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4岁出家,靠乞讨为生,却因为这件事被载入中日史册

他14岁出家,靠乞讨为生,却因为这件事被载入中日史册

唐玄宗天宝元年,大明寺的钟声敲得格外的响亮,仿佛要将整座扬州城都敲得跳起来。

大明寺殿上,鉴真与来自日本的荣睿的对话,响彻云霄,惊起远方的几只燕雀。

荣睿:“我国虽有三藏经书,却苦于没有高僧指引,犹如暗夜想取宝,却没有蜡烛。故想恭请法师到海东我国充当导师,为我们指引一二。”

鉴真:海东虽远,为传佛法,何惜身命。

这一年,鉴真55岁。

由此,一场即将被载入中日两国史书的历史性事件拉开序幕。而故事的主人公,正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鉴真法师。

他14岁出家,靠乞讨为生,却因为这件事被载入中日史册

年少成名

他14岁出家,靠乞讨为生,却因为这件事被载入中日史册

唐朝画像

鉴真法师14岁在扬州大明寺出家,师从智满法师,受戒学禅。

17岁游学长安,师从道岸律师和尚弘景律师,勤学苦修,在佛学、医学、建筑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其才学连唐玄宗都十分爱惜,不舍得放他东渡。

鉴真26岁,回到扬州大明寺当主持,开始淮南地区的弘法生涯:

在淮南地区建立塔寺80余所,写佛经上万卷,造佛像无数,开设医馆,扶贫救伤无数。

如此成就,很多人穷尽一生都无法达到。

他14岁出家,靠乞讨为生,却因为这件事被载入中日史册

鉴真东渡

他14岁出家,靠乞讨为生,却因为这件事被载入中日史册

鉴真东渡图

日本旅途很艰险,基本上一百个人里只有一个人能幸运抵达,就连日本官方配置精良的大船,每次都要折损过半,何况是鉴真自制的民家小船?

鉴真弟子见鉴真去意已决,只能誓死相随,6次东渡,风雨12年,先后有36人死于船祸、伤病,200余人退出东渡行列

天宝七年,鉴真第五次东渡。

一出海就迷失了方向,而后船上淡水喝完,大家一连五天滴水未进,鉴真为了节省粮食,每天只嚼几粒生米度日

最后船在海南岛靠岸,鉴真由于劳累过度,染上眼疾,双目失明。接着,得力弟子祥彦法师圆寂,日本僧人荣睿也病逝。

这般晚景,实在凄凉,但鉴真并没有退缩,仍在寻找合适的时机,重新东渡。

他14岁出家,靠乞讨为生,却因为这件事被载入中日史册

鉴真出走唐招提寺

他14岁出家,靠乞讨为生,却因为这件事被载入中日史册

鉴真画像

天宝十二年,鉴真终于东渡成功。却不曾想,等待他的并不是纯粹的传教礼佛,而是天皇的政治野心:

当时日本民众通过自剃出家为僧,以逃避税赋,天皇急需一位懂戒律的高僧大德,为日本僧众建立正规的受戒制度,以提高做僧人的门槛,避免税收流失过多。

鉴真在黑夜中几度思索,最终决定放弃“大僧都”一职,出走唐招提寺,以退为进,也由此开始了他在日本的弘法生涯。

758年,天皇下旨僧人受戒前都要前往唐招提寺学习,鉴真也被后世尊为“日本律宗本山。”

他14岁出家,靠乞讨为生,却因为这件事被载入中日史册

鉴真最后的足迹

他14岁出家,靠乞讨为生,却因为这件事被载入中日史册

唐招提寺

日本天平宝字七年,鉴真在唐招提寺,面向着祖国,端坐圆寂,享年76岁。

“即便是已经圆寂,但鉴真安详的神态中透出的慈悲和气度,依然让人觉得亲切,情不自禁地想要抱抱他,跟他倾诉,听他建议,无论说什么话都好。”

中国摄影家汪芜生先生在1200年后,在唐招提寺里见到鉴真法师的塑像时如是说道。

我想这大概就是慈悲的力量。

纵观鉴真法师一生,14岁出家,从外出乞食的“行脚僧”到“淮南宗教领袖”到被日本奉为“律宗宗师”。

鉴真法师的高大伟岸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在我们脑海中,我们是否忘了,他其实跟我们一样,也只是个平凡人。

日本作家井上靖在《天平之甍》里面对鉴真的6次东渡失败这样评价:

无论贵胄、凡俗抑或出家人,时间、自然、历史都不曾给予这些人太多胜算。在随机性的搏斗中,天地的无情超越了个体意志的抗争与偏好。

然而,即使个体无法主宰结果,但是精神的进取却始终存在,这种精神或许不能超越自然,却始终是一种有意志的尊严。

也正是这种微小个体的有意志的尊严才更显得鉴真法师光芒万丈,和蔼可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