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深基金规模扩张加速 “抄底”时点难测

今年上半年,沪港深基金总规模迅速扩张,半年内资金规模增长近四成。

沪港深基金规模扩张加速 “抄底”时点难测

两市同处估值底部

据统计,沪港深基金总规模今年年初为1109.6亿元,至二季度末,总规模已增长至1574.8亿元,申购沪港深基金的资金明显增量。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以来成立的11只新的沪港深基金,合计首募规模高达490.49亿元,占目前市场上109只沪港深基金总规模的31.15%。

当下,对A股市场和港股市场的配置资金不断增加,与近来两地市场同处估值底部密切相关。截至7月15日,今年以来上证综指下跌了14.39%,恒生指数下跌了4.66%,A股和港股市场指数的不断下行,使得两市相关标的的估值水平也连连下降。

A股目前估值处于底部区域已是共识,此前上海证券交易所(下称“上交所”)发文称,沪市整体和大盘蓝筹股的估值在主要经济体中均处于合理偏低水平。上交所发文指出,与历史数据相较,截至7月6日,上证综指的市盈率13.1倍,与2638点时水平基本持平,市盈率中位数28.2倍,与2014年7月上一轮牛市初期(上证综指2000点-2200点)时水平基本一致,接近2013年6月时水平(上证综指最低1850点,中位数26倍左右);与国际市场相较,代表沪市大盘蓝筹股的上证50指数整体市盈率9.9倍,在全球范围处于偏低水平,明显低于美国市场大盘股指数(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和标普500指数均为近24倍),同时从破净情况看,沪市目前162家上市公司最新收盘价低于每股净资产价格,为200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港股方面,AH股溢价指数在今年2月份触及138.96的高点后迅速下行,一路跌至115.58点的低点,创下近16个月以来的最低记录,同时,港股市场成交金额也有下降。国金证券研报指出,虽然近期港股成交金额及AH溢价指数均有回落,但无论是横向比较全球股指,还是纵向与港股自身历史数据进行对比,都可看出其估值水平仍处低位,投资价值依然存在。

沪港深基金规模扩张加速 “抄底”时点难测

“南下”资金远超“北上”

沪港深基金在上半年备受资金青睐,与其投资多元化的优势密不可分。沪港深基金在市场投资中,既可投资A股市场,又可以借道“港股通”投资港股市场,沪港深基金申购者可同时分享在沪、港、深三市的投资回报。

不过,整体来看,南下资金规模远超北上资金。沪港通、深港通开通以来,港股低估值、高股息等特性持续吸引内地资金入港,截止2018年5月31日,沪市港股通和深市港股通累计净买入金额分别为5536亿元与1804亿元,南下资金合计为7340亿元,而北上资金合计仅为5087亿元。

对此,上海双隆投资公司总经理兼投研总监马俊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沪港深基金规模的迅速扩张,与股票市场整体发展局势息息相关,在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的背景下,股票市场长期局势向好是无疑的。“但是,目前短期理财新规等政策未落地,政策上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相比A股,港股监管制度等相关配套建设较为成熟稳定,短期内市场环境较国内更有吸引力。”

同时,某私募基金投资分析师也对《上海金融报》记者指出,当前,很多新设基金,都会不约而同增加对港股的投资。“港股市场相较A股市场,拥有的优质投资标的更多,对资金有足够的吸引力,同时也可以扩大基金投资范围,分散风险。”

国金证券研报表示,总体来讲,港股市场已经历了150余年的发展,早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年以来,在全球主要股指震荡加剧的情况下,港股风险收益间的匹配度依旧较好。同时,随着“小米”等稀缺性独角兽标的赴港上市,港股市场仍将大概率吸引海外及南下资金持续流入。

抄底时机难测

随着两市投资标的估值水平不断下降,以及市场资金的加速布局,抄底时机是否到来,引起市场投资者重点关注。

马俊指出,二级市场上,抄底不仅是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诱人的操作方式。“短期来看,A股市场已处于底部区域,但拐点难测。投资者在操作中,可进行小仓位尝试,以防守及长周期仓位为主。”

上述私募基金投资分析师也表示,虽然目前国内股市处于底部,但熊市中,场内个股分化仍显突出,“即便目前股票市场指数到了底部,一些个股也仍存下跌空间。”该投资分析师指出,当前投资重点仍然要放在个股上,可以布局一些估值较低、类型偏防御的相关个股,如医药生物、休闲服务、食品饮料等。

港股投资方面,虽然目前港股估值也处低位,但相关风险仍然不能不防。国金证券研报表示,需警惕市场情绪指数出现大幅下滑、市场资金面超预期收紧、中美贸易战再升级以及全球范围内黑天鹅事件频发等因素对港股的潜在影响。同时,政策风险、利率风险以及经济周期风险等均可能对市场产生影响,导致市场价格波动,从而影响沪港深基金收益水平。

记者 田忠方

图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