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誰發明了東道主?爲什麼我們將請客掏錢的人稱之爲東道主?

現代社會,我們日常社交中,尊稱請客掏錢的人為“東道主”但它是如何來的,且聽小編為您細細道來。

古代是誰發明了東道主?為什麼我們將請客掏錢的人稱之為東道主?

小白兔請客圖

“東道主”一詞初見於左丘明的《左傳》,在《燭之武退秦師》一文中講了這樣一件事:公元前630年9月,晉文公和秦穆公的聯軍包圍了鄭國園都,眼看就要城破。鄭文公一時六神無主,大夫佚之狐趕忙奏道:“老臣燭之武能言善辯,是把談判的好手,讓他到秦軍中說和,城下之圍可解!”鄭文公召來燭之武說明大概意思,當夜燭之武就被人用繩子從城頭送下,悄悄見了秦軍頭領秦穆公。

古代是誰發明了東道主?為什麼我們將請客掏錢的人稱之為東道主?

燭之武退秦圖

燭之武幾句客氣話說完,就巧炒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滔滔不絕說了起來:“秦晉兩軍兵臨城下,鄭國眼看就要滅亡。可是既便如此,對貴國有何益呢?首先從地理位置來看,晉國夾在秦、鄭之間,貴國要控制鄭國,怎能越過晉國?既然無法越過,受益的還是人家晉國。其次再從各國實力來看,晉國實力增加,就是秦國實力的削弱,眼下晉國如此積極出兵,正是為了藉以自肥啊!”秦穆公聽後似有所動,燭之武遂進一步說:“若是能把鄭國保住,從此成為你們東方道路的主人。貴國使者來往經過這裡,鄭國一定提供各種方便,熱情進行招待,這麼好的事情,秦公何樂而不為呢?

古代是誰發明了東道主?為什麼我們將請客掏錢的人稱之為東道主?

秦軍撤退圖

燭之武見秦穆公沉吟不語,繼續搖動三寸不爛之舌:“您對晉國國君曾有許多好處,可是人家對您有什麼回報?今天他們起勁向東擴張,為的就是吞併鄭國領土,可是,領土是無價之寶,哪裡會有滿足的時候?今後再向哪裡侵佔更多的土地,這不是令人深思的又一個重要問題嗎?秦穆公聽燭之武這樣一說,真是如如夢初醒,於是果斷撤兵,一場滅國之災得以輕鬆化解。在這場遊說中,燭之武利用秦國在西、鄭國在東的地理位置,以“東道主”自居,通過耐心說服,達到了預期目的,被視為著名的談判案例,由此也誕生了“東道主”典故,至今在社交場合和各種媒體上,“東道主”一詞頻頻露面,尤其是在國際交往,特別是在國際體育中經常聽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