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学儒、中学道、老学佛”,这样对待学者是有意义吗?

鑫宝35


首先,我们不应该以“是否有意义”去定义一件事情,毕竟当你在做的过程中,已经得到了收获。话说回来,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如下,不当之处还请方家多多指教。

关于“少学儒”,我想不一定是在学生时代必须得去背诵儒家经典书籍,必须要求自己在年少时代一鸣惊人,这里指的是在我们懵懂成长的阶段,思想观念一定要有好的导向,而孔子的思想作为个人修身养性方面来说,甚至是人生价值观方面来说,都不错。所以,我们应该多多以孔子的思想浇灌自己的心灵。同时,“学儒”也是学习做人彬彬有礼的相处方式。

关于“中学道”,人到中年后,经历了是是非非,看遍了世事浮沉也见识了各式各样的人之后,应该用道家的思想告诫自己要“无为”,但这种“无为、不争”并不是清心寡欲,而是以辩证的心态去看待名利荣辱,以宽广的胸怀去容纳世间的一切。

关于“老学佛”,即在以出世的思想活在这入世之中。人到老年后,更应该以一颗淡然的心态去看待生死,去发挥自己的余热,毕竟活到老学到老。

以上便是我的见解,也欢迎大家留言交流讨论。


沈善书


★ 结论

要按我的理解来说,这短短的九个字:少学儒中学道老学佛”。就包涵了人的一生。这九个字牵涉到人一生的“性格”、“修养”、甚至“养生”之说。为什么恒实你会有这样一种观点呢?我就一句一句分析,友友们请上眼观看:

★ 少学儒

“儒”是什么?

儒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儒,柔也,术士之称。很多人估计会注意到:哈哈,儒是术士的意思啊!但是你们注意到这个字了吗:

何谓?在古代殷时期,专门办理丧葬的人,统称做。从事这个职业的人,一向被人轻视。收入少,待遇低也是这群人所面临的困境。这就造成了他们在接丧葬业务时,不仅要看人脸色、还要仰人鼻息。脾气就得以“”为主。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孟子为代表推出了一种文化思想:儒家。这时,儒的意思开始有了分歧。有“君子儒”与“小人儒”之分了。见论语

孔子对子贡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我个人认为,少学”“的儒指的是君子儒,而不会是术士儒。那么君子儒讲究什么呢:《周礼·司徒》中就很清楚地说了要求:“师以德行教民,儒以六艺教民。哪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简单地说就是:懂礼节、知大义、多读书。这下大家就清楚为什么要”少学儒“吧!


年轻时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懂礼节不粗俗、做人做事要慎独、说起话来抬手归例,落下论据。努力通过”儒“
”年少轻狂之气"打磨掉


★ 中学道

我在这里将“中”理解为“中年”的意思。那么为什么中年要学习“道”呢?

所谓“道”又是什么呢?

老子的《道德经》就清清楚楚地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天地万物,生圣生贤,倶以从“道”而生,阴抱阳,生生化化,无极无穷之妙哉。“

老子也无法用一个字确切地说明自然的本源,万物的本质是什么。这在《道德经》中就可看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而道教另一本经典著作《南华经》,则是讲得人的”无为“”齐物“......

中年人步入社会多年,世间百态纷杂入目。痴迷于人间风月、荣华富贵、些许奈何,莫名伤怀,独处寂寥,群人愚衷......是多少人眼中堪不破的”局“。

也正如《桃化扇》所言: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过风流觉,把五十年兴亡看饱。


”中学道“则是让到中年的人们更清楚一切事情以”无为“为主、顺其自然为道。消了争强好胜之心,断了虚荣攀比之意。


★老学佛

何谓”“?《佛光大辞典》解释为:佛为仙人中之最尊者,又称大仙,或金仙。

人到老年,年老气衰。一切争强好胜之心、年少轻狂之性统统已成过眼烟云。曾经的众人

前拥后护、荣华富贵也只是黄梁一梦。

到老一人一室一桌一椅,百病缠身苦恼自知时,学习”佛“教理论,会让你明白所谓人生,终会一切皆看空、终会一切皆看透、终会一切皆禅悟。


”老学佛“让已步入老年的你,消了不服老不服输的一口刚烈之气,多了一口绵柔顺咽养生之息。


★ 结论

总得来讲:儒家讲做事的态度,道家讲做人的态度,佛家讲人性的态度。”佛、道、儒“其实就是一部书写人生答案的综合试题答案集。

该文仅表述个人观点,因本人学识有限,文章有诸多错误之处,还请各位友友批评指正。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恒实说”。更多精彩,尽在恒实说!

恒实说


“少学儒、中学道、老学佛”,这样对待学者是有意义吗?

这还是有意义的。

一、少学儒。

少学儒,是说,年少时英气勃发,志气向上向外,前程尚无枯量,可以学习儒家进进取思想,建立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人生志向,为整个人生创造美好前程打下基础。

儒家进取思想是明显的。如易经讲“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孔子虽然也讲安贫乐道,但却强调切磋切磋励志,安贫乐道其实只有一种以备成就大业的历练而已。因此,孔子强调发愤图强。也强调见贤思齐,反躬自省不断成长。以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人生最大抱负。

二、中学道。

人到中年万事休啊。

中年学点道家的理论,有一点道家思想,渐渐学会顺从自然,在辛苦忙碌之余有点清静无为的观念,也不失为一种自我的解放。学学道家的养生观念和方法,也可以有更好的精力面对生活的重负。

三、老学佛。

人到老年,黄土渐渐的掩了上来,好思考一下归宿。虽然这时才来解决人生的终极问题略显晚了一点。但能有一点追求心安而去,无苦而终的努力也算是心灵的安慰,和对终极问题的一个交待吧。

放下,放下,清空,清空,得个善终可也。

不过,也要防止矫枉过正,过犹不及的问题。强自取柱,柔以取缚,凡是取中庸之道吧。


水煮周易


这是人生的几个必经阶段吧,儒释道既代表了中国三中不同的思想潮流,也代表了人生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

少年正是奋斗的时候,儒家讲的进取,讲的虽千万人吾往也的精神正是少年所需要的,勇往直前的人才能做成大事业,年轻就是资本。

到了中年,你会慢慢发现,人不是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孔孟之道做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做人正直无私,却往往四处碰壁,慢慢的你明白,除了儒家还有一个道家,它告诉你凡事都有另一面。儒家教你刚正不阿,道家教你柔弱胜刚强,儒家教你社会是光明的,道教教你黑暗总是伴随着光明一起产生的。


最后你终于发现,事情做完了,社会赋予的使命也完成了,娶妻生子光宗耀祖,一切都是那么完美,可心里总是有许多疑惑解不开,心中总觉缺少点什么,于是佛家来帮你解答心中所有的疑惑。

这三种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或许在同一个时期这三种接替产生互相杂糅,总之儒释道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并不能完全说那个时刻是哪种思想,只能说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可能某种思想是占主导的。


昭烈名臣


少学儒,这个没办法,强行统治文化圈,不学也要学,并被其束缚行为,禁锢思想。

中学道,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儒学的各种误区,开始寻求真理和真文化。

老学佛,这个也没办法,因为古之道术不存,心灵不能得以抚慰,只能转投佛教因果了。


浸淫之辞


没有意义 三教是一致的 最好一次学到道位 就是完成第一步 修身 不然是经不起世道人心考验的 正如佛经所说 无有渐次 学到了就是学到了 没有学到就是不及格 没有真正的功夫 会出问题 比如知识分子普遍夭折 平均寿命不高 猝死和犯法的也不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