“士人”打扮,或者说“士人”做派。

另一方面,《云梦秦简·内史杂》规定:

除佐必当壮以上,毋除士五新傅。

新傅就是刚刚成年傅籍的男丁,年龄段在17岁到23岁之间。

韩信因为穷和无行不得举为吏,说明年龄的坎儿应该是符合的,秦汉法律意义上的“壮”,有30岁和20岁两种说法,也就意味着上述事件至少发生在韩信20岁之后,甚至是30岁之后。(我更倾向于20岁)

这也就意味着以上的故事,除了太史公看到的修母墓之外,其余都不是韩信年轻时候的事儿。

至于“兵仙”之类的说法,实在是让人无语。

说实话,这种类似绰号式的名号,咱们在《世说新语》里面偶有见到,到了唐朝,相对普遍,等到了宋元之后,各种市井文化发达,什么绰号、纹身之类的玩意儿都很盛行,可那时候好像还没有“兵仙”之说蔓延,诗仙倒是有了。

真正把这套不着调的东西当真,恐怕还得是“日漫”蔓延年轻一代之后,因为漫画的传播,日本战国那种“鬼夜叉”、“赤鬼”之类的扯淡称号文化才算在神州大地上四处流窜。

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就是:“兵仙”这个称号,谁封的?人称,那个始作俑者是谁?典故何在?

事实上,都没有,只是网络论坛或者网络小说中拿出来叫的响亮的大词儿,就和宋元市井泼皮们说什么“浪里白条”、“豹子头”、“小李广”、“小温侯”是一回事,这还有什么为什么?


刘三解


答:韩信年青时候一定是在学习,一定是,而且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是破落贵族,肯定认为自己高贵,整天背着个剑,东游西荡,就不事生产等谋生手段,就食漂母,乞食亭长家,为了啥?就是为了学习,学习兵法。,就像大衣哥朱之文,不好好干活挣钱,光练歌。他滴天数高,肯钻研,史书上没写他滴老师,我想应爱有老师,不过没名气,加上韩信光芒四射,老师就免了。他便学边用,这不,碰到了无赖挑衅他,喷了韩信一脸后说,赌死!韩信腹有良谋,心想,傻逼,爷要做王侯将相,和你这烂命赌啥!胯下之辱横空出世了。我们赞赞一下这个无赖,韩信因他而精彩!哈哈哈。



后来,韩信弃楚归汉,便星光熠熠,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还定三秦,阻击项羽,俘虏魏王豹,灭代,置之死地而后生胜赵,不战而屈人之兵降燕,突袭攻齐,半渡而击歼灭龙狙,四面楚歌,十面埋伏迫使勇战派霸王别姬自刎!百战百胜,带兵多多益善,谋战派鼻祖,后世称之曰:兵仙。打仗啊!就是玩玩呀!


惠水济善


说到汉初的韩信,很多人多多少少都会想到一个标签,那便是「兵仙」。

但其实,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韩信并没有被打上「兵仙」的标签,「兵仙」是明朝人茅坤对韩信军事成就的概括。茅坤之前,并没有其他人称韩信为「兵仙」。

茅坤眼中的「兵仙」韩信,虽被太史公司马迁立传,但关于韩信的信息,我们仍旧知之甚少,我们不知道韩信是否有兄弟姊妹,我们不知道韩信师从何人……

关于韩信少时的所作所为,《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记载,也很寥寥,无非是「少有异志」、「从人寄食」、「胯下之辱」而已。

但是,如果把这几件事钩镰在一起分析,大概能得出一个还算靠谱的结论:韩信少年时,主要的任务是学习。

司马迁没有正面描写韩信的状貌,但从淮阴屠中少年的言辞中,我们能够认定,韩信生得高大威猛,因为淮阴屠中少年的原话是「信虽长大」。

每每看到这四个字,我的脑海中总是涌现出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角色,这个角色是孔乙己。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杂着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而司马迁笔下的韩信,初登历史舞台时,也是身材长大,家贫,没什么可为人称道的品行,既不能被推举为吏,又没本钱经商,弄得将要讨饭了,只好四处吃闲饭,少言寡语,一副唯唯诺诺的形象,像极了咸亨酒店内的孔乙己,在平常人的眼中,一个「怪」字足以概括。

在漂母的眼中,韩信便是一个怪人。

一个身材长大的男人,没病没灾的,至少可以打打长短工,混口饭吃。

但韩信偏不,他宁可到河边钓鱼充饥,也不肯为人打工糊口。

漂母是个有善心的大娘,他不忍心韩信饿死,便每天把饭食分给韩信一半。

一连几十日后,韩信很有信心地对漂母说:「吾必有以重报母。」

韩信的话,说得很有水平,没有做出特别具体的承诺,但给出了自己必将厚报的意愿和决心。韩信之所以能如此说,并非信口雌黄,而是对自己的未来怀有信心。

从韩信日后的人生成就推断,韩信之所以对自己的未来怀有信心,乃是因为韩信身怀经天纬地之学。

陈胜揭竿而起后,天下豪杰并起,起于吴中的项氏抵达韩信家乡时,韩信投了军,先从项梁,项梁死从项羽,在项羽军营中,做到了执戟郎,多次向项羽禁言献策,不被采纳。

项羽在咸阳主持分封后,韩信便离开了楚军,投了刘邦所领导的汉军,寻找机会,施展平生所学, 出人头地。

感到在汉军中仍不被重用,便离开了汉军,意欲转投他处,寻找机会。

若不是萧何月夜追韩信,韩信是否能青史留名,不好说,但汉军肯定失去一个不世之材。

另一个说明韩信对自己未来有信心的事例,便是韩信葬母。

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这个事例被司马迁放到了传记的最末,容易被读者忽略,所以班固著汉书时,把这个事例提到了韩信传记的开首。

韩信家贫,韩母身死,韩信连埋葬母亲的钱财都筹不到,但韩信仍旧四处寻找,寻找到一块风水甚好的高敞地后,便把去世的母亲埋了下来,韩信母亲墓旁的土地非常开阔,可置万家。

对古代的墓葬稍微熟悉的读者便知道,韩信的这种操作,不是普通的百姓干得出来的,韩信出人头地的愿望和信心,异乎寻常地强烈。

根据韩信少年时的事例和在战场上的表现,我们可以断定,韩信参军前,便已学有所成,只是一直不被认可而已。

人非生而知之者。韩信的学问,自然也不会凭空而来,当也是勤学而来。

所以,韩信少时,怕是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学习了,而研习兵法,怕是在秦末比较犯忌讳,所以韩信并没有向家乡人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

司马迁为韩信立传时,韩信已被打上了「反贼」的标签,没了后人,司马迁只能到韩信的老家去搜集韩信年轻时的资料,但韩信的故乡人也不大了解韩信,更不会知道韩信何时开始研习兵法,因此,司马迁便没有记录韩信师从何人,没有记录韩信勤学兵法的事例。

参考资料:《史记·淮阴侯列传》、《汉书·韩彭英卢吴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