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80萬人次的共同奮戰,築起長沙第一座大橋

長沙:80萬人次的共同奮戰,築起長沙第一座大橋

長沙:80萬人次的共同奮戰,築起長沙第一座大橋

湘江,長沙人喜歡稱之為湘江河。它自南向北從整個長沙城流淌而過,把長沙分為河東、河西,河西的人到河東,就說“過河去”。長沙老城在河東,河西是嶽麓山和幾所大學所在地。東西岸之間有一個橘子洲,老長沙人叫水陸洲。

在沒有橋的年代,長沙人過河只能依靠擺渡或者輪渡。過一趟河總要花不少的時間。直到1972年在五一大道西端、與濚灣鎮之間,建起了一座橫跨橘子洲的“長沙湘江大橋”,湘江長沙段才有了第一座真正溝通兩岸的現代橋樑。

長沙:80萬人次的共同奮戰,築起長沙第一座大橋

上世紀50至60年代的市輪渡碼頭 來源:長沙市城市建設檔案館

至如今,湘江長沙段已建成有11條過江通道:黃橋大道大橋(即湘江樞紐壩頂橋)、月亮島大橋、三汊磯大橋、福元路大橋、銀盆嶺大橋、橘子洲大橋、猴子石大橋、湘府路大橋、黑石鋪大橋及營盤路隧道、南湖路隧道,共計九橋兩隧道。

但對老長沙人來說,他們最習慣行走的卻依然是橘子洲大橋,即“長沙湘江大橋”或“湘江一橋”。這不僅是因為橘子洲大橋處於中心位置,更因為它是許許多多的長沙人親身參與修建的。

長沙:80萬人次的共同奮戰,築起長沙第一座大橋

01從晚清時提議建橋到1971年正式動工

晚清時期,湘軍創建者之一的郭嵩燾曾提出要在湘江上架設一橋,他也是有據可查的建設湘江大橋的最早提議者。1912年,辛亥革命元勳黃興也曾提出,從長沙城區“往水陸洲、嶽麓山、濚灣市一帶,建一鐵橋往來”。

長沙:80萬人次的共同奮戰,築起長沙第一座大橋

郭嵩燾

但在隨後那些動盪不安的歲月裡,時光彷彿靜止了一般,修建湘江大橋的計劃一度被擱置了。直到上個世紀60年代初,這個計劃才被重新提上日程。

60年代初,湖南境內湘江之上,已有了衡陽市湘江公鐵大橋(1957年建成)、湘潭市湘江大橋(1961年建成)。1965年,時任中南局書記的陶鑄到長沙來,問長沙為什麼不修湘江大橋。長沙有關領導說,我們沒有錢。陶鑄說,長沙修湘江大橋,中南局可以出一半錢。

由於各種原因,那時大橋並未能如願修建,60年代裡,長沙只修了一座從河西上橘子洲的便橋。

長沙:80萬人次的共同奮戰,築起長沙第一座大橋

1968年建成的湘江便橋, 攝影/餘志雄

據資料記載,建於1968年的湘江便橋,曾對橘子洲上居民的出行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於建橋時未考慮通航及行洪等因素,橋面上也沒有護欄,安全隱患突出,先後有10餘人喪生便橋,它成為了可怕的“奪命橋”。(至2002年10月25日,便橋開始被拆除,2003年底拆除完畢。)

到了1971年,長沙湘江大橋才開始建設,從此正式開啟長沙關於湘江大橋的篇章。那一年5月,國家交通部批准建橋,不久,長沙市組成“長沙湘江大橋工程指揮部”,同年9月6日開工,連接東西兩岸的湘江大橋正式開工。

02

80萬人次共築長沙第一座大橋

在開始動工前夕,長沙市革委會大橋建設指揮部派人考察了著名的“武漢長江大橋”和“南京長江大橋”,決定搞雙曲拱橋。

長沙:80萬人次的共同奮戰,築起長沙第一座大橋

南京長江大橋老照片

雙曲拱橋的建造有施工週期短、施工方便、造價低和承受能力強等優點,這種橋樑在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曾大量出現。1250米的湘江大橋17跨正橋全部採用雙曲拱橋。

長沙:80萬人次的共同奮戰,築起長沙第一座大橋

五一路上預製好的拱肋

拱肋需要採用預製的施工方式,分三段分別澆築,再用船運到河中進行吊裝。建設中還實現了一個突破,以前的雙曲拱橋有個弱點——容易開裂,當時建設者們改進方法,用鋼筋和硬板解決了這個難題。

直到現在,這座雙曲拱橋依然是全國同類橋中規模最大的。

大橋兩頭的樓梯在全國是首次採用懸挑式樓梯,當時很多人懷疑這種樓梯的安全性,但是時至今日,這種樓梯仍十分牢固,沒有任何安全隱患。

長沙:80萬人次的共同奮戰,築起長沙第一座大橋

橋頭的樓梯

在那個機械化程度低的年代,要想完成一個浩大的工程,不得不依賴大量的人力投入。但當時的工程隊包括技術人員、施工員在內,一共才300來人。這種情況下,怎麼把這麼大的橋建起來?答案是依靠群眾,採用人海戰術!湘江大橋的建成離不開長沙人一點一滴的共同奮戰!

根據1972年9月30日《長沙快報》記載,長沙湘江大橋,從動工至建成,長沙市機關、部隊和各條戰線,共有900多個單位,80多萬人次,到大橋工地參加了勞動。

長沙:80萬人次的共同奮戰,築起長沙第一座大橋

當時義務幫忙挑土運石的長沙市民

當時的項目預算是1800萬元,主要都是用在購置材料和設備上了,建設用工則主要來自長沙市民的義務投入,每天都有上千市民自發前來幫忙挑土運石子,連在省讀書班學習的縣以上領導也要參加義務勞動。老長沙人回憶說:

“我們這一代人,幾乎都參加過湘江大橋的建設,小部分是從單位抽調出來,進入修橋的專業隊,其他的則作為業餘隊在星期天和其他業餘時間,投入湘江大橋的建設。”

“到湘江大橋工地有組織地參加義務勞動,沒有工資發,還要自帶飯菜。”

“施工高峰期,我們每天6點就起來施工,一直到第二天2點才睡覺,設計人員也和我們時刻守在工地,大家是憑著一種高度的責任感和熱情在工作。”

長沙:80萬人次的共同奮戰,築起長沙第一座大橋

施工現場

據說最後橋建成了,1800萬元的投資還沒有用完,餘錢後來還修了一座八一橋,一所麓山賓館。

1972年湘江大橋建成通車的前一天,也就是9月30號,長沙市舉辦了盛大的通車典禮,當時黨、政、軍民2萬多人參與了遊行慶祝,那些穿著軍綠服裝的人像過節一樣興奮異常,那些年輕姑娘們臉上都笑開了花。長沙市民為長沙終於有了第一座湘江大橋而歡欣鼓舞,場面非常感動,有老人甚至當初落下了喜悅的淚水。

長沙:80萬人次的共同奮戰,築起長沙第一座大橋

大橋建成通車後的盛大典禮

1972年10月1日,耗時一年的工程完工,承載了長沙人幾輩子的大橋情結的湘江大橋正式通車。當時長沙市還放了四天假,東西南北四個區每個區的市民都安排一天時間到大橋上來參觀。

03

變的是名字,不變的是情懷

長沙湘江大橋建成後,長沙的公路運輸網絡似乎第一次戰勝了水路,橋底下日益減少的渡江船隊見證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長沙:80萬人次的共同奮戰,築起長沙第一座大橋

此後近20年間,作為湘江長沙段唯一的大橋,湘江一橋獨自擔負起長沙城市過江交通的重任,為湘江兩岸人們的溝通、長沙城市的快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直至1991年,第二座湘江大橋——銀盆嶺大橋才建成通車,這期間為了更好的區分兩橋,“長沙湘江大橋”也被更名為“湘江一橋”。

長沙:80萬人次的共同奮戰,築起長沙第一座大橋

後來,在2005年時,為規範命名,長沙市相關部門向社會公開徵集100多條道路及數十座橋樑的命名。2006年1月,市政府公佈長沙湘江大橋沿用附近地區的地名,改名為“橘子洲大橋”。

長沙:80萬人次的共同奮戰,築起長沙第一座大橋

橋的名字雖然已經變了,但長沙人對它的情懷不變。長沙人至今不曾忘記,那時很多人都為它流過汗,甚至淌過血,青年男女在火熱的建設中,有的還結出了愛情之果。它與長沙人血脈相連。即便如今長沙已經有了11條過江通道,老長沙人依然習慣從橘子洲大橋過江。

橘子洲大橋檔案

⊙1971年9月6日,長沙湘江大橋正式開工,總投資1800萬元人民幣。

⊙1972年10月1日,大橋建成通車。

⊙1978年,長沙湘江大橋獲得湖南省首屆科學大會獎。

⊙1980年,作為全國最大的鋼筋混凝土雙曲拱公路橋,獲第一屆“國家優秀工程設計金質獎”。

⊙1981年10月,長沙湘江大橋設計獲交通部“70年代國家優秀設計項目獎”。

⊙上世紀80年代末,隨著銀盆嶺大橋(即湘江二橋)的興建,長沙湘江大橋更名為“湘江一橋”。

⊙2003年,湘江一橋第一次大手術式維修,大修使得大橋西端加長了80米;橋頭兩側加修了2座對稱的螺旋人行梯;橋中增修了北支橋;橋面上鋪了改性瀝青,兩旁的人行道改鋪花崗岩石,加設和整修了防撞欄杆等。

⊙2004年,對橋墩進行加固,同時對18個橋墩、17個橋腹進行了防腐作業。

⊙2006年,1月12日,長沙市政府地名命名通報會上宣佈,湘江一橋改名橘子洲大橋。5月,長沙市路橋徵費維護管理處對大橋橋面局部維修,對破損路面進行開挖、瀝青填充和壓實,在底層和麵層重新鋪油。

⊙2008年,受冰災等因素影響,橘子洲大橋橋面裂縫達500餘處。當年7月,大橋小修改造工程開工,8月20日前完工。此次修整修復橋面鋪裝層,恢復橋面平整度與抗滑能力,同時加強了橋面防排水措施,恢復橋面的排水功能。

⊙2013年7月,相關部門對橘子洲大橋路面整修,對此前出現坑洞的部位整修一新,橋面行車舒適度提高。

⊙2017年12月,橘子洲大橋入選長沙市第三批歷史建築名單。

⊙2018年,根據長沙市工務局的公示顯示,預計7月份將正式啟動橘子洲大橋提質改造工程,施工時長約3個月。施工期間擬採取半幅封閉施工,半幅雙向通行的交通組織形式。


來源:城市記憶CityMemory、長沙晚報,掌上長沙、晨報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