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日本的侵華過程中有一個明顯的停滯,這個時候日本在做什麼?

梁寶明


謝謝邀請,非常樂意回答此問,釐清那段歷史。

雖然甲午戰爭發生於1894年,1900年八國聯軍已有日本在,1905年日俄東北戰爭,但嚴格來講,日本侵華是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的,以前的系列軍事冒險使日本在大清朝掘取了巨大利益,甲午更割佔了臺灣,但還屬兩國交戰與在華勢力劃分。


此時日本雖有侵華之心,但如真有所行動,必然遭遇列強的打擊。因為在列強的眼中,日本不是侵華,而是侵己。當時列強之間關係很微妙,自普法戰爭後至一戰前,彼此間雖矛盾重重,但只暗鬥不明爭。其中,沙俄與奧匈帝國雖是八國聯軍一員,但鑑於其龐大體量,英法德其實對其很忌憚。所以1905年日俄戰爭,都暗幫日本。美國一直視日本為自己的跟班,也站在日本一邊。但兩國誰勝誰敗,對其他列強都一回事,只是在中國的勢力地盤變換。

日本對國際利益爭鬥非常明白。正因如此,一戰之後,日本並沒在垂涎已久的東北動手,而是奪取山東搶德國利益。等蘇聯成為各國勁敵後,借蘇聯國內大清洗髮動了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國民政府不抵抗,不對日宣戰,無腦等國際仲裁。但日本深知當時世界宗主英國以蘇聯為最大對手的心態,侵佔東北似乎劍指蘇聯。美國已取代英國成為南方國民政府的宗主一一日本依然沒直接碰觸英美法在中國的利益。

一九三七年日本全面侵華,是德國已準備好了。列強無力干涉了。

因此,既不是日本好心,也不是日本沒有決心,而是日本對國際格局的精心控局。由此可見,日本對我神州用心何其臉惡,時時刻刻都準備著下手!


bashanlaike


濃縮來說,就是一場日俄戰爭讓日本這個剛剛完成“明治維新”的國家有點腎虛,這個時間段又連續死了二任天皇,再被他們所扶植的代理人張作霖幾番忽悠,最重要的是,日本在此期間走的還是資產階級政黨制度的路線,文官執掌內閣,軍部比較收斂,史稱“大正之春”。

同時軍隊被裁減並限制權力,日本的對外擴張偏重於經濟侵略,軍事運轉緩慢卻並非停滯,實在因為內部太亂太忙。

(裕仁年輕時)

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人是第一次“賭國運”,以10萬人戰死和15億日元的巨大代價擊敗俄國,但是並未完勝,俄國人主要是有些懵圈,他們發現這個對手完全瘋了,是在用屍山血海硬拼。不過,停戰條件只認可將東北南部的權益讓給日本,當日本人索要戰爭賠款時,俄國沙皇說要錢沒有,要不就重新打一次,日本人含糊了,因為確實打不動了,雙方在列強調停下籤署了《樸茨矛斯》條約。

雖然得到了南滿鐵路和關東州(旅大)的控制權,日本卻已精疲力盡,連常備師團都裁掉了四個。1912年明治天皇掛掉,日本舉國哭了一陣子,大正天皇上位;1926年聖誕節,大正天皇又死了,日本上下又長舒了一口氣,因為這位天皇精神有點不太正常,實際從1921年起就由皇太子裕仁“監國”處理朝政;1926年裕仁終於繼位,改元“昭和”,成為日本第124代天皇,東瀛三島的政局才算穩定下來。這一年,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革命軍開始北伐。



(裕仁父親大正)

裕仁在1921年遊歷歐洲期間接見了十幾位駐外武官,得到了他們的支持和效忠,以這批青年軍官為主的“昭和軍閥”才得以成型,也成為了裕仁向軍隊元老奪權的班底。日本人當然沒閒著,他們關於飛機坦克軍艦的研製和生產繼續推進,他們對東北的蠶食和滲透,暫時是通過代理人張作霖進行的。

日本的軍政兩界一致認為,他們就應該在中國的東北具有“特殊權益”,對資源匱乏的日本列島來說,滿洲關乎他們的國運,為了爭奪控制權幾乎把整個國家都作為籌碼押上賭桌了,怎麼索要回報都不過分。然而文官政府也清楚,滿洲畢竟不是日本領土,還得找個人幫他們辦事,經過接觸和考察,張作霖成為合作伙伴,張作霖也因此逐漸聲勢壯大,依靠日本人的支持成為了東北王,甚至問鼎了北洋政權。



然而這位張大帥乃是鬍子出身,既有血性又有手腕,說具備民族底線也可以,反正一旦屁股底下坐穩了,之前答應日本的許多事情要麼推脫要麼乾脆不兌現了,比如移民問題、修路問題、開礦問題等等,把非常實誠的一群日本外交官搓摸的集體發瘋,表面上看是張作霖被日本人利用了,實際上是日本人被張大帥玩耍的不輕,所以日本人不高興了,非常的不高興。

1928年,北伐軍途經山東挺進華北和平津,日本非常擔心北伐軍一口氣衝到山海關外,影響到他們對東北的覬覦,直接出兵濟南阻攔。同時要求張作霖從北京退回瀋陽(奉天),與北伐軍分庭抗禮確保東北不失,駐京公使芳澤再次要求張作霖在《日張密約》上簽字,佣金是可以出兵阻攔北伐軍進入東北,被張作霖斷然拒絕:我不能出賣東北,以免後代罵我是賣國賊,我什麼都不怕,我這個臭皮囊早就不打算要了!

(張作霖組織安國軍政府)

日本人惱羞成怒,決定換馬了,可是張作霖手握重兵怎麼換?暗殺。

關東軍本來打算在張作霖死後,趁奉軍群龍無首解除其武裝,再換個聽話的傀儡,或者由關東軍直接佔領。不料繼任者張學良迅速穩定了局勢,第二年宣佈易幟歸順國民政府,日本通過代理人控制滿洲的計劃徹底破產。休養生息二十幾年的日本,終於決定赤膊上陣了,1929年現《田中奏摺》。

軍部嫌文官政府缺乏“侵略效率”開始暴走,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雖然是關東軍單方面的軍事冒險,實際上代表著昭和軍閥的普遍意志,甚至是裕仁天皇的內心想法,因為,再不動手滿洲對他們來說,就是水中月鏡中花了。


度度狼gg


抗日戰爭期間,狂妄的日本打到武漢後,發現中國人太不好惹了,跟他們之前的設想不一樣。之前日軍在東三省的順利,讓他們低估了中國的實力,從而狂妄自大。

他們拿下滿洲後,以為中國是軟柿子,所以大放厥詞,說什麼:三個月滅中國。當時日軍的陸軍大臣說,滅中國一個月就夠了,大概天皇也覺得這人太能吹了,於是穩妥地計劃在三個月。

但是日本低估了中國的實力,也沒有充分考慮中國地理位置的優勢,不是什麼地方都跟東北一樣一馬平川,四川、廣西都可以據險而守的。就拿武漢、長沙來說吧,日軍的優勢機械部隊在長沙的水網地帶發揮不出優勢,而當地反抗的激烈,又讓他們無法繼續戰略計劃,日軍的兵力泥潭深陷又讓他們抽調不出更多兵力……各種狼狽。

我們通常給出的原因是:中國地盤太大,日本戰線太長,縱深戰略超出預想,兵力補給跟不上,又遭到頑強抵抗……

當然這些都是表面原因。

我們知道日軍夢想拿下的城市是重慶,那麼為什麼沒打到重慶呢?僅僅是因為戰略縱深超出想象?山地太多重機械玩不轉?那裡的人們愛國主義太強烈,見一個殺兩個,日本人打不過?

這些只能是一部分原因,日本的滅亡從珍珠港開始,但起點似乎更早。在日本跨過長江那一刻,就意味著日本必敗。這是日本犯的最大的一個錯誤。

本來英美對日本的強大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制衡戰略”——抬一個國家,就能制衡另一個國家,就能維護英美在中國的利益。

日本的戰略物資是依靠英美的,而尤其是美國,想發戰爭財快想瘋了,如果日本不是發瘋地招惹美國,美國是不會被捲入戰爭,而日本也不會那麼快滅亡。

日本進軍華北,英美沒幹涉,但日本進軍華南,英美坐不住了,但仍然沒給日本禁運,因為他們幻想日本能聽話,保住他們在中國的利益。

日本一次次讓英美失望,並且無視英美的譴責,它根本沒有照顧英美的利益,想把華南變成他自己的糧倉,而日本儲備的石油此時只夠幾個月用,日本急切需要東南亞的石油,這就跟美國產生了激烈的矛盾。

我們知道,機械戰是需要鋼鐵和石油支撐的,日本在中國佔領區有豐富的煤炭,朝鮮有鋼鐵,這些日本都不愁,發愁的是石油從哪來?美國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後,日本就必須冒險,同時也要切斷西方此時對中國源源不斷的援助。

我們來看看,日本在攻打重慶這座城市,遇到了怎樣的困難。

從日本要攻打重慶那一刻起,中國就做好了拼死一搏的準備,而且中國不是孤軍奮戰,得到了其他國家的支援,於是信心大增。

而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打算兵分五路,佔領東南亞以及中國地區,他們認為可以從關東軍和南洋日軍中抽調兵力,目的在於讓中國徹底投降。

日本軍部反覆研究後,他們一致認為,要想早點結束戰爭就必須集中兵力拿下重慶。

所以他們制定了攻佔重慶、成都的戰略,按照這一戰略,他們從西安、武漢兩個方向進軍,為的是消滅中國的主力軍。

日軍為了這個方案,投入了十五個師團,日本本土的日軍調集十二萬,加上東北、南洋,一共三十六萬,而日軍在關東的兵力激增三十多萬,也就是說日本下了血本。

“5號作戰”完全是日本主帥陷入精神分裂後的產物,以日本的國力這場戰役更像自殺,但奇怪的是日本上上下下都認為,必勝,中國必然完蛋。

其實這個方案一開始,陸軍、海軍的首領都不同意,覺得太冒險,但是天皇很有興趣,得到天皇首肯後,日本將領信心大增,也認為這種方案也不是不可能實現的。

太平洋戰役使日本分身乏力,不得不把原本進攻中國的軍隊抽調到太平洋戰場,後來日本統帥乾脆向司令部發出終止“5號作戰”計劃,攻打重慶成了日本永遠的夢。


沙克C


從1905年到1931年這二十六年裡,日本為什麼沒有繼續侵華的步驟,因為日本內部文官政客和軍隊將領一直在進行爭奪國家領導權的鬥爭。

1868年明治維新,日本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起的是個君主立憲制國家,軍隊雖然有很大的影響力,但國家領導權掌握在伊藤博文等文官政客手中,軍隊還不能任意妄為。

1909年10月政壇大佬伊藤博文被刺殺於哈爾濱,日本軍隊繞過政府直接吞併朝鮮,設立朝鮮總督府。自此日本軍隊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塊脫離政府掌控的地盤,開始和日本政府分庭抗禮。

1912年7月30日明治天皇去世,大正天皇繼位。大正時代開始時軍隊要求擴張的聲音甚囂塵上,1912年12月由軍閥巨頭桂太郎上臺,這種違法日本憲法的行為引發廣泛抗議,東京爆發第一次護憲運動。憤怒的民眾包圍國會,襲擊警察局、派出所,動盪波及大阪、神戶等大城市,最終大正天皇出面桂太郎內閣因此下臺。這是資產階級民主運動的勝利,日本進入政黨議會時代,軍隊受到壓制。

可惜好景不長,大正天皇從小就重病纏身,後來更是轉為精神病,1921年開始由皇太子裕仁監國。裕仁是日本“軍神”乃木希典的學生,擴張思想根深蒂固。裕仁監國後不久出訪歐洲,接見駐歐洲的十幾個日本武官,獲得永田鐵山、小畑敏四郎、岡村寧次、梅津美治郎、山下奉文、中村孝太郎、松井石根、中島今朝吾,下村定、磯谷廉介等日本青年軍官的宣誓效忠,昭和軍閥集團形成,這批人是日後推動日本侵略戰爭的主力。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再沒有政府授權的情況下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瀋陽。1931年9月24日,日本內閣決定不擴大戰事,然而關東軍在裕仁天皇的默許下無視政府的決定,以自衛為名,完全侵佔中國東北。

1932年3月12日,犬養毅內閣反對建立滿州國,繼續縮減軍備,這一決定激怒了少壯派軍官,引發五·一五事件。日本首相犬養毅、前財務大臣兼立憲民政黨黨魁井上準之助等人被暗殺,而殺人兇手卻在忠心於天皇的口號中被無罪釋放。

殺人兇手成了民眾心中的英雄,軍隊肆意殘殺政客卻不遭到處罰,從此日本政客為了保命再也沒人敢和軍隊作對,日本的擴張步伐再也剎不住了。


當狗容易做人難


問題主問的是1905年到1931年為什麼日本方面沒有發動大規模的侵華行動。

這其中,得從國際,時間,日本,中國四個方面來說。

在這其中時間是一條主軸線,因此我們先把它暫時擱置起來,然後說一下國際,日本,中國三個方向的問題。

首先是國際上的問題,當時的中國,很明顯,經被西方列強給盯上了,自辛丑條約簽訂以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發動以後,此時此刻,中國在其他帝國主義面前就是一塊肥肉,大家都知道中國這麼大的市場可以帶來多大的經濟效益,但是誰都不願意提前出手?為什麼最有實力的英國,法國還有當時的歐洲列強離中國太遠,中國人口太多,沒辦法把它徹底淪為殖民地,日本雖然離中國比較近,但是英國與法國在這地方盯得比較緊,你如果敢佔領中國,或者是在中國為所欲為。中國方面直接倒戈英國與法國方向,那麼你將面對的是英國的皇家海軍。

日本方面經受住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站對位置以後,然後選擇入侵中國山東膠州地帶,打算奪取德國人在中國的部分殖民地,但是卻受到了英國與法國方面的阻力,最終在國際社會和國內局勢的共同作用之下,日本人退出了。對於山東膠州地帶的控制,可以說,這一次接觸的失敗給日本人心裡面留了一定的陰影,也側面印證了在英國,法國等老牌歐洲列強實力尚且強勁的時候。他們對於中國的管控,是極其嚴格的。

1905年以後,由於日本方面從中國方面拿到了大量的賠款,不僅是《中日馬關條約》上的賠款,還有《辛丑條約》上的賠款,日本人需要最大限度的利用這些資金來強軍富國,因此,日本軍隊迎來了現代化的改裝,但是對於日本這個島國而言顯然,只有他的海軍實力足夠強勁,他才能夠走出自己這個小島去外面的世界看一下,雖然日本在日俄戰爭期間,在對馬海峽,一舉全殲了前沙皇俄國的波羅地海艦隊,但是此時此刻日本人的艦隊,他的艦隊實力仍然是擺不上臺面的,英國人隨便派一支偏旅都能夠將日本的海軍給屠殺,在這之後,日德蘭大海戰的爆發使得日本人徹底意識到了,日本與英國之間存在的巨大的實力差距,日本人急需將自己的軍隊實力不斷的提升,一方面是為了應對接下的擴張,準備另一方面就是為了應對接下來擴張的時候會面對的,其他帝國主義的阻力。

而日本聯合艦隊真正能夠站上世界舞臺是什麼時候呢?是日本人向英國人買了金剛級重巡洋艦,這艘巡洋艦,可以說是英國人送給日本的一個禮物,這艘巡洋艦不僅當時的技術性能參數都為了世界第一,而且最為重要的是,英國人幫日本人量身定做了一款火炮兒,這款火炮的全部技術又全部轉讓給了日本。日本方面真正的可以隨心所欲的打造自己的最強艦隊,在此之後,日本人的各型戰艦可以說是以金剛號作為藍本進行不斷設計,不斷壯大,在此以後,新的作戰艦種的誕生,又讓日本聯合艦隊看到了能夠追趕老盤海軍強國的希望。這就是航空母艦,山本五十六為什麼敢打珍珠港,原因就在於在太平洋方向,日本人的航空母艦是佔有優勢的,正是依靠著這一個優勢。山本五十六,敢打珍珠港之戰,不然他手裡沒有底牌是死活不敢去招惹美國人的。

與此同時,日本方面也深刻地意識到中國這個地方實在太大了,憑藉中日甲午戰爭時期日本軍隊的裝備而言,很難一舉將中國人給擊垮,你包括當時的英國人,法國人已經入侵中國的各個列強它的活動範圍也僅僅是在臨海地區,超越了這個領域一旦進入中國內地就很有可能會面對英國人在阿富汗的那種情況。因此他急迫地想要對自己的陸軍進行升級,只有徹底的升級的陸軍,才能夠徹底佔領整個中國,第一次世界大戰血一般的教訓擺在了日本人面前,日本人希望打持久戰吧,他自己清楚,他就是一個島國,一旦打起持久戰來,它很難耗得過中國,而且中國很有可能會找其他的靠山,其中發生的變數實在太大了。

就這樣,軍事上的事情一直拖到了1931年這個時候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金融危機,美國總統羅斯福通過自己的手段可以使自己的國家擺脫這樣的危機,但是對於日本還有一系列小的資本主義國家而言,這場危機簡直就是一場災難,如何填補國家財政的空缺,這個時候就擺上了檯面,當然,此時此刻,戰爭與掠奪成了最優先的選擇方式,因此,日本人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仍然發動了對於中國東北侵略,但是他們似乎賭對了。

當然,日本國內此時也有自己的問題,首先就是日本他們當時的維新大佬遭遇了大規模的刺殺,比如說比較著名的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就遭到了刺殺,這個時候日本國內可以說有點混亂,而就在這個時候,日本明治死了,日本繼任的天皇叫大正,但是這個人有點兒精神病,就在這期間日本的最高統治政府是出現動盪的,後來由於現任日本天皇精神有點失常。因此派了一個人作為監國,而這個人後來又繼任成為日本天皇此人就是裕仁,這個人是日本軍神乃木希典的弟子,可以說,對於侵略是深深地刻在骨子裡的。第二次說大戰結束以後,日本投降以後,沒有審問這個人真的是美國方面的一個疏忽,裕仁上臺的時候大致是1921年這個時候,他剛剛被任命為監國,此時此刻,他還是得聽那些老臣的意見,他還必須得花出大量的時間組建自己的勢力,就在這個時候,遠在朝鮮的日本軍方也就是日本陸軍方面全力的支持裕仁,最終,經歷過一系列的權力鬥爭之後,日本陸軍方面佔得了上風,侵略的方針,再次制定時間也就再次被延長,時間也就不可阻止的拖延到了1931年。

當然,日本方面對於中國方面的侵略,遠遠不止軍事情人那麼簡單,日本還曾經期望過用經濟手段拉攏中國的主要是比如說那些北洋軍閥。北洋軍閥裡面有一個派系叫皖系,其中北洋之虎段祺瑞,就是這個派系裡面的領導人物,這個派系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借用日本企業的貸款,來增加自己軍隊的實力,日本人一開始特別開心。當然,你借我錢你肯定得替我辦事兒吧,然後段祺瑞,老人家就跟他說,啊,我向你借錢了嗎?哦,借了,借了,那你多借我一點兒,我以後好還給你,北洋軍閥跟當時的日本政府在那磨磨盤的時候,可以說是拖了很長一段時間,當然,這些北洋軍閥也不怕日本人報復,因為他們的背後通常都是英國人與法國人,當然,我們不得不說的就是當時在中國東北的奉系軍閥張作霖,正是因為他在中國東北方面一直在那裡竭盡全力的抵擋日本人將自己的觸手伸到中國東北,所以日本人才在東北方面磨了那麼長的時間,後來日本人處心積慮把他炸死了卻沒想到他的兒子直接投降了蔣介石,我想日本人如果抓到了張作霖或者張學良的話,恨不得把他們皮給扒了,吃他們肉,喝他們血,那種恨意,簡直就是一種怨氣。

1931年以後,英國與法國主要面對的情況就是當時歐洲中部的德國的崛起,德國人與英國人和法國人是有的血仇的。德國人崛起不可避免的是要找英國人與法國人復仇。此時此刻,英國人與法國人重心仍然是在歐洲,而放棄了對於遠東地區的控制,前蘇聯由於經歷過十月革命以後,國內經濟需要極速的發展也放棄了對於外面的擴張,美國人仍然在舔舐由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創傷,此時此刻,中國就是一個已經赤身裸體的女人,日本人的狼子野心已經昭然若揭。

可笑的是,蔣某人覺得,依靠出賣些國家利益給英國人,美國人和法國人希望他們介入能夠阻止日本的入侵,可笑!隨著最後德國人為了能夠制衡前蘇聯與日本結盟選擇與中國斷交,蔣介石徹底傻了眼,蔣介石出身於資本主義正派對他而言,資本是最大的政治和命手段,但是他永遠無法明白的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真正在意的是利害關係,名頭沒有辦法束縛住一個國家的野心,而名聲沒有辦法遮掩一個國家的殘破,最終被動挨打被揍成那副慘樣,也是情理之中。

寫完了,還真是亂啊!

漩渦鳴人yy


漩渦鳴人yy


因為那時日本忙著消化殖民地。

甲午戰爭前,日本其實是不太敢動中國的,而日本對外擴張有四條路可以選。

一,北上

實際北海道納入日本管理很晚,編入日本行政單位也到明治年間的事了。北海道,庫頁島,千島群島當時都算是一片無主地,沙俄通過北京條約把中國排除出此地範圍,日本通過日俄條約與沙俄瓜分了此地,再往北就是沙俄了。不過這對日本來說夠消化一陣子了。

二,南下琉球群島和臺灣。在甲午戰爭前日本已經佔領琉球國,並開始滲透臺灣。甲午戰爭後徹底佔領此地,地盤雖然沒有北方大,但人口跟資源氣候更好也是日本最花心思去治理的殖民地。

三,東進日本是島國,但不是跟中國一樣對東邊太平洋完全不知道的。東邊大量的島嶼值得日本去征服,其中包括夏威夷。美國把夏威夷納入美國領土前,夏威夷的日本人口比美國人還多。但由於後期朝鮮戰爭爆發,日本徹底放棄跟美國爭奪夏威夷,但並沒放棄對其它島嶼的爭奪。

四,西進西邊短期目標是。

1905年前日本東南西北佔領大片領土和人口,這些都需要長期消化才能轉成資源的,而且日本民眾也需要休養生息。因此日本對中國的軍事行動顯得停滯。

而一戰後俄國革命,日本又忙著去幹涉蘇聯

日本在05年-31年不是沒有軍事行動,而是軍事行動沒有聚焦在一個方面。除了國際外交的原因,最大的原因是此時日本還是維新派執政,資本家是逐利的,柿子哪個軟捏哪個。

1931年前日本還算是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內閣和政黨還是有作用的。

但1929年的經濟危機席捲全球,也席捲日本。

由於日本經濟危機爆發,北一輝跟對外擴張思想受到日本軍部與民族激進分子的歡迎。

1931年後,日本開始把目標專注為侵略擴張,主要方向也對準了中國


銫媒體


在1904-1905年間,日本人和俄國人在中國東北的土地上進行的一場戰爭,此戰日本雖然戰勝了北極熊,但是日本為此戰所付出的代價卻是極為慘痛的。

此次戰爭中,日本的傷亡人數達到了二十五萬,消耗的軍費多達十五億日元,給本來經濟基礎就十分薄弱日本,帶來了更為沉重的經濟負擔。

日本還試圖要求戰敗的俄賠款,以彌補此次戰爭的損失。但是毛子可不是軟弱的清政府,直接就回絕了日本人,而且還叫囂,要賠款,雙方就繼續幹一場,看誰先扛不住。日本人也沒辦法,只好捏鼻子認了,讓此事作罷。

值得一提的是,據有的資料記載此次戰爭,是日本在徵得清政府的同意之後,出兵到東北的,而且清軍還派兵支援日軍、共同抗擊俄軍,可以說在這一段時間雙方成為了短暫的“盟友”關係。

此戰之後日本的經濟一直髮展得十分緩慢,可以說日俄戰爭真正讓日本傷了元氣,然後日本又沒有從毛熊身上撈到足夠的利益彌補,所以此戰後的日本已經沒有太多的實力侵華。

後來在一戰爆發前夕,也就是1914年左右,歐洲的火藥味越來越重。歐洲各國在全世界揮舞著鈔票買、買、買,反正與戰爭有關的東西都在囤積,日本人也其中大發戰爭財。雖然美國人吃肉,日本喝湯,但是喝湯都差點把日本人撐著了。

一戰前日本是一個債務國,負債達12億日元。而到了一戰後,日本一變成為擁有28億日元的債權國,包括英法在內的許多歐洲國家都欠有日本的戰債。日本的黃金儲備1914年為3.5億日元,到1919年底居然超過20億日元。

人們都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日本也不傻,這麼好的發財機會肯定要抓住。如果此時侵華,不僅拿不到多少利益,而且還會惹的一身騷。要知道民國雖然國力很弱,但是也是加入協約國的,日本也是協約國的一員,雙方在這個時間也算是“盟友”關係。

一戰後,由於歐洲各國無暇東顧。日本趁著這個勢力空窗期,對華出口增加了159.6%,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佔比從1913年的23%增加到1918年的43.5%,對華投資額由戰前的第四位一舉擴大到與佔首位的英國不相上下。

在這個時段,日本主要是依靠經濟手段在華髮財,同時也是日本邁入世界性大國的關鍵時期——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這也就解釋了很多國家在國家飛速發展時,根本不想打仗的原因,即使是面對比自己弱很多的對手。

1917年至1918年,段祺瑞在執政期間,曾陸陸續續向日本借過八次錢,當時的借款數目達到1.45億之多,不過借來的錢幾乎一項沒還,到後來成了一筆爛賬,但是也為日本後來全面侵佔東北埋下隱患。

在王毓超的《北洋人士話滄桑》中,段祺瑞曾對馮國璋說:“咱們對日本也就是利用一時,這些借款誰打算還他呀,只要咱們國家強起來,到時候一瞪眼全拉倒!”,也可以看出段祺瑞根本就沒打算還錢。

其實在一戰後日本雖然有短暫的繁榮時期,但隨後歐美各國商品大量湧向日本及亞洲市場,日本貨節節敗退,導致了一場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1923年9月1日,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財產損失達100億日元之巨,更是狠狠的又捅了原本經濟脆弱的日本一刀。

然後到了1929年10月24日,美國爆發了資本主義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當時的紐約大街上流行這樣一首兒歌:“梅隆拉響汽笛,胡佛敲起鍾。華爾街發出信號,美國往地獄裡衝!”

日本在這場危機中也未能倖免,日本國內的工人受到工廠倒閉、解僱或欠付工資等嚴重打擊,生活極端困難,罷工浪潮此起彼伏,國內局勢動盪不安。日本為了轉嫁經濟危機,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這也成為了日本侵華的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

PS:期間日本國內皇室、軍方、內閣也相互撕逼,太多了原因,只好撿重點的說,沒有實力的國家最終等來的只有背叛。


小王子木有錢


罵張學良的人幾乎都是不動腦子人云亦云的,老張死後,能迅速接管四十萬人的軍隊,這本身就不是三兩句話的事,沒點能耐的被人做掉那不是不可能,拿下軍隊,怎麼面對殺父仇人,更不簡單,必須裝糊塗,跟日本人不能徹底翻臉,很多人覺得直接跟日本人開打得了唄,大不了全軍覆沒,那絕對是奶娃思維,坐到那個位置,最高思想就是保軍隊,因為守土已經不可能,國共開打時東北五十多萬軍隊,華北還有一個系統的傅作義六十多萬人接應,還是被攔腰截斷幹畢業了,那時候誰接應小張,老蔣那時候都不穩,華北力量極其薄弱,所以小張能把四十萬人完整拉出來交給老蔣代表的中央,絕對是高手,已經完成歷史使命了。如果被日本人拉下水,如果被攔在東北,那幾十萬人大一半都要變成替日本人賣命的,日本統治東北就更容易了,老蔣少了這四十萬,好多事就不是那條歷史軌跡了。小張明顯是指望與老蔣合夥收拾日本人,戰略沒任何問題,只是老蔣有點軟蛋,不肯跟日本硬抗,這才是西安事變的主因,也完全證明了小張就是那樣想法,即便是後期不回國,依然是在用行動證明當初的戰略目的,證明不是跟老共穿一條褲子才扣押老蔣,明知道跟老蔣回去得不到好果子,依然深入虎穴,為的依然是證明當初自己清晰的戰略。雖然小張被困半生,但絕對完成了歷史賦予他的使命,他是悲劇英雄,不知是誰在故意玩弄他。給他描繪成了敗家子。


磚砌櫥櫃江水平


日本的侵略步伐其實一直沒有停止過。

1905年,日俄戰爭以後得日本絕對是慘勝,如果俄國不是因為國內動亂而妥協,日本絕對打不下去了。所以之後的時間日本需要恢復元氣。

一戰中日本站在了協約國一方,出兵佔領了德國在太平洋和山東的殖民地,其實這沒費什麼力氣,因為遠離本土的德國軍隊就是無根之水。

所以說題主說法是錯誤的,一戰之後日本還謀取中國山東,巴黎和會把山東交給日本引起了愛國民眾的極大反應,五四運動因此而產生。

而且日本內部也在鬥爭,統制派和皇道派打的不可開交,海軍陸軍分歧巨大,下克上的風氣十分嚴重,最終的結果是日本頂層政治家幾乎被消滅乾淨,軍人們掌握了權力,高潮就是二二六兵變和九一八事變,九一八實際上是關東軍私自進行的計劃,國內還未下指令進攻,認為時機未到。



而且侵略活動不只是戰爭,在九一八事件之前,日本就大規模向中國東北派遣間諜,逐漸增加駐軍,移民,為將來的戰爭做好準備。

從二十一條,到直奉皖爭霸,到張作霖之死,都有日本人的影子。

他們的野心從未停止過。

恐怕直到今天。


歷史區的哈士奇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日軍佔領了華北的大部分,八一三上海事變後,日軍經過三個月的戰鬥,攻陷了上海,並沿滬寧線一路向西,在12月攻佔南京,國民政府暫時遷往武漢。1938年4-5月間,在我均獲得臺兒莊大捷後不久,日軍又發起進攻,佔領了蘇北、安徽的大部,然後兵分兩路,一路攻打廣州,一路進攻武漢,雖經我軍頑強抵抗,還是在1938年的10月,廣州武漢先後失守,國民政府退往重慶。原本攻勢凌厲的日軍,卻在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明顯的停滯,這是為什麼呢?他們在幹什麼呢?從1937年7月開始的全面侵華戰爭,在持續了一年多之後,日軍已經相當疲憊,兵力消耗不少,軍事補給也出現了困難,雖然在他們佔領的中國土地上實行了搶掠政策,但所奪得的物資,還難以繼續維持大規模的進攻戰,因而出現了一個短暫的停滯。那麼,他們在幹什麼呢?其實當時的日本,正在策劃兩條所謂的和平路線。一條是通過香港的渠道,與孔祥熙等的手下在進行所謂的談判,希望獲得一個兩邊都能接受的結果。另一條是策動汪精衛集團脫離重慶政府,在日本人的扶植下,在南京重新建立一個親日政府。前一條路線進行了幾個月,但日本人的最終企圖是希望蔣介石下臺,這當然是無法做到的,談判以破裂而告終。後一條路,竟然被策劃成功。日本的陸軍中央總部在38年12月6日決定進攻戰暫告一個段落,轉入戰略持久戰。另外,在12月22日,近衛文磨首相發表了所謂的第三次聲明,號稱只要“善鄰友好、共同防共、經濟提攜”,日中之間就可結束戰爭。於是汪精衛等人逃離重慶,轉往越南河內,並發表與日本合作的“豔電”,公開倒向日本。1940年3月,在日本的支持下,在南京建立了偽政府。此後,日本主要就是依託汪偽政府和偽軍來管理被佔領的領土,以減少日軍犧牲的代價,當然在此期間,日軍也數次向湖南、江西以及浙江中南部進攻,陸續佔領了一些新的領土,一直到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全面失利的1944年起,竟然垂死掙扎,從河南入手,一路向南,企圖打通粵漢鐵路,雖經我軍奮起抵抗,結果竟然一直打到了廣西和雲南的一部分,導致重慶貴陽昆明告急。最終因為太平洋戰場上美軍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中國戰場上的日軍也難以鋪開過長的戰線,遭到我軍反擊,漸漸頹敗,直至1945年8月的戰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