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建築的新技術與新類型

近代建築的新技術與新類型

恩格斯曾經在《共產黨宣言》裡說:"在資本主義初期,如果生產受科學之惠,那麼科學受生產之惠則更是無窮之大。"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雖然出現於17世紀,但是歐美建築的重大變化卻出現在18世紀的工業革命前後。由於資本主義大生產的發展,特別是工業革命以後,建築科學有了很大的進步,新的建築材料、新的結構技術、新的施工方法的出現,為近代建築的新發展提供了無限的可能,因而在建築上擺脫折中主義束縛的要求就更加迫切。資產階級終於在建築上顯示出了自己的力最。"它第一次證明了,人的活動能夠取得什麼樣的成就。它創造了完全不同於埃及金字塔、羅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蹟……"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看看工業革面之後,建築世界有哪些革新吧!

近代建築的新技術與新類型

莫奈《工業革命》

初期生鐵結構

鋼鐵作為建築結構的主要材料則始於近代。隨著鑄鐵業的發達,1775~1779年第一座生鐵框架橋在英國塞文河上建造起來了,橋的跨度達30米,高12米。1793~1796年在英國倫敦又出現了一座新式的單跨拱橋——森德蘭橋,橋身亦由生鐵製成,全長達72米,是這一時期構築物中最早、最大膽的嘗試真正以鐵作為房屋的主要材料,最早是應用於屋頂上,如戲院、倉庫等。後來這種鐵構件在建築物上的大量應用便逐步得到推廣。鐵構件首先在工業建築上取得了陣地,因為它沒有傳統的束縛。典型的例子如1801年建的英國曼徹斯特的薩爾福特棉紡廠的七層生產車間。它是生鐵樑柱和承重牆的混合結構,在這裡鐵構件首次採用了工字形的斷面

近代建築的新技術與新類型

鐵和玻璃的配合

為了採光的需要,鐵和玻璃兩種建築材料配合的應用,在19世紀建築中獲得了新的成就。1829~1831年最先在巴黎舊王宮的奧爾良廊頂上應用了這種鐵框架與玻璃配合的建築方法,它和周圍折中主義的沉重柱式與拱廊形成強烈的對比。1833年便出現了第一個完全以鐵架和玻璃構成的巨大建築物一巴黎植物園的溫室。這種建築方式對後來的建築有很大的啟示。

近代建築的新技術與新類型

向框架結構過渡

框架結構最初在美國得到發展,它的主要特點是以生鐵框架代替承重牆。1854年在紐約建造了一座五層樓的印刷廠,便是初期生鐵框架形式的例子。美國於1850~1880年之間所謂的"生鐵時代"中多應用生鐵框架結構,它們在外觀上以生鐵樑柱纖細的比例代替了古典建築沉重穩定的印象。儘管如此,它仍然未能完全擺脫古典形式的羈絆。高層建築在新結構技術的條件下得到了建造的可能性。第一座依照現代鋼框架結構原理建造起來的高層建築是芝加哥家庭保險公司的十層大廈(1883~1885年),它的外形仍然保持著古典的比例。

近代建築的新技術與新類型

升降機與電梯

第一座真正安全的載客升降機是在美國紐約1853年世界博覽會上展出的蒸汽動力升降機。1864年這種升降機技術傳至芝加哥。1870年貝德文在芝加哥應用了水力升降機。此後,一直到1887年才開始發明電梯。歐洲升降機的出現則較晚,直到1867年才在巴黎國際博覽會上裝置了一架水力升降機,1889年應用在埃菲爾鐵塔內。

近代建築的新技術與新類型

隨著生產的發展與生活方式的日益複雜,19世紀末人們對建築提出了新的任務,建築需要跟上社會的要求。這時建築負有雙重職責:一方面需要解決不斷出現的新建築類型的問題,如火車站、圖書館書庫、百貨商店、市場、傅覽會等;另一方面則更需要解決新技術與新建築形式的配合問題。建築師與社會生活的關係以及與工程技術、藝術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了,這就促使建築師在新形勢下摸索出建築創作的新方向。

近代建築的新技術與新類型

博覽會與展覽館

19世紀後半葉,工業博覽會給建築的創造性提供了最好的條件與機會。博覽會的歷史不僅表現了在建築中鐵結構的發展,而且還在審美觀點上有了重大的轉變。在國際博覽會時代中有兩次最突出的建築活動,一次是1851年在英國倫敦海德公園舉行的世界博覽會的"水晶宮"展覽館,另一次則是1889年在法國巴黎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中的埃菲爾鐵塔與機械館。

近代建築的新技術與新類型

1851年建造的倫敦"水晶宮"展覽館。開闢了建築形式的新紀元。英國園藝師提出的方案——依照裝配花房的辦法來建造一個玻璃鐵架結構的龐大外殼。建築物長度達到1851英尺(563米),象徵1851年建造;寬度為124.4米,共有五跨,以8英尺為單位(因當時玻璃長度為4英尺,用此尺寸作為模數)。外形為一簡單階梯形的長方體,並有一個垂直的拱頂,各面只顯出鐵架與玻璃,沒有任何多餘的裝飾,完全表現了工業生產的機械本能。在整座建築物中,只應用了鐵、木、玻璃三種材料,施工共花了不到九個月的時間,便全部裝配完成。"水晶宮"的出現,曾轟動一時,人們驚奇地認為這是建築工程的奇蹟。

近代建築的新技術與新類型

《水晶宮》

1889年博覽會主要以埃菲爾鐵塔機械館為中心。

鐵塔是在埃菲爾工程師領導下,於17個月中建造成的一座巨大的高架鐵結構。塔高達328米,內部設有四部水力升降機,這種巨型結構與新型設備顯示了資本主義初期工業生產的強大威力。

近代建築的新技術與新類型

機械館佈置在塔的後面,是一座空前未有的大跨度結構。它刷新了世界建築的新紀錄。這座建築物長度為420米,跨度達115米,主要結構由20個構架所組成,四壁全為大片玻璃,結構方法初次應用了三鉸拱的原理,這種新結構試驗的成功,有力地促使了建築藝術不得不探求新的形式。

近代建築的新技術與新類型

1. 鋼筋混凝土

鋼筋混凝土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被廣泛地採用,它給建築結構方式與建築造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鋼筋混凝土結構一直到現在仍表現出它在建築上所起的重大作用,它的可塑性更使建築的體形變得豐富多彩。早在古羅馬時代的建築中,就已經有過天然混凝土的結構方法,但是它在中世紀時失傳了,真正的混凝土與鋼筋混凝土是近代的產物。1824年英國首先生產了膠性波特蘭水泥,為混凝土結構的試製提供了條件。1829年把水泥和砂石作鐵梁中的填充物,進一步發展了用水泥樓板的新形式。1868年有位法國園藝師蒙湟,以鐵絲網與水泥試製花缽成功,因而啟發了後來的工程師以交錯的鐵筋和混凝土作為建築屋頂的主要結構,這一試驗為近代鋼筋混凝土結構莫定了基礎。鋼筋混凝土的廣泛應用是1890年以後的事。1894年包杜在巴黎建造的蒙瑪爾特教堂是第一個全部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建造房屋的例子。

所有這些新結構

近代建築的新技術與新類型

形式的出現,對於現代的工業廠房、飛機庫、劇院、大型辦公樓、公寓等的設計,可以更加自由、更加合理了,同時也可以更充分地利用空間和發揮建築師的想象力。

近代建築的新技術與新類型

近代建築的新技術與新類型

近代建築的新技術與新類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