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说项羽打不过韩信?

心儿147129307


原因很简单,项王之卒不过十万,且粮食后援全数断绝,已是末路狂花;而汉军光韩信部就有足足三十万。以多敌少,虽胜之不武,但韩信明白,如果没有数倍兵力,任何人也无法在野战中正面击败项羽,王翦也不行,韩信也不行,神仙都不行。


关于这场战争,大家熟知的就是“四面楚歌”和“十面埋伏”。其实“四面楚歌”是有,“十面埋伏”却是后人加油添醋的,韩信充其量也就搞了个“三面埋伏”而已。


鉴于项羽可怕的狂冲式作战风格、及其滴水不漏的战阵打法,韩信决定只使用自己直属的三十万大军与项王正面对决,其他诸侯则在旁远远掠战、封住楚军外围出路即可,因为联军作战不仅容易配合出问题、而且也禁不住楚军超强战力之冲击。谁都知道,强如项王,一旦被逼到困兽犹斗,其威力足以毁天灭地,彭城之战就是前车之鉴。


韩信将这三十万大军分成三部:一部自率之,直接向项王挑战;一部由大将孔熙率领,埋伏在左;一路由大将陈贺率领,埋伏在右。除去韩信三十万,汉王还自将十万卒为后军,周勃与陈武两支预备队则安排在最后。总计投入战场共四十多万汉军,其规模宏阔,兵力集中,前强后弱,两翼灵活,开合有度,攻守自如,呈三层梯队纵深部署, 堪称完美无瑕的战阵。


另外,这三重大军,也各自有多重梯队,层层列列,绵绵密密,滴水不漏。

项羽的作战冲击力,宇内是第一,古今也是第一,所以韩信针对这点,布置了超长纵深多层梯队的变态级防御战阵,防的就是楚军超级变态的直线冲击力。


战斗如期打响,惊天的战鼓响起,十余万汉军主力在韩信的率领下对楚军发动了猛烈的进攻,项王全然不惧,自率八千江东子弟冲入汉阵,十万楚军紧随其后,士气如虹般杀将而来。


韩信不得不承认,项羽的确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对手,他一骑在前,一骑当千,八千江东子弟随后,千可当万,十万楚军一齐冲锋,就算百万大军都得被冲溃。


这大概就是项羽可怕的“霸王色霸气”吧(不懂的同学可问身边的动漫爱好者,都懂),一旦发动,无坚不摧,军势所至,兵刃未接而敌已服矣。


好在韩信布置的战阵并非普通战阵,可没那么容易被冲溃,因为溃了一层还有一层,层层叠叠,多线结阵,是对付冲击骑兵的最佳武器,是消耗项羽那冲天漫地之威势的最好办法。


但项羽毕竟是项羽,连番冲击之后,汉军的数层梯队终被一一突破,韩信于是命令全军退却,项羽大喜,连忙奋力追击,想凭借此役来提升楚军的士气。


现在终于要考验韩信高超的指挥能力了,如今正是楚军搏命的时刻,汉军却在这个时候撤退,退着退着一旦止不住,阵型发生混乱,阵脚崩溃,汉军全军都会陷入灭顶之灾。


但汉军并没有如项羽期待般崩溃,反而由于楚军恃勇轻进,战线拉长,步骑前后脱节了。原来,这一切都是韩信事先安排好的战术计划。


事实上,就在韩信所部向后退却的时候,左右两翼的孔、陈汉军已开始从两翼迂回杀到了楚军的侧背,成功的将楚军骑兵与步兵分割两半,韩信适时再指挥后却的汉军返身杀回,穿插包围,各个击破。在古兵法《六韬》(又称《姜太公兵法》或《黄石公兵法》,即当年黄石公赠予张良之书)之中,详细记载了这种打法,即“强弩两旁,射其左右,车骑分为乌云之阵,备其前后。所谓乌云者,乌散而云合,变化无穷者也。”



战局至此,胜负已经没有悬念了,项王陷埋伏,楚军被夹击,敌众我寡,前后难顾,冲也冲不起来,聚也聚不到一块,如入乌云之中,只能各自为战,分路突围。


结果一战下来,只有项王与两万最精锐的楚军冲出重围撤回楚营,其他八万楚军全灭。



不过,楚军的战斗力实在太强大,汉军也为此损兵十多万,这些全都是韩信从齐国带来的子弟兵。汉王只是在后面看好戏而已,他的嫡系部队毫发无损。


项王与韩信两败俱伤,汉王渔翁得利,事到如今,韩信就是想后悔再造反都不可能了,他只能坚定的跟着汉王走下去,没有回头路。


接下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亡,韩信对项王围而不攻,耗其士气,竭其粮草,让楚军不战而溃。


最终,项王兵少食尽,最后的楚歌响起,楚卒思乡,大多散亡,霸王别姬,夜率八百骑溃南围而出。


绝世英雄穷途末路,韩信不忍再看,于是驻兵不前,将最后的大功留给汉王。


韩信走后,汉王率军攻入楚营,发觉项王已逃,于是急命灌婴率五千骑向南追击。


然而项王是在太厉害,汉追兵走的时候是五千骑,最后却只剩下一半回来,若不是项王意气已消自刎乌江,灌婴恐怕也得无功而返。


千古名将英雄梦


垓下之战,作为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对弈的双方便是西楚霸王项羽与刘邦新拜的大将军韩信。如果可以复原这一战,那可以深刻地解释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项羽为何败于韩信。


但是,关于这场战役的具体细节,第一手文献一直非常稀少,我翻阅了大量史书依然不能彻底复原,因而本文的描述场景主要由史籍中的片段拼接而成,缺失的部分来源于我对这场战争的理解与想象,欢迎列位看官拍砖。

(影视剧里的项羽形象)

垓下之战发生在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井陉口从古至今都是兵家要地。自从项羽解了巨鹿之围之后,赵国就一贯比较亲楚。而作为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汉王刘邦,伐赵解除侧翼的威胁,同时取河北和山西之兵东下,自然也是刘邦霸业的重要一环。


和项羽类似,韩信的汉军也少于赵军,并且对韩信更不利的是,他的兵都被刘邦调走了,现在的主力是新募军,远远没有当初项羽的子弟兵用起来那么得心应手。而赵军则是由大将陈余率领,战斗力不可小觑。

针对这种情况,韩信在决战前做了相应的部署,派出一支两千人的轻骑兵,埋伏在战场之侧,安排说如此这般这般如此,然后率领主力渡过了绵蔓水河,背水列阵。

背水列阵,向来为兵法大忌,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战略纵深,完全发挥不出主帅的主观能动性,在优势情况下无法在后方通过投入预备队来扩大优势,而一旦军心溃散,就会被敌人打一个全军覆没。或许在一开始,赵军统帅陈余还对连战连胜的韩信有几分忌惮,结果一看韩信居然背水列阵,心思马上从与汉军相持转变为全歼汉军,决意要好好给韩信上一课。


第二天黎明,井陉口之战拉开了序幕,赵军猛攻汉军前锋,汉军毕竟兵少而且训练不足,战线在不断地后退,而陈余眼看有机可乘,就命令赵军倾营而出,要把汉军逼入绵蔓水而死。注意,到目前为止,一直是赵军在占据优势,如果战况照此发展,这场井陉口之战只会湮灭在众多默默无闻的战役中。

等汉军一直退到水边,就发现再也退不了了。出于求生的本能,即便是新募之军也知道,不抵抗住赵军的进攻,大家就得集体跳河了。于是“没有战略纵深”在这里反而帮助了韩信——不是帮助韩信胜利,而是帮助大军暂时不至于溃败,这毫无疑问是一步险棋。因为士兵们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只是由于背后没有撤退和重整的空间而不得不战斗,一旦士兵们开始心理崩溃,那将会是全军尽没的可怕后果。


事实上,韩信所需要的,也正是由背水列阵给他带来的短暂相持时间,以及赵军急于全歼汉军的心态。

因为韩信的杀招根本就不在背水列阵上。在决战前的一天晚上,韩信就派出了两千余轻骑兵埋伏在战场的侧面。等到赵军倾营而出的时候,这两千余轻骑兵,就飞快地跑到赵军大营的后方,把赵军的大旗通通砍断,换成了汉军的军旗。


等到绵蔓水边,汉赵两军交战正酣的时候,赵军一回头,发现大营都已经换成了汉军的军旗,以为中了汉军的调虎离山计谋,于是士气崩溃,开始四下逃窜……仅此一战,韩信就俘虏了赵王歇,并斩杀了赵国的大将陈余。才建立没几年的赵国,就这么灭亡了。

(韩信背水之战 VS 项羽破釜沉舟)

韩信的战术,很像在高加米拉战役中,亚历山大大帝击败波斯大流士国王所做的那样,中间用拖字诀、黏字诀,吸引数倍于己方的敌军主力的注意力,再派出一小部分精锐,从侧面绕过敌军大部队,奇袭敌军中枢以获得奇效。至于背水不背水,其实只是实施具体战术的一个细节,并不是战术的重点所在。

(“压力”山大 大帝)

比较楚霸王的破釜沉舟与韩信的背水一战,会发现这两者针对的对象与条件都有根本的不同。楚霸王带领的是自己亲手带出的项家军,士气高昂,如同臂指,破釜沉舟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斗志,让他们处在“不胜利毋宁死”的状态中,故而可一战成功。


而韩信率领的是数万新募之兵,对战号称二十万的虎狼之卒,背水一战的目的仅仅是示敌以弱,并且当敌人倾巢出动的时候,靠着身后的河,多“黏住”赵军一会儿,能够让韩信那两千余轻骑兵的胜负手发挥作用而已。


(《楚汉传奇》中的项羽与虞姬)现在提到“四面楚歌”这个词,似乎都在表明项羽大势已去,其实历史的真相并不是这样的。项羽纵横天下数年,只要是他参与的战斗,几乎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只不过论手下将领的质量,项羽比刘邦差远了。经常是项羽追着刘邦喊打喊杀,把刘邦打得丢盔弃甲,但是自己留守后方的手下却被韩信、彭越等刘邦的手下杀得落花流水。


比如这次被包围在垓下,并不是项羽的领地全部被侵占、只有这一支孤军,而是因为后路被包抄了而已。此时的楚军缺衣少食,疲惫不堪,天气转寒又有如雪上加霜,而汉军则是给养充足,士气旺盛。双方战争的结果似乎已由此注定,但是楚军并没有丧失信心,因为他们的统帅是天下无敌的西楚霸王。


再一次,项羽仿佛回到了八年前破釜沉舟的那一刻,手下还是对自己拥有无比信心的子弟兵,不过这次项羽依然有信心能够杀出重围。

(《鸿门宴》中的项羽与虞姬)

而韩信这方面,也是使出了他拿手的“黏字诀”,排出了三十万大军与楚军正面冲锋,两翼则安排了二十万作为机动部队。


攻击开始了,项羽一马当先,亲自充当骑兵锥形阵的箭头,如同八年前一样,直接冲向韩信的中军大营,势要阵斩韩信,生擒刘邦。凡靠近项羽的汉军如同被割的韭菜一样纷纷倒下,不能延缓半点项羽前进的速度。而韩信则像当初背水破赵一战中所做的一样,从接战之后就不断有组织地向后撤退,同时任凭自己的前阵被项羽虐杀。


从早晨到下午,汉军前阵完全被打残,楚军则死亡万余,项羽精神不减,依然直奔韩信中军而来。此时项羽和手下的骑兵已经杀红了眼,渐渐与身后的楚国步兵拉开了距离,最终被如潮水般的汉军溃兵所切割,与步兵分离开来。


韩信一直等的就是这样的机会,他令旗一挥,两翼齐出,原先雪藏在两翼的汉军开始包围并虐杀失去了骑兵保护的四万楚军步兵。于是战场出现了奇特的景象,项羽的亲军在不断地冲击韩信最后的屏障——后营,而楚军殿后的步卒则不断被包抄过来的汉军骑兵所切割、消耗着。

项羽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是放弃殿后的步兵自己孤注一掷求胜,还是回过头来救援?终究,历史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项羽还是舍不得自己的子弟兵,拨转马头,率领着手下的精锐骑兵去救步兵,而韩信在此刻才稍稍松了一口气,项羽这一回头,锐气已失。


这一仗,韩信赌赢了,项羽输了。而赌注,就是整个天下。


客官请留步,先赞再关注!

————靠谱写历史,轻松聊经济。

请关注经史通义,不负有深度的你。


经史通义


因为31岁的项羽过了运动的颠峰期,一个好的帅才不一定是好的将才,一个好的将才不一顶是好的帅才,如果给韩信1-10万兵,项羽1-10万兵,肯定项羽胜,如果给韩信100万兵,项羽100万兵,30岁前2人打个平手,30岁后肯定韩信胜,但当时那个时代不可能1个人带100万兵:


因为场地,年份不同,没有可比性,我们从事件看本质,就能找到答案

有一句话叫"空穴来风,未必不因\

小贤看体育


项羽不是打不过韩信,而是打不过以刘邦为首,包含韩信、张良、陈平、彭越、英布、萧何等这些人组合的集团。

项羽为何会失去天下呀,还不是这些人合力合谋,最终把项羽给打败的呀。

先说萧何,萧何是成就韩信的人,没有萧何就没有韩信的大将军之职。没有韩信的大将军,刘邦就不可能那么快杀出关中来,也不可能那么快把关中之地给平定了。而且秦末名将章邯还被韩信给杀死了。

这些都是韩信立的大功,韩信为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打了一个很牢的基础。

关中之地到了刘邦的手中,刘邦引起了项羽的注意,当时刘邦在关中闹的很欢,齐地的田荣又在东面作乱,项羽不知道先去平定关中的刘邦,还是先去干掉齐地的田荣。

就在他左右摇摆不定的时候,张良开始来帮刘邦了。

张良给项羽写了一封信,要让项羽去齐地先灭掉田荣,原因就是田荣是罪魁祸首,要不是他联合彭越和陈馀造反,刘邦也不会响应。

再说了刘邦占据关中之地,本就是他想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因为关中之地给刘邦,是楚怀王约定好的,谁到关中,谁就是关中王。

是刘邦先于项羽到的关中,所以,刘邦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也是天经地义。刘邦占了关中之后。绝无再出关中的想法。

项羽看了这封信就直接去齐地平定田荣了,谁知到了齐地,项羽就陷入齐地不能自拔了。

项羽上了张良的当,可以说在最关键的时候,张良帮助刘邦争取了时间,若是没有张良的那封信,说不定项羽就直接带着大军去灭刘邦了。

可以说这次张良是在继鸿门宴之后,又救了刘邦一命。

陈平是压垮项羽集团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陈平善于用阴谋,就是他离间了项羽和范增之间的关系,导致项羽失去了唯一的智囊范增,害的范增带着遗憾死在了路上。

陈平还离间了钟离眛和项羽之间的关系,导致很长一段时间,项羽始终不相信骁勇善战的钟离眛,而致使项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将相失和是兵家之大忌,这两项大忌项羽都犯了,这全是陈平运作的结果。

彭越是打游击战的鼻祖,在刘邦和项羽对峙荥阳的时候,彭越就在项羽后面捣乱,彭越曾经有好几次断过项羽的粮道,这无疑打压了项家军的士气。给刘邦补充士兵,争取了时间。

英布的叛变,导致项羽失去一名最能打的将领。英布是项羽的一大损失,但,同时他也是刘邦的有利的帮手。

就是以上这些人,在垓下联合起来给项羽干了一仗。项羽最终被打败,兵败乌江而自刎。

所以说项羽不是败在了韩信手下,而是败在了以刘邦为首的集团。

亡项羽的岂止是以刘邦为首的集团,项家军里的项伯也是刘邦的好帮手,若是在鸿门宴之前,项伯没有把项羽要灭刘邦的军事机密告诉张良,说不定那时候刘邦就一命呜呼了。那里还有刘邦和项羽逐鹿中原的事。

你看在这么多人的打压之下,项羽才真正的玩完了。


史学达人


楚霸王项羽和“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都是秦末和楚汉战场上让人闻风丧胆的战神,他们二人最终之所以没有能够并肩作战,是那个时代的遗憾,也是项羽有眼无珠。

项羽和叔叔项梁拉起他们的江东军西征,韩信也投入了这支队伍。项梁去世后,韩信跟随项羽,南征北战,项羽任命他为郎中,他以区区郎中小官,多次向项羽献计,但项羽从未采纳。在这种不得重视的情况下,韩信离楚奔汉,投靠了汉王刘邦。也就是说,项羽几乎是硬生生地将韩信,送给了刘邦,让他最终成为了自己的劲敌。

然而,这两位楚汉战场上的战神,在他们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真正的正面对垒,其实只有垓下一战,初次交锋,便成永诀。二位英雄本应惺惺相惜,项羽是敬佩英雄的,连会吃肉会喝酒的樊哙他都钦佩得不得了,何况韩信这位“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不世英雄,然而,项羽却是在韩信马下无战场、手下无兵将的时候见到他的,用人失察,结果失之交臂,又无端为自己树了个大敌。

那么,项羽为什么打不过韩信呢?

一、楚汉战争之前,由于身份的不对等,致使二人也没机会正面交锋。韩信是淮阴(今江苏淮安)一无业游民,家贫,无产业,还很懒惰,年轻时靠到别人家蹭饭度日。所谓乱世出英雄,秦末天下大乱,使韩信这样一样人虽懒惰、又无背景、但却很有内才的人,终于找到了出头的机会。项羽不要他,他投了刘邦,先为治粟都尉,后在萧何的力荐下,被刘邦拜为大将。只是,他在楚汉战争打响之前,因为官职太小,不可能在战场上或其他任何一个地方,有机会与项羽正面交锋。

二、楚汉战场上,项羽同韩信虽然都在带兵打仗,但战场的不同,也使他们的没有单打独斗的机会。而自从楚汉战争一开始,韩信就在刘邦的安排下,基本上一直在开辟北方战场,也就是说,那段时间,韩信基本上在北方作战,平魏、破赵、降燕、收齐,一路凯歌,捷报频传。在此过程中,他一方面占领了大片土地,为刘邦扩充了地盘,另一方面,又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达到了牵制和影响项羽的目的。而项羽基本上被刘邦拖在广武涧前,进退无据,加上彭越等将不断骚扰,让他后顾之忧严重,让项羽如同一个被铁链拴住的狮子,暴跳如雷,却又无可奈何。在这种情况下,他更没有机会与韩信直面交锋。

三、垓下之战之所以韩信胜利了,因为项羽面对的,是数倍于自己的诸侯联军。韩信的所谓战胜项羽,主要是说在垓下之战给项羽以致使打击。当时,刘邦有自知之明,指挥大兵团作战,他不如韩信,“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在决定前途命运最关键的垓下之战,他请韩信为主指挥。韩信也确实没有使他失望,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环环相扣,将项羽牢牢捏在自己的手心,再加上以彭越、刘贾、英布等几方面大军组成联合部队,总兵力达60万,而项羽只有区区10万,在这种兵力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完胜项羽,项羽最后兵败自杀。

然而,表面上看,项羽虽然输给了韩信,但实际上,仔细一想,如果没有那么多绝对优势,韩信又怎么会是项羽的对手呢?


帝国的脸谱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题主明显是以成败论英雄呀!项羽是输给了韩信吗?不是的,项羽是输给了刘邦、彭越、英布、韩信、张耳、田横这一群人的联合,所以项羽是输给了时势,而不是输给了某一个人!

项羽和韩信面对面交手也只有在最后的垓下之战的时候,在这之前,项羽的假想敌一直是刘邦,为什么呢?因为刘邦这个人有很大的威望,刘邦的威望是源自于他率先以一只偏师冲破重重阻碍,进入武关迫降秦王子婴,在事实上宣告了秦朝的灭亡。

而项羽呢?只是在秦朝灭亡以后实力最强的诸侯而已。秦朝灭亡后,项羽拥有军队40万,而刘邦也不弱,拥有军队10万。然而项羽的实力诸侯是很清楚的,况且当时项羽挟楚怀王而令诸侯,因此没有哪一方不害怕项羽的。

在这所有诸侯里面没有一个人知道如何击败项羽,反而是一个不起眼的人清楚的了解项羽的弱点在哪里。他就是韩信。但是韩信也只是一个小兵而已,而且还是项羽帐下的一名执戟郎。

韩信心里很清楚,单靠一只力量是打不过项羽的,项羽在多年的反秦斗争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骑兵突袭经验,指挥系统灵活而多变,而且项羽这个人对于战术的运用在当时也是无人能及,

因此单靠一方击败项羽无疑于痴人做梦!

因此韩信在投靠刘邦后提出了“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的策略,这个策略的核心就是在战略上对项羽形成合围,在后面断绝项羽的军粮供给,迫使项羽陷于十面埋伏之中。为什么要这样呢?

刘邦出汉中的时候诸侯联合过一次,但这一次联合是一种假联合,各有各的打算,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彭城之败。而韩信提出的联合,核心则在于用自己的人取而代之,形成真正的合围。合围还不算,必须把项羽置于绝地,防止他逃跑东山再起。

后来的形势果然如韩信所料,五十万大军将项羽围于垓下,但项羽最后还是突围了出去。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项羽有多么的厉害!

如果项羽过江东,重新竖起旗帜,在以后刘邦剪除诸藩王的时候东山再起,江山是不是刘邦的还真不一定!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项羽不是败于韩信,而是败于时势,败于众人的围剿,非项羽之罪!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本文首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打个分,满分100分,及格60分,谢谢!


每日趣评


我个人觉得项羽和韩信在那段历史之中没有能够并肩作战,确实挺遗憾的。事实证明韩信的确非常的有才能,只能说是项羽这个人真的不会识人,这一点他和刘邦就有很大的区别,项羽这个人非常的自傲,如果他当时看到了韩信的才能,那么相信韩信在他手下也能一展才华。

在江东军西征的时候,韩信也加入了这个队伍,一直跟着项羽是南征北战,项羽给他封了一个小官,韩信也非常努力,很多次都给项羽出谋划策,可惜的是项羽一次都没采用,说白了就是项羽看不上他,在这种不得志的情况之下,韩信选择了刘邦,说难听点,就是项羽硬逼着韩信去投靠了刘邦。

项羽为什么打不过韩信呢?韩信在项羽那里一直不得志,人们也看不出他的才华,但是他到了刘邦那里之后,直接被拜为大将,这个时候韩信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能了。说项羽打不过韩信,其实我个人认为这不一定,因为韩信和项羽一开始压根没有机会正面交锋,两个人的战场不同,韩信一直在北方作战,为刘邦占领了大片土地。

项羽一直被刘备拖住,项羽在这种情况之下,没有机会和韩信一决雌雄,最终项羽失败,人们才认为韩信要比项羽强,人们说项羽打不过韩信,因为垓下之战韩信给了项羽致命的打击,后来韩信指挥士兵联合了几方面的联合部队,打败了项羽,有趣的是这场战役的指挥权是刘邦让给韩信的,因为他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带兵比不上韩信。

在这里要说一个数据,当时韩信带的兵有六十万,而项羽只有十万,两人都是带兵打仗的好手在如此巨大的人数差异之下,项羽败了也是正常,如果双方带相同的人数,项羽未必就能输给韩信。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韩信知道项羽,项羽却不知道韩信。这是智力和武力的对决,项羽以勇猛著称,韩信以智谋著称。

孙子兵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韩信用的是伐谋,项羽用的是伐兵。项羽是一个刚猛的拳头,可是偏偏打在了韩信这团棉花上。

世界猛将历史上,无人能胜项羽。刘邦韩信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困不住项羽。

曾经韩信和刘邦的一段对话,韩信分析了项羽;原文言文翻译如下:韩信说:“大王自己估计在勇敢、凶狠、仁慈和力量各方面,跟项王相比怎么样?”汉王沉默了好久,说:“我不如项王。”韩信拜了两拜,祝贺说:“我韩信也认为大王是不如他的。不过,我曾经侍奉过他,请让我谈谈项王的为人吧。项王厉声怒喝时,很多人都吓得胆战心惊,但是他不能任用有才能的将领,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项王待人仁慈有礼,言语温和,部下有人生了病,他会流着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们。当手下的人有了功劳应当赐封爵位时,他却把刻好了的印章拿在手里,玩弄得磨去了棱角,却舍不得给人家,这就是所谓的妇人之仁。项王虽然称霸天下,使诸侯臣服,但不占据关中却定都彭城,又违背义帝的约定,而让自己亲信喜爱的人称王,诸侯们都不服。诸侯看到项王迁徙、驱逐义帝,也都驱逐原来的国君,然后自己在好的地方称王。项王的军队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遭受摧践毁灭的,天下的人都怨恨他,老百姓不愿归附他,只不过是迫于他的成势和力量罢了。他名义上虽然是霸主,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天下人的心。所以说他的强大容易变为弱小。现在大王如果确实能够采取和他相反的做法,任用天下勇敢的人,有什么敌人不能诛灭!把天下的城池封赏给有功的臣子,还有什么人会不心服!率领正义之师,顺从想东归的战士的心意,有什么敌人不能被打败!况且三位秦王原是秦将,率领秦地的子弟兵已经好几年了,被杀死和逃跑的士兵多得无法计算,又欺骗他们的部下向诸侯投降,到达新安以后,项王用欺骗的手段活埋了秦军已经投降的士兵二十多万,只有章邯、司马欣和董翳得以逃脱。秦地的父老兄弟对这三个人,都恨入骨髓。如今项羽硬借威势让这三个人称王,秦地的百姓没有谁爱戴他的。大王进入武关之后,对百姓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苛刻法令,与秦地的百姓立约,只颁布了三条法令。秦地的百姓,没有谁不希望大王能够在秦地当王的。按照诸侯的约定,大王应该在关中做王,对此,关中的百姓都是知道的。大王失掉关中的封爵进入汉中,秦地的百姓没有谁不遗憾的。如今大王起兵东进,三秦之地只要发布檄文就可平定它。”这个分析把项羽分析的透透的,项羽对韩信又了解多少呢?

项羽的军队以勇猛著称,从巨鹿救赵九战九捷。刚开始人打仗都是硬碰硬,狭路相逢勇者胜;所有的仗都是这么打。项羽的部队里没有阵法没有兵法,更没有谋略,带着部队就像一柄利剑向对方刺了过去。每一次打仗,项目都是暴露在对方的火力上,在范增还在的时候,项羽的后勤,粮草,兵员配置有范增来调度;所以项羽能够在外随意冲杀。江东子弟损耗了之后,有范增在招募补充。项羽著名的战例:巨鹿之战九战九捷擒王离(王翦孙子),击章邯,灭秦军二十万,彭城大战三万军队打的刘邦五十三万联军溃不成军。项羽一人的猛带动了整个军队,但是为何碰到了韩信就不行了呢?

再看韩信的战例,成名第一战,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击败章邯、司马欣等三王;章邯也是猛将,但是韩信塞雍河水淹章邯,然后再打章邯。再次著名的是韩信背水结营,以3万新兵打败陈余三十万军队。齐国一战,杀项羽手下猛将龙且;所到之处用的全是谋略,利用天然的河流,地形,配合自己的发明,运用谋略四两拨千斤。以韩信背水结营一战为例,韩信的让新兵兵痞们无退路,只能拼死一战。另外韩信安置了5000军偷袭占领了陈余军营,造成陈余首尾不能相顾,军心涣散。

韩信在和项羽的战争中,也是如此。韩信训练的士兵单兵作战能力相当强,并且韩信在对战项羽的时候,不是硬碰硬,而是将项羽的军队消耗掉。韩信从来不打没有胜算的仗。

只能说智谋+力量,胜过力量+刚猛;项羽输给韩信是正常的!项羽是个王者,可是带兵的时候是个猛将,韩信是个帅才。一个伐兵,一个伐谋,胜败一目了然。

项羽失败依然是个王者,对他的名声没有损失。刘邦60万大军困不住项羽一人,天下之猛无出其右。

韩信是个军事奇才,他说白起是个莽夫。背水结营一战,三万对三十万,一战证明这个兵仙不是徒有虚名。


嘟嘟读读


大多数人是从垓下之战来说明的,这像是楚汉之争只有这一场战役似的,其实从楚汉战争四年的时间角度上,跟韩信打的战斗其实只有一部分。

大家应该知道刘邦用韩信计策出兵三秦,夺得关中,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大幕,使中华大地又一次陷入了大战局面,那么之后的战斗情况你们了解多少呢。

首先说彭城之战,项羽出兵攻伐齐地,刘邦乘机集结诸侯联军共计数十万攻击项羽老家彭城,而项羽此时正在齐国内地,形势可以说是非常危机了,但此时项羽并没有慌张,结合彭城地形适合骑兵作战等理由,项羽撇开大部队,率领三万骑兵回援,打破刘邦步兵于彭城,又追击数百里,直到荥阳,成皋一线。刘邦在此收缩防御,重新组建兵马,在这里相持了下来,项羽吞不了刘邦,刘邦打不败项羽,于是战场打成了持久战。


此时韩信的机会来了,刘邦听从谋士建议,开辟第二战场,派韩信出征平定了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代、赵。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此时对项羽形成了半包围。

这时刘邦许给韩信,彭越重利,促使二人出兵,终于把项羽逼到了垓下一带,之后在垓下方圆百里的土地上,展开了楚汉最后的决战,战斗的规模,这些可以在这百里土地上的遗迹可见一斑。东城一带战斗结束后,项羽率八百人从东南突围致乌江,杀百余人后,自刎而死,成就了西楚霸王的悲剧角色。

项羽的失败是多方面的,其一便是两面作战,到了韩信平定齐地时,项羽仍然在荥阳与刘邦对峙,在战略角度上项羽已经处于劣势,此时若韩信自立,成为第三股势力,楚汉之争的结局犹未可知,但韩信出兵,与刘邦,彭越夹击项羽,加上楚军粮草短缺,韩信一四面楚歌之计让楚军军心大丧,这时候项羽的失败就是必然了。



其二是自身谋士过少,以一己之力而对抗刘邦一个集团,不失败几乎是不可能的,当范增被项羽气出军营之外,在路上忧愤而死时,项羽集团的谋士就几乎等同于无用了,刚愎自用的项羽连“亚父”范增的计策都不采用,很难相信他会听从别人建议。反观刘邦,抛开韩信不说。张良、陈平、萧何都是当时天下的奇才,而项羽几乎是以自身一己之力而捍天下,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军事才能了。

至于题主提问的项羽为什么打不过韩信,我个人认为如果让二人在粮草,兵源充沛的情况打一仗,谁胜谁负仍然犹未可知,项羽的失败可以说是他性格的原因(我一直认为项羽可为将,为帅,但不可为王)也可以说是刘邦集团的众人努力,但若只归于一人,那是万万不可取的。


信步寒烟翠


二人打仗不是一个套路,既难分强弱,也难说高下。项羽善打硬仗,喜欢速战速决,于不利中反败为胜,缔造战争神话。这在巨鹿之战的破釜沉舟,以及彭城之战率3万人马击溃刘邦56万大军中淋漓尽显;韩信善用巧计,喜欢排兵布阵。于谋划中出其不意,营造战争艺术。这在井陉之战的背水为营,以及潍水之战的半渡而击中发挥极致。也许正因风格迥异,当初韩信在项羽麾下时,所出谋略才未被采纳。

二人都是军事奇才,但也都有短板。韩信巧智,却囿于智。比如与龙且的潍水之战,命人连夜“为万余囊,满盛沙”,堵在河水上游。这些是需要时间的,如遭遇战便来不及。而且遇到善于用兵的对手,也容易陷入两难。井陉之战,如果陈余采纳李左车高垒勿战,以“奇兵绝其后”的计策,韩信绝不敢轻易进入狭窄的井陉道,战事也不会那么顺利。龙且增援齐国,若采用谋士壁垒坚守,让齐王田广召集旧部策应,断绝韩信远征军粮草的战术,韩信也无必胜把握。

项羽神速,却困于速。比如草莽彭越,无论哪方面都不能与项羽抗衡,唯独游击战粘得项羽头疼。又如荥阳拉锯,项羽耗不住,竟然提出和刘邦单挑。龙且拒绝谋士的理由,是“救齐不战而降之,吾何功?”认为打赢的才算有功。典型的项羽式短平快作战风,应是基于对项羽的了解而做的决断,久了怕项羽生疑。

项羽与韩信鲜少交锋,彭城之战后韩信收集散落人马,在荥阳“京、索之闲”多次击溃楚军,令“楚兵卒不能西”,算是小试牛刀,但可能并未与项羽直接交手。二人唯一一次正面对决,是鸿沟议和后刘邦撕毁合约,召集各路人马合剿项羽。韩信作为种子选手,率30万人马居中,部将孔熙、陈贺分置左右两翼,刘邦、周勃大军殿后,对阵项羽的10万疲惫之师。韩信先进攻,结果“不利,却”。

这三个字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韩信倚仗人多,项羽又是强弩之末,想速战速决,硬碰硬被打败,不得不后撤;二是故意败退,诱敌深入。两种可能性都有,尤其是第二种,符合韩信的一贯作风。从当时左、右、中、后的布局来看,韩信一退就是个口袋,还是个底儿很厚的口袋。而且30万人也不容易一下落败,更像个阴谋。事实也是如此,项羽深入,孔、陈掩杀,韩信回马,赢了垓下。

韩信在项羽手下做过事,了解项羽的脾气和战术,项羽对韩信却知之甚少。项羽被诸路人马合围,兵力悬殊又无外援,取胜的机会本就渺茫,以一次成败论英雄也不太公平。然而战争看的是结果,垓下之战对项羽来说是致命的,也让楚汉之争进入了尾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