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解讀《論語》:從政典範論 爲官的德行

南懷瑾解讀《論語》:從政典範論 為官的德行

子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這一段的文字,我們很容易看懂,剩下的問題,是做起來很難。“惠而不費”在從政的時候很容易做到。民間有句古諺:“身在公門好修行”。做公務員有時很容易做好事,往往一件事,一個案子決定了。坐在辦公桌上想出來的一個建議,一個辦法,經上面決定以後實行起來,影響之大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最高明的從政者,經常有這種機會,給別人很好的利益,大家獲得福利,而對自己沒有什麼犧牲損害。但是有的人,對這一類的事,往往不幹,譬如有一個人來辦事,或請求什麼,而有些公務人員連多講一句話,指導人家一下都不幹,致使許多人埋怨,結果這些埋怨都歸到領導人的身上。所以為政之道,許多“惠而不費”的事,做了多好!可是有時候還做不到。交朋友也一樣,我們常常發現幫忙朋友一件事,是“惠而不費”,可是現在年輕人流行的話“多管閒事,多吃屁。”其實管閒事又何妨?朋友之間,“惠而不費”的事情該多做,這種惠而不費的事情,隨時做得到,又豈止為政!

最難的是“勞而不怨”。大家常說,做事要任怨,經驗告訴我們任勞易,任怨難,多做點事累一點沒有關係,做了事還捱罵,這就吃不消了。但做一件事,一做上就要準備捱罵,“勞而不怨”,我覺得難在任怨。

“欲而不貪”這句話很有道理,人要做到絕對清廉,可以要求自己,不必苛求任何一個人。人生有本能的慾望,欲則可以,不可過分的貪求。中國文化,儒家也好,道家也好,都主張大公,但也都容許部分私心的存在。

“泰而不驕”是指在態度方面、心境方面,胸襟要寬大,不驕傲。

“威而不猛”,對人要有威,威並不是兇狠,一個人的修養,真有威德,人家看見自然會害怕,這是威,而別人的害怕,並不是恐懼,是一種敬畏、敬重之意。如果“威”得使人真的恐懼,就是猛了。我們看歷史上許多人,一犯猛的毛病,沒有不失敗的。

這五美包括了為政和作人處世的原則,我們自己對五美作了解釋以後,看孔子的解釋,孔子說:“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這等於現在的民主政治,就老百姓所需要的,所要求的福利而利之,這就是惠而不費,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同樣的使用勞力,以對老百姓利益有關的事而勞動老百姓,就不會有人怨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所要求的是仁,而得到了仁,還有什麼其他的貪念?所要求的正當本分,而達到了目的,就沒有分外之貪。

“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之人處在任何環境當中沒有多與少的觀念,如待遇的多少、利益的高低等等觀念,也沒有什麼職位大小的觀念,對於任何事情都不輕慢,一件小事情,往往用全力。佛學中有句話非常好:“獅子搏物”,獅子是百獸之王,獅子何以會是百獸之王?因為他對任何事情都很恭敬,很認真,當獅子要吃人的時候,使出全副的力量,絕不放鬆,當獅子抓一隻小老鼠的時候,也是用全部力量,這種獅子的精神,就是無小大,無敢慢,一件事情到了手上,不管小事大事,不要以為容易,如果以為容易往往出毛病,這就是說怎樣可以做到泰而不驕。下面講到態度:“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這還是就外形論,關於內在的意義,我們說過了。現在根據文字表面來說,一個人衣冠端正,禮貌威儀都到了,別人無論是遠瞻或近看,各個都生敬畏之心,這就是威而不猛的道理。

南懷瑾解讀《論語》:從政典範論 為官的德行

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出生於中國浙江溫州,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中國古代文化傳播者、學者、詩人、武術家、中國文化國學大師。[1]歷任臺灣政治大學、臺灣輔仁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教授。[2]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南懷瑾隨國民黨遷至臺灣,並受邀到臺灣地區的多所大學、機關、社會團體講學,後曾旅居美國、香港等地,晚年定居蘇州太湖大學堂。2012年9月19日,媒體傳出南懷瑾病危的消息。29日下午4時,南懷瑾在蘇州太湖大學堂逝世,享年95歲。[3]南懷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全身心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建設與傳播,其出版代表作諸多,比如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易經雜說》等共計三十多冊,且被人們翻譯成八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